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菩薩乘獨覺乘聲聞而雲三乘。
所以章雲。
準上可知之。
五明同教五乘亦有三種。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雲五乘。
謂三乘者三中大乘回心緣覺回心聲聞雲三乘。
二者三乘與人天雲五乘。
謂三乘者三外一乘三中大乘合為一。
回心二乘為一。
愚法二乘為一。
雲三乘。
三者佛乘與二乘天及梵雲五乘。
謂佛乘者一乘合佛乘。
愚法二乘回心二乘唯除人。
故先耳。
六者同教無量乘者。
一切法門也。
此非五教師私意。
有所依文也。
所以花嚴經入法界品雲。
于一世界中聞說一乘音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乘(雲雲)約同教有三義。
一三乘同一乘故名同教。
二一乘同三乘故名同教。
三三乘人共所被教故名同教。
初二以相似義名同教。
後一以共義名同教雲。
上諸同教義不過此三義。
問。
此三義意何。
答。
三乘同一乘故名同教者。
三乘同教。
若指教。
梵網經等。
一乘法說交三乘法故。
以相似義名同教。
一乘同三乘故名同教者。
一乘同教也。
若指教花嚴經。
三乘法說交一乘法故。
以相似義名同教。
三乘人共所被教故名同教者。
三乘人同聞深密經各得出世益。
故深密經名三乘同教也。
三乘人共聞說法花經悟唯一無二道理同得一乘果。
故法花經名一乘同教也(具如上雲雲)。
問。
融本末門意何。
答。
本者一乘。
末者三乘雲。
是一乘三乘有二門。
一泯權歸實門。
二攬實成權門。
依此二門顯一乘三乘體無二。
融本末門意。
問。
一乘三乘權實既别。
何雲體無二。
答。
泯權歸實門心乍有三乘體即一乘言也。
攬實成權門心乍在一乘體即三乘言也。
所以章雲體無二同一法界也。
意一乘法三乘法皆同以一法界真如理為體。
所以乍在三乘體即一乘。
乍在一乘體即三乘言也。
問。
一乘三乘同以一法界真如理為體者。
何雲三乘權一乘實立四乘。
答。
章雲。
義門别故權實恒殊。
理遍通故全體無二(雲雲)意以一乘法三乘法同以一法界真如理為體義平等一味而體無二。
以于一佛乘分别為三乘人說三乘義一乘三乘差别而非無權實。
所以雲三乘外别有一乘立四乘言也。
故章雲。
即不壞權而即泯故。
三乘即一而不礙三。
即不異實而即權故。
一乘即三乘而不礙一(雲雲)
問。
一乘即三乘。
三乘即一乘雲時。
一乘與三乘如牛角常雙可有。
爾物何雲舍三乘權回入一乘實。
答。
章雲。
三乘即一。
雖具存壞。
竟必有盡。
一乘即三。
雖具隐顯終恒無盡(雲雲)文意者。
三乘人回入一乘成佛時。
三乘一乘因故無三乘法。
所以雲三乘竟有盡。
回入三乘無為三乘果道理。
所以雲一乘終無盡。
故章雲。
權起必一向賴于實。
是故攬實實不失。
實顯未必一向賴于權。
故泯權權不立(雲雲)問。
若爾可雲一乘即三乘耳。
何雲三乘即一乘。
答。
三乘人回入一乘時。
三乘法無其體。
而于一佛乘分别說三乘時。
一乘三乘相并存。
何不雲三乘即一乘。
譬水随風緣為波。
風止時無波相。
而随風緣水波并起。
何雲水即波不雲波即水。
如是三乘即一乘雲事亦爾也。
問。
約一乘三乘四句分别何。
答。
或唯一乘而非三乘。
對普賢等大機說一乘法故。
即别教一乘。
或唯三乘而非一乘。
對三乘機說三乘教故。
即共教大乘。
