返回

第七章

首頁
    督辦“河南安徽剿匪事宜欽差大臣勝保”,會同曾做過直隸總督,因為英法聯軍内犯,防守不力而革職充軍,後又複起,現任山東巡撫的譚廷襄,聯銜具折,“恭請皇太後聖躬懿安”,是個連曹毓瑛都未曾想到,不得不佩服勝保試探得巧妙的舉動。

     在勝保,此一舉毫不費事,而肅順和杜翰等等,卻把他這一通輕飄飄的黃折子,看作泰山壓頂般重,用出獅子搏兔似的力量來招架,光在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勝保這一着的高明。

     第一個沉不住氣的是端華,他手裡搖晃着兩通黃绫硬裱封套的請安折子,大聲問穆蔭:“老穆,你在軍機最久,可曾見過這種新鮮把戲?” “從未見過。

    ”穆蔭搖着頭說,“本朝隻有臣工給太上皇請安的先例,從無給皇太後請安的規矩。

    ” “那麼,他們是什麼意思呢?” 是什麼意思?誰也明白,是有意擡舉太後,尤其是把給太後請安的折子與給皇帝請安的折子放在一起,更可以清楚地表示出來,給皇帝請安不過是一種禮節。

    六歲的皇帝,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請安折,而給太後請安,才是真正地表達了尊敬的意思。

     贊襄政務大臣,受先帝顧命,輔保幼主,他們根本否認太後有接受任何外臣敬禮的資格,太後隻是“母”後,在小皇帝未能親政以前,不得不讓她們為小皇帝代言,完成“親奉綸音”的體制。

    太後沒有獨立的地位,如果有獨立的地位,那就可以接收皇帝的權柄,使顧命大臣變得無所用其“贊襄政務”! 因此,顧命八臣,每一個都感受到了打擊,“此例不可開!”肅順很嚴厲地表示了他準備制止的決心,倘或封疆大吏,紛紛效法,群起尊奉太後,他們八個人的地位,立即就會動搖。

    “是!”杜翰附和着說:“此例一開,必起揣摩之風,說不定就有建議垂簾的,那時候再要壓下去就吃力了。

    ” “繼園這話不錯。

    ”載垣作了個提示:“咱們就商量該怎麼辦吧!” “把他駁回去。

    ”肅順對焦祐瀛說,“你寫個上谕,回頭一起送給上頭看。

    ” “這……?”焦祐瀛躊躇了。

    幹了十幾年的軍機章京,不知拟過多少谕旨,其中各種花樣都有,但把請安折子駁回去,這還是破題兒第一遭,竟不知如何着筆? 杜翰看出他的難處,便說:“當然也不光是駁回去。

    說不合體制,交部議處,就易于措詞了。

    ” “這怕不太好吧?”穆蔭表示異議,“臣子給太後請安,皇上要處分這個臣子,那會引起物議。

    ” “怕什麼!”肅順冷笑道:“越怕事,越多事。

    繼園的主意好,就交部議處。

    還有,缟素期間,怎麼能用黃折子?也一起給寫上。

    ” 這就是欲加之罪了!請安折還能用白折子嗎?穆蔭心裡這樣在想,卻再也不敢多說了。

     就在這時候,曹毓瑛出現在門口,他一向非奉召不入軍機大臣直廬,此時自然是有特别緊要的公務,需要當面請示,所以肅順丢下了焦祐瀛這面,招手喊道:“琢如,有事嗎?進來,進來!” “是。

    ”曹毓瑛手裡持着一封信,安閑不迫地踱了進門,先朝上總請一個安,然後說道:“有個喜信,特來禀報列位王爺、大人。

    ” 這一說,無不深感興趣,每一個人都在心裡轉一轉念頭,卻都猜不出是何喜信?隻杜翰說了句:“可是京裡有什麼消息? 請坐了談吧。

    ” “正是京裡有消息。

    ”他看一看蘇拉端過來的椅子,偏坐在一邊,看着手裡的信:“京裡得到消息,安慶克複了……。

    ”就這一句話,顧命八臣,不約而同地輕呼一聲:“哦!”個個都把身子往前俯了一下。

     “是八月初一克複的。

    文大人讓朱學勤通知我,轉陳列位王爺、大人,說消息絕對可靠,因未得曾國藩奏報,不便動用正式公文。

    ”說完,把他手裡那封信,順手遞交隔座的焦祐瀛。

     焦祐瀛不敢先看,恭恭敬敬地轉奉載垣。

    大家一面傳觀,一面都興高采烈地瞻望前途,說是安慶克複,直薄金陵,十幾年大患,一旦敉平,足以告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

