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兩座建于萬曆時,三座建于崇祯年間。
廣東《興宇縣志》記共有四座明建關廟,最早的建于正德九年(1514年)另三座建于崇祯時,乾隆二年(177年)修一座。
浙江蘭溪縣,有一座關廟建于宋紹興年間,另有四座建于清。
清代邊疆擴大,随着統治勢力不斷向邊境推移,在蒙古、新疆、西藏及東北地區,也建立起一座座關帝廟。
張鵬翮随内閣大臣索額圖等經蒙古去俄羅斯議和時,沿途見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有關帝廟,其記說:“故使遠人,知其忠義也”。
據記載,在清代“蒙人于信仰喇嘛外,所最尊奉在厥惟關羽”。
西藏拉薩、日喀則、磨盤山(今古隆縣屬),以及川邊的裡塘、打箭爐(今康定)等地,亦于清初開始逐漸建立起關帝廟。
據說有的地方“鬼怪為害,人民不安”,後經“帝君顯聖除之,人始蕃息,士民奉祀,稱尊号曰革塞結波”。
西藏“漢番僧俗奉祀(關帝)惟謹,”或“蕃人亦知敬畏”。
新疆地區,從清初開始,也建立起關廟。
嘉慶初年,洪亮吉遭貶流放伊犁時,他從嘉峪關往西,直到惠遠城(伊犁将軍建牙地),“東西六十餘裡,所過鎮堡城戍人戶衆多者,多僅百家,少則十家,六七家不等,然必有廟,廟必祀神武。
廟兩壁必繪二神,一署曰平,神武子也……一署周倉”。
清趙翼曾說:“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婦女兒童,無有不震其威靈者。
香火之盛,将與大地同不朽”。
明清時期中國崇奉關羽,對其周邊各國也有強烈的影響。
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清政權派軍隊到朝鮮援助抗倭作戰,“見朝鮮遍祀關帝,誦述滿其國中”。
越南、流球等國也都立廟奉祀關羽。
流球國人程順則作《流球國創建關帝廟記》中說:“祝帝之意果何為也者,不知帝之正氣可以塞天地,帝之大義可以貫古今,能使後之為臣子者靡不知有君父焉”。
清代的冊封使每到流球,都要臨廟祭奠。
在越南,有的關帝廟還修得十分壯觀。
像南方邊和鎮關廟“在大鋪州南三街之東,面瞰福江,廟宇宏麗,塑像高丈餘”,是一處很有名的場所。
我國解放前,關帝廟普及城鄉僻壤。
據我親眼所見,家鄉四川川北地區,如南充、南部、西充、監亭、阆中等縣,鄉鄉皆有關廟,有的村也有關廟,香火興旺。
港台和東南亞地區,直到今天仍同大陸解放前相似。
《北京晚報》2000年10月13日一則消息,其标題為:“香港警署集體拜關帝”,其内容稱:香港尖沙咀警署近月來接連發生警長撞車死亡,一名女警自殺,以及一名警員的12歲獨生子墜樓身死等不幸事故,導緻該警署人員上下心緒不甯。
新任的外籍指揮軍官為求下屬心安,特準許舉行全體人員“拜關帝儀式,以驅除邪氣”。
日本、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信仰關帝的。
尤其在日本東京華人待,關帝廟金壁輝煌,香火晝夜不滅。
在我國封建制中後期,為什麼人們選中了關羽而不是别人作為崇拜的偶像。
也就是說,唯獨關羽以一名将領,而成為全國人民甚至域外普遍信仰的尊神,可能有多種原因,但它同關羽在曆史上的真實形象有無關系,關羽在曆史上到是怎樣一個人呢?
(二)關羽生平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的字數,雖比同卷張飛(780字)、馬超(660字)、黃忠(250字)、趙雲(370字)等傳的字數要多,但也隻有950個字,仍嫌太少,其許多重要史實不詳,需要辨析鈎沉,以便顯示其生平業績。
關羽是三國蜀漢一員主将,其生卒年不詳。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卒于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年63歲,故當生于東漢延熹四年(161年)。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大起義,劉備在家鄉涿縣(今河北涿州)聚衆起兵時24歲。
關羽本河東解縣(今山西解縣)人,亡命涿縣。
他與張飛正于此時投靠劉備。
史稱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可知關羽比張飛年長,而關、張二人又“兄弟事劉備”。
古人相知,一般以年長為兄,年少為弟,而且關羽随劉備周旋,“稠人廣坐,侍立終日”。
劉、關皆重儒家倫理,當時并非君臣,若非關羽小于劉備,上述情況似不合當時禮儀。
古人以20歲成人加冠,稱為“弱冠”,以體未壯為弱,後沿稱年少為弱冠,準此,20歲以下皆可稱年少。
張飛投靠劉備參戰,當不會小于17、8歲。
那麼,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而又小于劉備,他投靠劉備時當在21、2歲左右。
若依22歲計算,關羽大約生于東漢延熹六年(163年)左右,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他随劉備征戰約35年,卒時年約57歲。
劉、關、張三人,關系不同尋常。
據史載,劉備“于鄉裡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又說:劉備“與二人寝則同床,恩若兄弟”。
關羽離曹營奔劉備時說:“吾受劉将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關羽身亡後,魏國君臣曾料劉備是否為關羽報仇而伐吳?劉晔曾說:“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由上可知,劉、關、張三人的關系,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