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二章

首頁
    ,門庭高大輝煌,拟于卿貳,貴官驕馬,日在其門,衆目共睹。

    不知所捐何職?頂戴用五品官服,每有職官引見驗放,往往混入當差官員中,出入景運門内外,肆無忌憚。

    夫以區區一書賈,家道如此豪華,聲勢如此煊赫,其确系不安本分,已無疑義。

    現值朝廷整饬紀綱之際,大臣奉公守法,辇毂之下,豈容若輩借勢招權,幹預公事,煽惑官場,敗壞風氣?應請饬下順天府該城禦史,将李鐘銘即李春山,即行驅逐回籍,不得任令逗留潛藏,以緻别滋事端。

    ” 接下來又說:“近來士大夫不分流品,風尚日靡,至顯秩崇階有與吏胥市儈、飲博觀劇、酬贈饋遺等情,請旨整傷”。

    這也是指賀壽慈而言,他的禀賦過人,食量甚宏,一頓能獨盡一隻肥鴨、一隻肘子,李春山投其所好,經常備盛馔款待。

    賀壽慈亦自忘其為一品大員,下朝以後,翎頂輝煌地直入寶名齋,公然無忌,引得路人無不側目。

     奏折到達禦前,慈禧太後不免詫異,看賀壽慈儀表不凡,也聽說他頗有學問,詩書皆佳,而且,她還記得賀壽慈的長子賀良桢,現任南昌知府,門第興旺,何以不自愛如此?因而便跟李蓮英提起,問他有無所聞。

     有安德海的前例在,李蓮英相當謹慎,“奴才無事不出宮。

    ”他說,“外面的事不太明白。

    ” “你倒去打聽一下兒看!”慈禧太後說着,便拿張佩綸的奏折,擺在一邊。

     李蓮英伺候看折,已深知慈禧太後的習慣,這一擺是暫時不作處置,也就是要等他去打聽明白了再說,因而不敢怠慢。

    第二天一早出宮,到中午回來,趁慈禧太後休息的當兒,将賀壽慈跟李春山的關系,源源本本地據實回奏。

     又辦了事,又替她解了悶,慈禧太後深為滿意,隻是她亦鑒于安德海的複轍,不願假以詞色,怕李蓮英恃寵而驕,替她惹些麻煩。

     “把張佩綸的折子發下去吧!看軍機上怎麼說?” 軍機大臣中,别人都不說話,隻有寶鋆覺得很不是味道,大聲嚷道:“跟寶名齋有往來的,第一個就是李蘭荪!張幼樵怎麼不說?” 恭王覺得他的話可笑,“算了吧,你!”他跟寶鋆說話,是無須講措詞的,“李蘭荪跟他又沒有認親戚,也沒有公服赴宴,到寶名齋買書并不犯法,張幼樵為什麼要把他扯進去?” 張佩綸跟李鴻藻的關系密切,朝中無人不知,沈桂芬很冷靜地勸寶鋆:“佩公!張幼樵上這個折子,不能不想到李蘭荪,既然敢上,自然有恃無恐。

    所恃着,就是六爺說的那些話,買書并不犯法。

    似乎不宜拿他也扯了進去。

    ” “知趣一點兒吧!”恭王提出警告:“上頭正借清流在收拾人心。

    賀雲甫也太欠檢點了,這個折子越壓越壞,讓他明白回奏了再說。

    ” 于是軍機拟旨,查問李春山也就是李鐘銘,跟賀壽慈是不是親戚?賀壽慈的複奏,說是“與商人李鐘銘,并無真正戚誼,素日亦無往來,其有無在外招搖撞騙之處,請饬都察院查究。

    ” “這話我就不明白了!”慈禧太後很精明地指出賀壽慈的語病:“什麼叫‘并無真正戚誼’?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這麼個說法,就靠不住了。

    ” “也許是幹親。

    ”恭王隐隐約約地回答。

     “幹親也是親。

    ”慈禧太後說,“再看一看,有沒有人說話。

    ” 她對内幕已經完全了解,卻故意不說破,要等言官有了表示,再相機行事,用操縱言路的手法來箝制王公大臣。

    恭王當然也知道她的用心,不過在眼前她的舉措都是朝正路上走,加以清流為她張目,無奈其何,唯有遵從。

     因此,對于賀壽慈的複奏,先不加駁斥,隻是降旨都察院會同刑部,嚴辦李春山。

    于是刑部派出司員,會同巡城禦史咨照順天府,轉饬宛平縣衙門派差役抓人,而李春山确具手眼,差役不敢得罪,到寶名齋将他好好“請”到“班房”,直到都察院來了“寄押”的公文,方始将他收監。

     就這樣已經轟動九城,不知多少人拍掌稱快,同時李春山的劣迹,也在街談巷議中不斷透露出來。

    原來寶名齋有九開間的門面,是由侵奪官地,霸占貧民義院的地基而來。

    禦史李蕃據實陳奏,奏旨交都察院并案,确切查明。

     李春山是注定要倒黴了,但清流以為隻打蒼蠅不打老虎,則民心郁積,不但未能疏導,反添不滿。

    所以黃體芳便針對賀壽慈發難,事由是:“大臣複奏欺罔,據實直陳”。

     不實的自然是“并無真正戚誼”這句話。

    賀壽慈與李春山不但是親戚,而且是“禮尚往來”的親戚。

    李春山的前妻,賀壽慈認為義女,前妻既死,賀壽慈将他家的一個丫頭當女兒嫁給李春山作填房。

    所以丈人、女婿,叫得非常親熱。

     賀壽慈年逾古稀,精力未衰,身為“半子”的李春山,特以重金羅緻了一個絕色女子,送給“丈人”娛老。

    賀壽慈元配早故,以妾扶正,變成了李春山的丈母娘。

    因此,出語尖刻的李慈銘,說他們确非“真正戚誼”,而是“假邪戚誼”。

     黃體芳還算厚道,對這段“假邪戚誼”,隻說了一半,李春山“前後兩妻,賀壽慈皆認為義女,往來一如親串。

    賀壽慈之轎,常時停放其門,地當孔道,人人皆見,前次複奏之語,顯然欺罔。

    ” 于是慈禧太後借題發威,這一次的上谕就嚴厲了: “賀壽慈身為大臣,于奉旨詢問之事,豈容稍有隐匿,自取衍尤?此次黃體芳所奏各節,着該尚書據實複奏,不準一字捏飾,如敢回護前奏,稍涉欺蒙,别經發覺,決不寬貸。

    以上各節,并着都察院堂官,歸入前案,會同刑部,将李春山嚴切訊究。

    ” 這一來,起恐慌的不止于賀壽慈一個人,如果李春山據實供陳,将有不少名公巨卿,牽涉在内。

    因此寶名齋門口,車馬塞途,那些素日與李春山有往來的京官,名為慰問他的家屬,其實是來探聽消息。

    寶名齋管事的人,見此光景,知道東家不會有大罪過,當時便隐隐約約表示,如果大家合力維持李春山,那麼什麼私和命案、賣官鬻爵、包攬訟事的内幕,李春山決不會吐述隻字。

    否則,就說不得隻好和盤托出了。

     其實,這也是恫吓之詞。

    身入囹圄的李春山,心裡比什麼人都明白,那些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