    自然也有人提到肅順調護湘軍的功勞,順便灌上一頓米湯,把肅順說得樂不可支。

     曹毓瑛表面附和着,心裡深有警惕,他剛剛遣專人為恭王發了一封密劄,心裡在考慮是不是要把安慶的捷報,也轉告恭王。

    因此,略略坐了一下,托詞還有要事待理,辭了出來。

     等他一走,太後也随即派太監出來“叫起”了。

    顧命八臣個個精神抖擻,列班晉見,行過了禮,載垣朗朗奏道:“皇太後、皇上大喜!” 兩宮愕然,國喪尚未滿月,何來喜事?說這話,措詞就欠檢點,隻是不便當面給他釘子碰,唯有面面相觑而已。

     于是載垣便把安慶克複的确信,約略奏陳。

    這倒确是喜事,但西太後不願現諸形色,而東太後反倒感傷,拿塊素手絹擦一擦眼圈,歎口氣說:“這個好消息,要早來一個月多好呢?” 早來一個月,大行皇帝生前便得親聞,這一樁喜事也許能延續他的生命亦未可知。

    肅順感于知遇之恩,自然是最了解東太後的心情的,便出班磕一個頭說:“此是大行皇帝在天默佑所緻。

    神靈不爽,益切瞻依……。

    ”說到這裡,竟然哽着嗓子,不能畢其詞了。

     “起來,起來!”東太後頗為感動,安慰他說:“這你也有功勞。

    ”說着轉臉去望西太後,仿佛要商量什麼似地。

     西太後知道她的意思,趕緊搶在前面說:“都靠裡裡外外一條心,才有這個勝仗。

    朝廷自然要獎勵出力人員,等曾國藩的折子到了再說吧!” 這樣暫且擱置,是在眼前最簡單而無不妥的處理辦法,肅順和載垣都無異議。

    于是西太後便提到回京和登極的日子,登極不過行個典禮,或早或晚,均無不可,回京的日子肅順原說過最早也得九月二十三,現在就依了他,自然也沒有話說,要商量的隻是許多細節。

     “既然定了日子,大家不必擠在一起走,在這兒沒有事的,可以先走。

    ”肅順想了想說,“奴才的意思,各宮妃嫔,不妨早早回城,先安頓好了,等着伺候兩位皇太後和皇上,豈不從容呢?” “這話不錯。

    ”西太後點點頭,“過了節先走一撥吧!” “節前就可以走。

    反正今年不過中秋節。

    ” 國喪期間,沒有年節,但是,隻有幾天的日子,“來得及嗎?”東太後這樣發問。

     “來得及,來得及!”肅順一疊連聲地答說,“奴才馬上派人去拿二百輛大車,初十以前齊備,請皇太後傳懿旨,讓各宮妃嫔趕快料理,十一就走。

    ” “好。

    ”西太後又說,“到九月二十三怎麼樣?皇帝是跟着梓宮一起走嗎?” 皇帝離不開兩宮太後,如果跟着梓宮一起走,那就都擠在一起了,辦差十分麻煩,所以肅順答道:“按規矩,皇上應該恭奉梓宮,沿途護視,可是皇上不曾成年,也不妨從權。

    奴才請皇上送梓宮離了熱河,随着兩位太後先趕回京,奴才親自護送梓宮,按着站頭走,這樣子就事事穩妥了。

    ”兩宮太後略略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的辦法。

    “還有件事,恭理喪儀,怕的人手不夠,把惇親王也派上,多少也好幫你們一點兒忙。

    ”西太後不等他表示意見,便看着載垣說,“馬上寫旨來看。

    ” 載垣答應着,回頭向焦祐瀛使個眼色,他也不找待命的軍機章京,到殿旁朝房,一揮而就,送了進去,兩宮太後钤蓋了“禦賞”和“同道堂”的圖章,不到一盞茶的工夫,事情就都辦妥了。

