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一乘义私记

首頁
    出出世(雲雲)對譬喻分别者。

    勇猛勤為作難為事之人王解髻中珠欤。

    名一乘。

    同無盡故。

    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卧。

    親友内衣裡系無價寶珠等雲設言。

    窮子與寶藏等雲。

    名三乘。

    即不定故(無盡不定義準初方便可知之)問。

    爾此十義方便由何經論說。

    答。

    初五義由勝鬘經說。

    第六義由楞伽經說。

    第七義由梁攝論說。

    後三義由法花經說。

    問。

    何故三乘中說一乘名。

    答。

    引攝三乘人入一乘時。

    為令易信解三乘中說一乘名也。

    問。

    文雲。

    依上諸義則三乘等并名一乘者心何。

    答。

    由上法相交參等七義總三乘名一乘雲事結文也。

     問。

    文雲。

    明三乘亦有三種者何。

    答。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三乘。

    二者大乘中乘小乘名三乘也。

    第三段阙文章文不述。

    問。

    且一乘三乘小乘名三乘者。

    上既雲一小乘三乘合為二乘。

    何今開一乘三乘小乘為三。

    答。

    章曰。

    此為顯法本末故(雲雲)問。

    此意何。

    答。

    一乘為本三乘為末。

    亦三乘為本愚法小乘為末。

    為顯此法本末開立三乘也。

    問。

    依何法開愚法小乘。

    答。

    文雲。

    上開一乘下開愚法。

    故有三也(雲雲)文意三乘量中上開一乘下開愚法小乘。

    所以立三乘雲也。

    問。

    何時開何時合。

    答。

    上一乘合三乘愚法合回心立二乘。

    今此三乘中開出一乘回心中開出愚法立三。

    所以五教引經文雲。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雲雲)故知三乘外别有小乘。

    又曰。

    三車引諸子(雲雲)故知小乘外别有三乘。

    或雲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别授大白牛車(雲雲)故知三乘外别有一乘(雲雲)問。

    何以知愚法二乘在所引諸子中雲事。

    答。

    文曰。

    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以去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雲雲)意愚法小乘望終教以去。

    宗意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猶在宅内。

    既在宅内。

    所以回心共教大乘。

    由其共教大乘更出宅故。

    愚法二乘在所引諸子中也。

    問。

    何故愚法小乘不名究竟出三界。

    答。

    文曰。

    以人執煩惱未拔故。

    但能攝伏而已(雲雲)意愚法二乘望回心二乘約煩惱障斷九十八使未斷百二十八使且斷六識相應煩惱未斷七識相應煩惱複伏現行未斷種子但能攝伏事故。

    是等煩惱未斷盡故。

    不名究竟出三界。

    回心二乘是等煩惱永斷盡故。

    究竟出三界。

    問。

    爾其九十八種百二十八使者何。

    答。

    具如斷障義所可知也。

    問。

    爾其六識相應煩惱七識相應煩惱者如何雲爾。

    答。

    随順前六識起煩惱名六識相應。

    前六識及第七末那相應起煩惱雲七識相應煩惱。

    四阿含經中說六識未說第七第八二識。

    說九十八使未說百二十八使。

    所以雲愚法二乘但斷六識相應煩惱未斷七識相應煩惱等。

    凡雲八識相應煩惱。

    貪嗔癡三五識相應起。

    第六識強分别識故具起十煩惱。

    第七識但起四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第八識無記故不起煩惱(具如五教下卷斷惑章)問。

