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八章

首頁
    和叔耘在談,緝兇賠銀,自然是免不了的,我跟崇地山要挨罵,也是免不了的。

    隻是禍雖闖得這麼大,恐怕民憤依然未平,要應付内外兩方面,事情着實棘手,你看該怎麼辦?” “這件案子,是通商二十年來所未有。

    能夠做到緝兇賠銀,便算了結,已是上上大吉。

    至于内外之間,如何能夠面面都有交代,要看案情而定,如果其曲在我,則辦得嚴些,百姓亦無話說。

    倘或錯在洋人,那個交涉自然就好辦了。

    ” “然則曲直是非,如何區别?” “在武蘭珍口供的虛實。

    ”錢鼎銘答道:“武蘭珍究竟是否王三所指使,王三是否教堂所雇用,挖眼剖心之說,是謠傳還是确有其事?照此層層嚴訊,悉心推求,則真相大白,曲直自明。

    ” “一語破的!”曾國藩不斷颔首,“我到天津查辦,就從這個關鍵上着手。

    ” “中堂,”黎庶昌比較了解洋人辦事的規則,“這一案交涉的重心,還是在京裡,象這樣的大案,朝廷原該指示宗旨,是委曲求全,還是據理力争?這在查辦的時候,出入關系甚大,廷寄隻說‘體察情形,持平辦理’,又要‘順輿情’,又要‘維大局’,都是些活絡門闩的話。

    且不說将來責任都落在中堂雙肩,眼前沒有一個定見,案子即無歸趨。

    ” “我亦有這樣的看法。

    ”薛福成接口也說,“設或中堂在天津持平辦理,而總署對法使羅叔亞一味遷就,彼此分歧,這個交涉一定辦不好。

    如今恭王在假,文尚書丁憂回旗穿孝,百日明滿,又請病假兩個月,人在奉天。

    總署中,聽說是“董太師”一把抓,而軍機變成寶中堂為首,所以才有這樣不負責任的上谕。

    中堂頂石臼做戲,吃力不讨好,固無論矣,不過這出戲總要做得下來才好!” 于是黎庶昌和錢鼎銘也勸曾國藩,說他病體未痊,尚在假中,廷寄中也有“精神如可支持”的話,可見并不勉強,既然如此,大可撒手不管。

    即使要管,隻管地方,不管對外交涉。

    錢鼎銘自告奮勇,願意到天津去揭開“迷拐幼孩”的底蘊。

    至于這一案涉外的教案,或者奏請另簡大員辦理,或者請旨責成崇厚,自己設法了結。

    這才是于公于私,兩有裨益的事。

     曾國藩與僚友談文論事,總是要讓人盡量發揮意見,到了言無不盡之後,他才肯說話,所以那三人在苦口婆心勸他明哲保身時,他隻是手捋花白胡須,閉目靜聽,到聲音靜了下來,他才張目開口。

     “諸公愛我太切,未免言不由衷。

    如果我能撒手不管,于私,自有裨益,于公,則未必盡然。

    要教崇地山自己去了結此事,更是緣木求魚,他如能善了,也就不緻于激出這一場變故來了。

    ” 三個人聽他這一說,雖感失望,并不覺得意外,如果他能袖手,也就不成其為曾國藩了!因而面面相觑,不知還能有什麼話說? 于是,侍立在曾國藩身邊的老二紀鴻說話了:“三位老世叔,剖析利害得失,已經十分明白,如果總署的意見跟爹相左,則治絲愈棼,倒不如不管的好!” “我已經答應周家勳,不日到津,何能不管?”曾國藩答道,“至于總署的意見,可以想象得之,無非息事甯人而已。

    我當然也要申明交涉的宗旨,奏請朝廷準許,或者告訴總署,那就表裡一緻了。

    ” “然則請教中堂,”錢鼎銘問道:“中堂心裡是怎麼個宗旨?” “我總立意不跟他開釁。

    ” “法國人要開釁呢?” 問到這話,曾國藩不斷點頭,慢吞吞地答道:“一個字: 挺!” “中堂的挺經有十八條,”錢鼎銘帶些調侃的語氣說:“這一次不知道要用那一條?” 雖有些玩笑的意味,其實是極嚴重的事。

    曾國藩遇到疑難之際,一身硬挺是出了名的,現在要如何挺法?首先曾紀鴻就關心萬分,因而與黎庶昌和薛福成,口雖不言,卻都直着眼看他,是作何話說? “這一條麼?”曾國藩的聲音顯得很蒼涼,“是頂頂管用的一條。

    我此刻不說,将來你們就知道了。

    ” 别人開釁,會在兵船上用“後膛螺絲開花”炮,朝岸上轟,這一身硬挺是怎麼個挺法?還說“頂頂管用”,實在有些莫測高深!因而他的幕友和兒子,你一言、我一語,旁敲側擊地一定要逼他說。

     “那我就說了吧!”曾國藩終于慢條斯理地答道,“這一條叫做:我死則國生。

    又叫:置之死地而後生。

    這件案子,曲直是非,現在還不甚分明,但法國人死了好幾個,教堂燒了好幾座,他沒道理也變做有道理了。

    緝兇、賠銀、賠不是,能依的我件件都依。

    如是還要開釁,就隻好我來挺,法國人要開炮,我就站在他炮口對準的地方。

    我想法國人也是講道理的、難道真的開炮打死我?果真如此,各國一定不直法國所為,得道多助,我們的交涉也就好辦了!” 曾國藩的神态和心情,都跟從容就義的志士一樣。

    但六十老翁,衰病侵尋,說出這樣的話來,做兒子的第一個就忍不住,眼圈一紅,趕緊悄悄背過身去,拭去眼角的淚水。

     他的僚友們則更有深一層的想法,勳業彪炳,封侯拜相的朝廷柱石,如今為了洋人霸道,委屈求全到情願挨打不還手,不惜一身相殉,務求達成和議,想想也真可悲!上上下下如果再不奮發自強,替國家争口氣,那就太對不起曾國藩的苦心了。

     “那麼請示中堂,”錢鼎銘不再勸曾國藩卸責,問他起程的日期:“那天動身,應該作何準備?不知道中堂定了主意沒有?” “那倒不必太急,謀定後動,庶乎無悔。

    我還要料理料理,總在月初才能動身。

    調甫,”曾國藩又說:“你看看候補道當中,可有腦筋清楚,言詞便給的人,挑這麼兩員,用我的名義發劄子,委他們到天津,會同府道,先辦理緝兇事宜。

    ” “是!”錢鼎銘看着黎庶昌和薛福成問:“還有奏稿,由我這裡辦,還是署裡辦?” “我這裡辦。

    ”曾國藩接口回答,“今天也晚了,明天再說。

    我想,明天總還有上谕,把朝廷的意向弄清楚了再動手,也還不遲。

    ” 果然,第二天又奉到上谕,崇厚自請治罪,并建議将地方官分别嚴議革職,而朝命先将崇厚和天津道、府、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