     太後的話交代完了,就該載垣有所陳奏。

    第一件事就是要處分勝保、譚廷襄一案,等講明了原因,載垣又說:“臣等受先帝顧命,贊禀政務、輔保幼主,事事以祖宗成例為法,别無他意。

    ” 這是解釋不是故意與什麼人為難,但東太後仍舊覺得詫異,用奏折給太後請個安,也不過表示一點敬意,有何不可?再說,别人敬重你,你反訓斥别人一頓,這不是不識擡舉嗎?心裡這樣想着,便轉臉去看着西太後,希望她能把他們駁回去。

     誰知西太後居然很平靜地說:“既然成例不許,就交部議處吧!”說着,便親手在這道明發谕旨的“欽此”兩字上蓋了“同道堂”的印,順手拿了給東太後。

     這不是她尊重家法,她心裡比東太後還氣,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她知道勝保還有一道奏請叩谒梓宮的折子,需要批準,所以特意有所讓步,以便在這個折子上有話好說。

     如她所預料的,載垣對于勝保的另一個折子,建議“毋庸前來”,他的理由是:“軍事要緊。

    況且就要恭奉梓宮回京了,不必多此一行。

    ” “這怕不大好。

    ”西太後的語氣緩和,而措詞有力:“人家用黃折子請安,交部議處,要來叩谒梓宮,又給駁了回去。

    外頭不明白朝廷的苦心,倒象有意跟人家為難似地。

    如今打仗正得手的時候,士氣要緊!咱們可千萬不能做什麼教帶兵官覺得朝廷不體恤他們的事。

    ” 這一番話說得載垣啞口無言,肅順局促不安,他覺得失策了。

    勝保原就有所不滿,今天西太後這番話要傳了出去,徒然又結一重怨,不智之至。

     這時載垣定一定神,還要勉強分辯:“聖母皇太後見得極是。

    臣等不讓勝保來,無非怕在外的欽差、督撫都象他這樣子,上折奏請,那會很麻煩。

    ” “什麼麻煩?” “那時候要不準,有勝保的例子在,要準了,都來叩谒梓宮,會耽誤軍事。

    ” 這是沒話找話說,膚淺無聊的遊談,西太後微微冷笑了一下,竟似不屑答理,反倒是東太後說了句:“勝保跟别人不一樣,他是大行皇帝最喜歡的一個人,說要到靈前來哭一場,也是他做臣子的一番心意,憑什麼不許他來呢?” 這又是一個釘子碰了下來,但也虧得有此一碰,才能接上話茬兒,“是!”載垣慌忙答道:“臣等遵旨。

    ” 等顧命八臣退出,已到了傳膳的時候,膳桌原是分開擺的,兩宮太後因為有事商量,就吩咐在一張桌子上吃。

    兩人相向而坐,小皇帝打橫。

    這幾天他玩蟋蟀着了迷,有一隻由小太監建議,經他親封的“紫頭長腿無敵大将軍”,是他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愛将”,不知怎麼,不思飲食、毫無鬥志,似乎是害了病的樣子,小皇帝正責成張文亮“趕快把它治好”,此時急于“親臨視疾”,所以匆匆忙忙扒完一碗飯,吃了兩塊蜜糕,又喝了半碗湯,一溜煙走了。

     兩宮太後等小皇帝離了桌,才能靜下來談話,談的是如何傳懿旨,讓各宮妃嫔,先行回京,主要的難題是要決定什麼人應該先走,什麼人可以暫緩。

     東太後除了一個人以外,其他一無成見,這個人就是麗妃。

     “麗妃跟咱們一起走。

    ”東太後以一種裁斷的語氣說,“她身子不好,又帶着大格格,要多照應照應她。

    ” 這話自然是西太後不愛聽的,但她決不肯在這些小事上與東太後生意見,所以很快地表示同意。

     “至于别的人,我看,”東太後沉吟了一下說,“問問她們自己吧,誰願意先走就先走。

    ” 這是個好辦法。

    于是等用完了膳,随即吩咐敬事房傳谕各宮,結果所得到的反應,大出兩宮太後意外,沒有一個人願意先走,異口同聲的回答是:“該當伺候兩位太後,一起回京。

    ” “那怎麼辦呢?”東太後皺着眉問。

     “我看,不是沒有人願意先回去,是日子太倉促了。

    ”西太後算是看出了真相。

     “實在也不必這麼急!”東太後是最肯體恤人的,皺着眉說,“到熱河快一年了,這兒簡直也就是一個家了,那能說搬就搬。

    唉……。

    ” 這一聲長歎之下,有着對于什麼人深表不滿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