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一回 宝剑耀寒辉 一道长虹诛丑类 仙云封古洞 满山明月拜真人

首頁
    明知任壽夙根深厚,向道堅誠,今生必能成就,仍不放心,欲借前世無意之間所種情孽,便想化解未來之事,徒使門人無辜受苦,在洞外忍着饑渴勞倦,跪了這一整天。

    如非鄭隐徇私放進,北海雙兇邪法厲害,詭詐多端,即使有人暗助,彼時三弟尚還未到,虛驚必所不免。

    事已前定,你我早經推算,終能化險為夷,理應聽其自然,擔憂作什?” 樗散子笑道:“大哥話雖如此,但我昔年和三弟一樣,發願大宏,為此延誤仙業,連大哥也同受累,至今未成正果。

    難得徒兒轉劫重歸,他本大哥門下惟一傳人,因我對他鐘愛,轉動之前累次助他脫難,心中感激,當着你面,向我求說,将來重返師門,連我一起拜師,大哥又因功行圓滿,不久坐關,無暇傳授,強令拜在我的門下,我才力任其難。

    他轉世不久,我便尋去,暗中考察,不特夙根未昧,比起以前諸生更有進德。

    這等門人,自是期愛。

    本意想将他那魔障避去,誰知陰錯陽差,他因早來,我也因事遲歸,一切全在你我弟兄昔年計算之中。

    因他将來所遇艱險大多,隻得就着瘋和尚再四苦求,意欲釜底抽薪,才有今日之議。

    按說,此事非無轉機,隻看局中人到時是否喪心病狂而已。

    事關本門消長之機,并有道家四九天劫,仙機不能預洩。

    三弟美意,自然是好,但那兩部道書乃仙府秘芨奇珍,将來峨眉開府,須拜綠章,奉還九天仙府,當初約定由大哥執掌,門人隻在洞中勤習,不能帶走。

    除非你隻帶他人去,三年之後,再令去往東海,或來此洞,重修太清仙法,也是一樣。

    ” 連山大師笑問鄭隐:“你意如何?”鄭隐暗忖:“師父自從初見,直到今日,老似帶着一種疑慮神情,始而不允人門,後經再四誠求,方允收為記名弟子。

    這次全靠神僧代為苦求,并指示機宜。

    才知我以前兩生本是師父門下,因為罪孽太重,連犯師規,本應當時逐出師門。

    後知罪孽深重,一離師門,不是形神俱滅,便是萬劫不複,心中憂惶,在師父洞前跪哭了數十天。

    後經大師兄代為求恩,隻求不離師門,情願領受飛劍之誅,再去轉世,就這樣,師父還說罪深孽重,此舉實是委曲求全。

    那大師兄便是任壽前生,最得三位師長器重。

    我本意轉世之後重返師門,不料一時受愚,又犯惡行。

    師父自是大怒,說什麼也不再收容。

     “偏巧大師兄也在事前犯規受罰,無心之過,本來不至于死。

    因其平日性情剛毅,向道堅誠,自覺誤了師長使命,心中悲愧,當着三位師長,自陳罪狀,便行自殺。

    自己轉世在先,無意相逢,認出相貌。

    知道三位師長,隻三師叔收徒最多,大師伯和師父均隻一個門人。

    因為大師兄太好,三位師長個個鐘愛,期許非常。

    上次犯規,原是無心之過。

    自殺時,以師長的法力,揚手即可阻止。

    不知怎的,竟會聽其自然,無一攔阻,卻将元神收往後洞。

    隔了好些日子,才由師父親送轉世,看得十分慎重。

    昔年師父常說,本門不久便要發揚光大,将來應在轉世門人身上。

    三師叔收徒雖多,十九旁門,又多是逆數而行,用以承繼未來道統,決難勝此大任。

    下餘隻大師兄和我有望,我偏孽重,累犯師規,幾被逐出,可見将來非他不可。

    于是有意結納,始而随時救助,後又費了許多心力,引使重返師門。

     “及至二次犯規,自知前孽未消,今生反更加重,想起師父前言,心膽皆寒。

    無奈身被逐出,一任跪在洞外苦苦哀求,終置不理。

    跪到未一天上,恰有強敵尋仇,猛下毒手。

    正當危急之際,三師叔忽同大師兄飛來,因憤仇敵,上門敵人又是幾個左道妖邪,當時除去。

    自己卻中了邪毒,傷勢奇重。

    正在忍痛求告,師父忽然走出,說:‘今日之事,我早算定。

    本意你罪孽雖重,到底随我三世,能有今日,也非容易,不願坐視滅亡,于萬分絕望之中,仍想為你多留一線生機。

    意欲假手妖人,使你受盡苦痛而死,到了萬分危急之際,我再出來,将你生魂救走。

    這樣,本身元氣雖然損耗,此去轉世,修為也非容易,并還要受苦一甲子,再轉一劫,方可重返師門,再修仙業,但你前生糾結不解的仇敵魔障,均可避開。

    不料事前忘了招呼你三師叔,突然飛來救你出險,以緻功虧一貫。

    可見定數難移,人謀無用。

    如再堅持成見,你必道我不念師徒之情。

    現有兩條路走: 一是即日兵解,當時轉世,索性拜在海外一位旁門散仙門下,隻要心志堅定,不為大惡,在海外熬過八十三年,或者也能避免;二是由我将你封閉後洞地底,依我所傳,苦煉三百年,等到将來本教昌明,再行轉世,仍返師門。

    彼時我已道成飛升,未來師長,也許比你還小一輩。

    你意如何?’ “因這兩條路均非我所願,重又苦求。

    力言:‘本來孽重,如何棄正投邪?本為眷念師恩,甯甘百死,不舍違顔。

    還望師父大發宏恩,寬恕既往,哪怕受盡千災百難,隻求不離師門,于願已足。

    ’師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