    何以知愚法二乘不名究竟出三界雲事。

    答。

    五教引稱問經論雲。

    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實修四無量。

    不能究竟斷諸煩惱。

    但能攝伏一切煩惱故(雲雲)又法花經曰。

    汝等所得非真滅度(雲雲)複雲。

    若不信此法。

    實得阿羅漢無有是處(雲雲)或大品經雲。

    欲得阿羅漢等果者。

    當學般若波羅蜜(雲雲)以是等文知愚法二乘不名究竟出三界雲事。

    問。

    何以此等文可知愚法二乘不名究竟出三界雲事。

    答。

    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不能如實修四無量等者。

    謂一切聲聞辟支佛者愚法二乘。

    四無量者自利利他行。

    意回心二乘所證四無量實。

    愚法二乘所證四無量假也。

    又汝等所得非真滅度者。

    謂汝等愚法二乘意。

    愚法二乘彼教中所說伏煩惱障現行。

    未說彼教中煩惱障種子不斷。

    所以彼所證得涅槃非實涅槃也。

    又若不信此法得阿羅漢果無有是處者。

    回心二乘信受大乘法故易信一乘法。

    所以得阿羅漢果。

    愚法二乘未信受大乘法故難信一乘法。

    所以不能得實阿羅漢果。

    若不信此法花一乘得實阿羅漢果者無有是處言也。

    又當學般若波羅蜜者。

    謂般若波羅蜜者大乘也。

    意依共教大乘中說回心二乘教修行得實阿羅漢果。

    修行愚法二乘教非得實阿羅漢果。

    所以依共教大乘中說回心二乘教修行。

    彼可得實阿羅漢果言也。

    故以此文知愚法二乘不名究竟出三界雲事。

    所以五教總釋上所引經論文言。

    是故當知羅漢實義在大乘中(雲雲)問。

    阿羅漢以實義雲時在大乘中意阿。

    答。

    由大乘教得實阿羅漢果。

    非依愚法二乘四阿含教得實阿羅漢果也。

    四阿含說阿羅漢等果。

    假阿羅漢果非實言也。

    問。

    以經中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指何經。

     答。

    指上所引彌勒所問經法花經大品經。

    問。

    爾其經中無說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

    何五教師引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

    答。

    是五教師得意引也。

    非經正文(正文如上所引)問。

    何故但不言愚法二乘在三界内雲在所引諸子中。

    答。

    共教大乘教中說回心二乘教引愚法二乘合出三界故。

    其共教大乘教雲能引。

    愚法二乘其教所引。

    可出宅故雲在所引諸子中也。

    意共教大乘教名能引愚法二乘名所引言也。

     問。

    深密等經瑜伽等論說。

    第七識與四煩惱相應。

    第八識中持煩惱種子。

    是等煩惱斷盡及得阿羅漢果。

    所以可雲愚法二乘約大乘始教以去不名究竟出三界。

    何今雲超始教約終教以去不名究竟出三界。

    答。

    今此總深密經瑜伽等論名終教者。

    始教非言終教以去。

    所以不相違。

    問。

    若爾何疏判般若深密等經說定性無性不成佛故攝始教。

    法花涅槃等經說定性無性成佛故攝終教。

    答。

    判始終二教五教與疏意别。

    問。

    何異。

    答。

    五教依空不空門判始終二教疏由成佛門判始終二教。

    今由空不空門總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攝終教。

    所以不相違。

    五教意深密經說三性真如不空道理故攝終教。

    般若經說諸法皆空道理故攝始教言也。

    疏意般若經說定性無性皆成佛故攝終教。

    深密經說空性無性不成佛故攝始教言也。

    問。

    阿羅漢以實義時在大乘中者。

    聲聞等三藏唯具大乘中不具小乘中耶。

    答。

    小乘中不具。

    所以普超三昧經雲。

    唯大乘中得有三。

    謂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

    餘二乘中則無此也(雲雲)問。

    三藏三地三乘同欤若異。

    答。

    名别體同。

    攝藏聲聞緣覺菩薩教理行果故名三藏生生任持三乘出世果。

    為所依故以依義名三地。

    有運載義故名三乘。

    所以異體是即同。

    問。

    唯大乘中具三藏。

    小乘中不具者。

    何雲疏約三乘有三種。

    一始别終同三乘謂。

    如小乘中說。

    又何同教門下文雲。