或一乘亦三乘。
俱有初說三乘後說一乘故。
即同教一乘。
或非一乘三乘。
望上果海時言亡慮絕故不可分别一乘三乘。
所以章雲。
此四義中随于一門皆收法體(雲雲)意四句互相攝雲也。
問。
一乘法攝三乘法雲事可然。
何雲三乘法攝一乘法。
答。
三乘法中自一乘法從本有。
而彼三乘人不知三乘法中有一乘法法體自相融。
何句一法而有釋。
所以雲三乘法攝一乘法。
故章雲。
如三乘等教以不知一故(雲雲)問。
約水與波四句分别方何。
答。
或水而非波故。
或波而非水。
以水攝波故。
或水波并現故。
或非水非波。
互奪不同故。
問。
互奪不同故雲意何。
答。
但雲水時無波相。
唯雲波時無水體。
所以互奪不同也。
問。
文雲。
餘釋乘名體等并如别處說者。
此文意何。
答。
上别教門以十差别門釋一乘與三乘别。
今此同教門說一乘二乘三乘。
雖明一乘同教三乘同教未釋乘名體。
釋乘名體等具如起信論疏并廣疏中釋雲也。
起信論疏雲。
大者當體為名包含為義。
就喻為名運載為功。
用體合舉故名大乘等也(雲雲)文意者。
大者真如三大。
即體大相大用大。
此三大廣大甚深包攝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包含為義。
譬如世間車能乘所乘乘所至處具此三為運載。
真如三大亦爾。
能乘所乘乘所至處三具處運載。
所以名大乘也。
問。
何雲能乘所乘乘所至處。
答。
約本覺佛性有三位。
即一自性住佛姓。
二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
即配能乘所乘乘所至處。
問。
何雲自性住佛性等。
答。
本覺智名自性住佛性。
即從無始在有情身中真如理。
始覺智名引出佛性。
即依本覺智所修顯始覺無漏智。
佛果位雲至得佛性。
問。
約始覺智有幾種。
答。
有三種。
即一相似覺。
三賢位起始覺智也。
二随分覺。
自初地至于第十地起始覺智也。
三究竟覺。
佛果位起始覺智也。
即初二引出佛性。
後一至得果佛性也。
問。
何以知自性住佛性名所乘雲事。
答。
起信論雲。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以謂一切諸佛本所乘故皆乘此法者自性住佛性。
一切菩薩者引出佛性。
到如來地故者至得果佛性也。
問。
大乘者爾也。
一乘者何乎。
答。
一乘者漢語。
梵雲翳迦衍。
乘體無二故名一乘也。
問。
本覺智名佛果。
若始覺知名佛果。
答。
起信論疏雲。
以始覺者即同本覺(雲雲)意依本覺有始覺。
依不覺有始覺。
本覺成不覺不覺成始覺。
始覺同本覺同本覺故無不覺。
無不覺故無始覺。
無始覺故無本覺。
無本覺故平等。
平等而言亡慮絕。
此故佛果圓融肅焉而無住處言也(不覺者無明也。
具如起信論疏)問。
宗調度章疏中一乘名義如何釋乎。
答。
指事中引元曉師釋雲。
所乘法略有四種。
一謂一乘理一乘教一乘因一乘果。
如是四法更互相應俱運一人令到薩般若。
故此四法名一乘。
譬如四馬更相應俱作一運。
故說四馬名一乘(雲雲)
問。
瑜伽論所論說四車與五教所說四車若同異欤。
反問。
先瑜伽四車者何。
反答。
鹿牛馬象是彼瑜伽論所說四車也。
答。
指事雲。
所喻雖異義意無别。
故取為證(雲雲)問。
所喻别者意何。
答。
指事引瑜伽第四十六雲。
作四車喻。
大乘中地前地上位所見别開雲四車者。
一鹿喻。
聲聞最劣故。
