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文化人那裡《紅樓夢》的地位最高,認為《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NO.1,但是民間喜歡的還是《水浒》和《三國》。
比如說民間行業會用《水浒》和《三國》的人物做祖師爺,比如說強盜以宋江為祖師爺,小偷以石遷為祖師爺,編制業以劉備為祖師爺,屠宰業以張飛為祖師爺,沒有以《紅樓夢》人物什麼賈寶玉啊,王鳳姐做祖師爺的。
那麼這些都還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頭匠以關羽為祖師爺,關羽沒有剃過頭啊,而且東漢的時候這個我們中國人是不興剃頭的,是留全發的。
那麼想來想去一點聯系,無非是剃頭匠和關帝爺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關羽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
我就想起來清代有一個剃頭匠在門口貼出一幅對聯來,倒是蠻像關羽的口氣,怎麼說呢:“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頭不?這是一個奇怪的事情,還有一個奇怪的事情,關羽現在變成财神爺。
你看我們現在很多的企業裡面,民營企業,或者是個體商販他的家裡面都供者關羽的像。
這個關羽是一個軍事将領,你說他是戰神這個話還說得過去,他怎麼是财神呢?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财都是槍來的?而且依我看,關羽總有一天會變成愛神,會供奉在婚姻介紹所。
為什麼呢?因為關羽這個人對愛情追求也是很執著的,當時劉備帶着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呂布作戰。
戰前關羽就提了一個要求,說曹公我可以英勇奮戰,但是打下呂布以後,有一個女人你要把他嫁給我。
曹操說好,劉備也去幫着說,然後到了決戰前夕,這個關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說話要算數的,我們打赢了以後那個女人你一定要嫁給我的。
曹操說不對啊,這個關羽怎麼就認準了這個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國色天香啊,我曹某人還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吧。
結果弄得關羽非常的郁悶。
不過曹操這個人雖然搶了别人的老婆,他也被别人搶了功勞,搶了什麼功勞呢?在《三國演義》裡面被諸葛亮搶走了空城計的“發明權”,實際上空城計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發生在諸葛亮的身上,而是發生在曹操的身上。
是曹操和呂布作戰的時候,有一次曹操的軍隊出城收麥子去了,突然呂布的軍隊開了過來。
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軍家屬全部都弄到城牆上去站崗,等呂布開過來一看,滿城都是莺歌燕舞,姣聲嗲氣。
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個樹林子,深不可測,呂布想曹操這個賊,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買在樹林子裡面了,撤!撤回去以後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來了,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樹林子了。
(旁白:曆史上的空城計看來是有的,但是它不屬于諸葛亮,而是屬于曹操。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國曆史,每個人也都會站在不同的角度點評三國人物,所以這就造成了空城計這種張冠李戴的冤假錯案。
那麼,我們現代人應該根據什麼标準來看待三國這段曆史呢?)
現在我們知道了,曆史有三種形象:曆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曆史呢?我個人的看法還是首先要弄清楚曆史的本來面目,就是弄清楚曆史形象。
對于三國來說,還是要讀《三國志》。
三國志的作者叫陳壽,是現在四川省南充市人。
陳壽完成《三國志》這部著作的時間距離西晉統一中國隻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時間不是很久。
第二點呢,陳壽這個人治學非常嚴謹,他收集來的材料但凡是他覺得可疑的,他甯肯不用,留下來的應該說是基本可靠。
但是正是因為陳壽有這樣一個特點,所以《三國志》這本書非常地簡略,不是太好看。
所以過了130年,又有裴松之來為《三國志》做了注。
一般人為古書做注主要是進行一些解釋,比方說名詞解釋、動詞解釋、時代背景介紹,怕你看不懂,做一個注。
裴松之的注不一樣,裴松之把陳壽棄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陳壽寫《三國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選擇地補充了進去。
補充的時候裴松之也做了一個甄别工作,就是他認為不可靠的材料,他會在後面加以說明,就是我認為這個東西是靠不住的,我認為這個時不可能的,理由是什麼什麼什麼。
那麼如果幾個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采取并存的方式,羅列在這裡,讓後來的讀者自己去甄别。
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國的曆史面目,曆史形象,也就是這兩個東西: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注,壽志裴注。
但是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也不是沒有意義的,比方說空城計這個故事,錢鐘書先生就認為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麼叫“不欺售欺”呢?就是以不欺騙來欺騙。
我這裡面沒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訴你是沒有人啊,結果呢,對方還不相信。
你越是說我這城裡面真的沒有兵,他越不相信。
這叫做“不欺售欺”,錢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典型。
因此《三國演義》這本書曆來被當作兵書來看。
明清之際,清人要入關,他們就用《三國演義》做教材。
當時把《三國演義》翻譯為滿文,印了一千份,作為内部文件發給一定級别的貴族和官員閱讀。
甚至還有這樣的故事,說是有一個滿洲将軍結識了一個漢人,成了朋友以後這個滿洲将軍說,你這漢人不錯,來來來,你到我房間來,我給你看一個内部文件,不公開的。
打開一看,《三國演義》。
因為哪怕就像空城計那樣的例子,它也有心理學的問題,它實際上是一個心理戰。
所以為三國演義做批文的毛宗崗父子他有個說法,他說隻有謹慎的人才不會做大膽的事,也隻有謹慎的人才最能夠做大膽的事,因為這個謹慎的人他一生都小心謹慎,他突然大膽一回沒人相信。
諸葛亮就是一個很謹慎的人,叫做諸葛一生惟謹慎,他謹慎了一輩子突然來一個空城計,那司馬懿不相信了,因為隻記住了他平時的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