    小乘中亦有三聲聞法緣覺法及佛法乎。

    答。

    始别同三乘以義分三乘。

    小乘中有三種三乘開合雲三乘。

    今此别别開三乘于大小乘中論具不具。

    所以不可為例(具準上可知之)問。

    文雲。

    入大乘論亦同此說者心何。

    答。

    結普超三昧經文與入大乘論同雲事也。

    問。

    法花經臨門三車者。

    喻約法何。

    答。

    喻大乘中三藏即共教大乘。

    謂大乘中三藏者。

    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

    若約喻羊鹿牛車即如次配普超三昧經中。

    若指教。

    般若深密等經。

    問。

    臨門三車喻大乘中三乘。

    不喻愚法二乘。

    答。

    爾不喻。

    答。

    章曰。

    門外三車不過愚法。

    法花非小乘故(雲雲)意法花經既是大乘。

    何以大乘教中說臨門三車可喻愚法小乘雲也。

    問。

    愚法二乘所修斷惑證理行與不愚法二乘所修行斷惑理證行有何異。

    愚法二乘教不喻臨門三車。

    答雲。

    是大乘論與小乘論有多不同。

    問。

    其不同何。

    答。

    小乘教中說斷九十八使。

    大乘教中說斷百二十八使。

    又小乘教中說伏煩惱障礙不說斷種子。

    大乘教中說斷煩惱障種子(得者現行耳)又小乘教中不說分斷所知障。

    大乘教中說分斷所知障。

    又小乘教中不說有頓出離人。

    大乘教中說大頓出離人。

    或小乘中不說十煩惱俱迷四谛理。

    大乘中說十煩惱共惑四谛理。

    由是等不同愚法二乘斷惑證理行不愚法二乘斷惑證理行别雲。

    所以愚法二乘教不喻臨門三車。

    故章雲。

    瑜伽聲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行位果及斷惑分齊與婆娑俱舍等不同者是事也(雲雲)問。

    此文意何。

    答。

    聲聞決擇者瑜伽中說聲聞分決擇分。

    雜集論對法論此等大乘論中說斷惑證理。

    婆娑俱舍等小乘論中說斷惑證理不同雲也。

    問。

    文是故當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齊别者何。

    答。

    不共般若名一乘。

    共教般若名三乘。

    不共般若者不思議經即花嚴經也。

    般若者諸大乘經通名也。

    說皆智慧事故。

    三乘人俱不被教故雲不共也。

    說重重無盡義故非二乘所知。

    所以名不思議經。

    智度論雲。

    不思議經者即指花嚴。

    是所以知雲爾。

    又智度論雲。

    共者摩诃衍經及餘方等經(雲雲)此文意。

    摩诃衍者漢雲大乘方等者。

    是大乘經異名。

    即般若深密等經。

    三乘人共所被教故雲共教。

    說三乘人智慧事故名般若。

    問。

    花嚴三乘人俱不被故名不共者。

    阿含等經亦一乘不共故名不共乎。

    答。

    爾無妨。

    所以章雲。

    四阿含經亦名不共。

    以唯說愚法二乘教故(雲雲)問。

    于大乘有共小乘大乘不共小乘大乘。

    又約小乘有共大乘小乘不共大乘小乘乎。

    答。

    爾有也。

    不共小乘大乘者三外别教一乘。

    共小乘大乘者三乘中共教大乘也。

    共大乘小乘者回心二乘。

    不共大乘小乘者愚法二乘也。

    問。

    分一乘三乘小乘。

    章師得心分欤。

    若有所依論文乎。

    答。

    梁攝論雲。

    善成立有三種。

    一小乘。

    二三乘。

    三一乘。

    第三一乘最居上故名善成立(雲雲)問。

    第三一乘最居上故名善成立者。

    又可列一乘三乘小乘。

    何列小乘三乘一乘。

    亦何五教列一乘三乘小乘。

    答。

    分一乘三乘小乘。

    疏有二門。

    一依本起末門。

    二攝末歸本門。

    五教由依本起末門列一乘三乘。

    疏由攝末歸本門列小乘三乘一乘也。

    或列教有從深列淺次第自淺列深次第。

    五教自深列淺。

    攝論從淺列深。

    所以不相違也。

    問。

    慈恩等師難五教師雲。

    說大品等經時有三乘人聞說諸法皆空道理。

    如來一音聲聞人悟四谛因果道理得聲聞果。

    緣覺人悟十二緣起因果道理得緣覺果。

    菩薩解三性三無性唯識六度等因果道理得無上菩提果。

    所以三乘人如來一音别解各得自果。

    故有三乘雲也。

    而何五教師如大品等經共集三乘衆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益故雲般若深密等經判三乘教難。