與此不同。
此中取居山故獨覺喻。
二牛喻。
獨覺勝聲聞故。
三馬喻。
地前所見菩薩勝上二故。
亦喻涅槃四象喻。
地上所見涅槃以最勝故(雲雲)
問。
法相師對花嚴師立量雲。
汝所執大白牛車應是權。
得乘之名故。
如羊鹿車立時。
差何過可遮。
答。
付相符過阙無同喻過所立不成過遮。
問。
爾其等過有方何。
答。
今敵論者宗。
一乘融攝三乘許權。
爾物今不置簡别言。
但立汝大白牛車雲權。
有相符過。
又二乘融攝一乘許實。
爾物亦不安簡别立一同喻。
如羊鹿車。
有阙無同喻。
故不成所立。
所以有所立不成過。
問。
何故但不立大白牛車可權。
必加汝執言。
答。
大白牛車實雲事。
但立敵論者宗不立立論者宗。
爾物不加汝執言唯立大白牛車應權。
有自所别不成過。
今遮此過而加汝執言也。
問。
何言自所别不成過。
答。
佛法對外人立量雲。
我應無。
不可得故。
如龜毛等立時。
立者佛法不許我爾物有法舉我見。
立者自不成所别我。
所以有自所别不成過。
是即自所别不成過。
本作法如此。
立者宗不許大白牛車雲實事。
爾物有法舉大白牛車。
見立者自不成所别大白牛車。
所以有自所别不成過。
問。
何雲相符過。
答。
眼見色聲所聞青蓮花香立等。
是相符本作法。
如此敵者宗。
一乘融攝三乘大白牛車許權。
爾物雲爾人立大白牛車權有相符之過也。
問。
何雲無同喻過所立不成過。
答。
聲應常無質礙故。
如覺立。
是所立不成本作法。
問。
爾是有所立不成過方何。
答。
覺無質礙而無常物。
爾立聲應常如覺阙無同喻。
無同喻故不作所立常宗。
所以有所立不成過。
如是敵者宗三乘融攝三乘羊鹿二車許實。
爾立大白牛車應權如羊鹿車。
阙無同喻故不成所立應權雲宗。
所以有所立不成過也。
問。
法相師亦立量雲。
汝所執大白牛車除餘應是權。
得雲乘名故。
除餘如羊鹿車立時。
有何過。
答。
有不定過。
問。
有方何。
答。
若如羊鹿車耶。
得乘名故。
大白牛車是權。
若許如三中牛車耶。
得乘名故。
大白牛車是實。
問。
何故唯不雲如三中牛車耶大白牛車是實矣。
而必雲許如三中牛車耶。
答。
立者宗許如三中牛車大白牛車是實雲也。
問。
爾量此許簡别遮何過。
答。
遮違宗過。
問。
何遮。
答。
敵者宗不許三中牛車實。
爾物唯如三中牛車耶大白牛是實矣者。
有違宗咎。
今為遮此過而安許簡别。
問。
本量雲宗除餘雲喻除餘言遮何咎。
答。
宗安除餘言遮相符過。
喻安除餘言遮所立不成過也。
問。
何以除餘簡别遮相符過所立不成過。
答。
敵者宗融攝三乘一乘許權。
爾不簡别立大白牛應權。
有相符過。
所以今除敵者融攝三乘許權大白牛車雲大白牛車應權而雲除餘應權故。
以除餘簡别簡相符。
又敵者宗融攝一乘三乘許實。
爾不簡别立如羊鹿車。
有阙無同喻所立不成過。
所以今除敵者融攝一乘許實羊鹿車雲如羊鹿車。
而雲除餘如羊鹿車故。
以除餘簡别所立不成。
問。
法相師亦立量雲。
汝所報大白牛車是應非實。
兩極成車所不攝故。
如龜毛等。
是量付何過可遮。
答。
付不定過遮。
問。
不定過有方何。
答。
若如龜毛等耶。
兩俱極成車所不攝故。
我大白牛車非實矣。
若如色等耶。
兩俱極成車所不攝故。
我大白牛車是實矣。
問。
此不定有違宗咎所以不成咎。
反問。
先其有違宗過方何。
反答。
諸聖教中雲。
色等諸法非有似有。
如幻假有說。
不說實有。
爾違聖教雲如色等實矣。
有違教咎。
答。
聖教中說色等諸法如幻假有。