    何答乎。

    答。

    五教師返難雲。

    說大品等經時。

    一音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

    說花嚴時何不異解得小果乎。

    又說增一等時何不異解得大果乎(雲雲)問。

    此難意何。

    答。

    難意若說大品等時三乘人如來一音異解得三乘因果故有三乘者。

    說花嚴時一音異解有得二乘果人故可有三乘。

    亦說阿含等經時一音異解有得大乘果人故有三乘。

    爾物何說花嚴經時唯有得一乘果人無得二乘果人。

    複何說四阿含經時但有得小乘果人無得大乘果人。

    所以汝所難都不應道理。

    爾不可難言也。

    答。

    就五教師禦意者可雲。

    說花嚴經時大乘人得大乘果說阿含經時小乘人得小乘果說大品等經時三乘人具各得三乘自果言也。

    問。

    文是故當知三宗各别理疑也者。

    此文心何。

    答。

    一乘三乘小乘别事。

    決定一乘三乘小乘若同欤若異欤。

    不可更疑雲也。

    問。

    若爾維摩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随類各得解等。

    以是文見。

    有三乘人一音異解各得三乘出世果理。

    答。

    彼說維摩經對三乘機欲令悟三乘人故三乘别悟。

    說花嚴等一乘教阿含等小乘教時非一音異解。

    所以不相違。

    問。

    章雲。

    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者何。

    答雲。

    此有三義。

    一者三外一乘三中大乘合為大乘。

    愚法緣覺回心緣覺合為中乘。

    愚法聲聞回心合為小乘。

    所以五教雲。

    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故唯三也(雲雲)二者上除一乘下除愚法小乘。

    三乘中三中大乘即名大乘。

    回心緣覺名中乘。

    回心聲聞名小乘。

    所以章雲。

    大乘中自有三乘(雲雲)三者除一乘三乘愚法小乘中佛法名大乘。

    緣覺名中乘。

    聲聞名小乘。

    所以章雲。

    小乘中有三。

    如小論中有聲聞法緣覺法及佛法。

    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等異于二乘故(雲雲)問。

    小乘中無修大乘行得大乘果。

    爾何雲小乘中有佛法。

    答。

    雖無小乘中修大乘行得大乘果人。

    四谛因果道理之上粗修慈悲愛行等行。

    亦三無數劫外别百劫修相好業成應果。

    何所以彼小乘教中所名号。

    今出同教種處假名大乘中乘小乘。

    所以雲小乘中有佛法。

    問。

    小論者何等論。

    答。

    謂小論者婆娑俱舍等論。

    慈悲愛行等行者。

    小乘中有相似菩薩修大慈大悲行雲也。

    問。

    爾小乘人三身中何身名自果佛身。

    答。

    彼小乘人修小乘教中說慈悲愛行等行菩提樹下而成丈六釋迦。

    是則自果佛身。

    執從此外更亦無佛身。

    所以雲小乘中有佛法也。

    問。

    上明三乘有三種雲。

    釋第一第二段了。

    第三段章文釋不述者何雲事。

    答。

    是雲。

    有先德二傳也。

    有人雲寫章人寫漏。

    所雲第三段阙也。

    有人雲。

    第三段釋者非。

    何者釋第二段之中第三段有二釋。

    一近則第二段中第三段。

    二遠即初明三乘有三種雲中第三段也。

    謂第二段中第三段者雲小乘中亦有三。

    如小乘中說。

    是所以雲第二段阙者非也。

     問。

    四明四乘有三種者何。

    答。

    一者三外一乘三中大乘愚法回心緣覺并聲聞雲四乘。

    所以章雲。

    開一異三合二聲聞故(雲雲)問。

    若爾何雲合二聲聞故不雲合二緣覺故。

    答。

    舉聲聞影略緣覺。

    準可知。

    所以更不說二者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之四乘。

    問。

    其三乘等者何。

    答。

    三中大乘回心二乘雲三乘。

    為提謂等五百商人說三歸五戒教雲人天等。

    所以章雲。

    此總開也(雲雲)意上說出世間不說世間。

    今此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總開言也。

    謂人者人三洲不入北洲。

    天者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不入無色界。

    三者三乘與人天雲四乘。

    謂三乘者。

    一乘與大乘合為一。

    愚法回心緣覺為一。

    愚法回心聲聞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