望真如理性說事。
望遍計所執雲時。
聖教中色等諸法皆實有說。
望是雲如色等實。
所以猶有不定盡也。
問。
付第二比量。
三中牛車分異品見立者自分。
爾因明道理自不定。
于他比量不成過。
爾物雲許如三中牛車。
得乘名故。
大白牛車是實。
付不定過所以不成過。
答。
其就疏意然耳。
今纂要意。
而自不定為他比量成過。
所以纂要雲。
就他破他。
于他及共自不定皆為過(雲雲)問。
先何雲自不定他不定共不定。
答。
以見立者自分異品法作不定雲自不定。
以敵者他分異品法作不定雲他不定。
以見立敵分異品法作不定雲共不定也。
問。
法相師亦立量雲。
汝執大白牛車是應權者。
随一攝故。
如羊鹿二車立時。
付何過可遮。
答。
有相符過所立不成過。
問。
有方何。
答。
準前可知之(相符過亦立已成過也)
問。
法相師亦立量雲。
汝執第四車是應非實。
非兩俱極成車故。
如龜毛等立時。
付何過可遮。
答。
有不定過。
問。
有方何。
答。
為如龜毛等。
非兩俱極成車故。
我第四車非實矣。
若如外宗神我自性。
非兩俱極成車故。
我第四車是實矣。
問。
有人能别中置簡别。
汝執第四車應非實車。
非兩俱極成車故。
如龜毛等立時。
猶有不定過耶。
答。
是猶有不定過。
問。
有方何。
答。
如龜毛等。
非兩俱極成車故。
我第四車非實矣。
若如許三中牛車非兩俱極成車故。
我第四車是實矣。
問。
若于此量分宗因喻方何。
答。
且就初重者。
大白牛車應權者宗。
得乘名故者因。
如羊鹿二車者喻也。
宗因喻亦名三支。
即宗支因支喻支也。
約宗在有法法所别能别前際後際。
約喻有同喻異喻也。
問。
何雲有法法等。
答。
且就九句中第二句正因因物者。
聲是應無常所作性故。
同喻如瓶。
異喻如虛空立時。
聲者是有法。
亦名能别。
複名前際。
應無常者是法。
亦名能别。
複名後際也。
問。
爾此宗因喻有幾過。
答。
有宗九過因十四過喻十過(同喻五異喻五)總雲。
三十三過也。
問。
此花嚴經深密經中三時妙智經中三時之中攝何時乎。
答。
此二經三時中不攝。
深密經三時。
阿含等經初時攝。
般若等經第二時攝。
深密等經第三攝。
是即戒賢論師所立三時教也(法相師也)
妙智經三時者。
阿含等經攝初時。
深密等經攝第二時。
般若等經攝第三時。
是即智光論師所立三時教也(三論師也。
妙智經在天竺未翻經也)
今花嚴師此三時外别立第四教攝法花涅槃花嚴勝鬘等一乘教也。
問。
今花嚴師所立四時教者何。
答。
深密經初時教妙智經初時教合雲初時。
深密經第二時教雲第二時教。
深密教第二時妙智經第二時合雲第三時法。
法花涅槃般若花嚴等經雲第四時也。
問。
般若經深密經第二時教也。
而何今宗意攝第四時教乎。
答。
深密經第二時教收地前菩薩。
施惠江邊說般若也。
不雲六百卷般若及花嚴法花等般若也。
問。
施惠江邊般若與六百卷般若何有異乎。
答。
施惠江邊般若一向說諸法皆空道理不說唯一無二。
所以異也。
問。
何故般若經第四時教乎。
答。
定性二乘成佛說故攝第四時教也(具可勘廣疏料簡也)
此私記三卷之中所要略抄
天曆年中大法師增春禦釋
延寶七戊未三月十二日一校了
寶性院問津
于時天保十一子年三月二十四日夜四時
寫之畢沙門龍珠理海(花押)
但此私記一卷秘珍之書也。
他見不可及
華嚴一乘義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