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問。
爾此十煩惱者幾分别幾俱生。
答。
頌曰。
疑及後三唯分别。
諸餘煩惱通俱生(雲雲)十煩惱中疑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唯分别惑。
貪嗔癡薩迦耶見邊見通分别俱生言也。
問。
二乘人約二障伏斷除乎。
答。
伏斷煩惱障現行種子耳。
習氣菩薩至第十地乃除。
況二乘畢竟難斷。
但至回心向大位乃除習氣。
問。
以何知二乘人未除習氣雲事。
答。
畢陵伽婆差如罵恒河神。
舍利弗袈裟下鸠如生恐怖。
皆是未除習氣故也(畢陵伽婆差者此翻習氣也)
問。
何位舍分段而得變易。
答。
入初地時舍分段身得變易。
所以約菩薩初地已上雲門外。
地前位雲宅内也。
問。
約菩薩有智增上菩薩悲增上菩薩。
七地已還位故得分段身。
何故入初地舍分段身雲得變易身。
答。
入初地時舍分段身得變易身者。
約智增上菩薩雲。
非據悲增上菩薩。
所以不相違。
一切菩薩必入初地時舍分段身得變易身。
而悲增菩薩利生悲願深故。
故留第六相應俱生煩惱障現行為利生。
七地已還位故得分段身。
智增上菩薩不然。
所以入初地時舍分段身雲得變易身。
悲增上菩薩至第八地舍分段身得變易。
智度論雲。
菩薩住第八地乃舍蟲身(雲雲)蟲身者分段身也。
既住第八舍蟲身(雲雲)明知悲增上菩薩第八地舍分段身得變易身雲事。
分段身中有八萬戶蟲。
一一各具九億眷屬。
諸蟲所雜居故分段身雲蟲身也。
彼蟲内口外尾住。
諸發毛皆其蟲尾也。
問。
若悲增上菩薩。
入初地時無得變易道理乎。
答。
得意雲。
得可得變易身。
何者為利生故留煩惱。
雖得分段身為彼煩惱無被系縛。
所以雲或入初地時舍分段得變易身有何妨。
問。
約菩薩十地各有三位。
謂入心住心滿心也。
是中何位而斷種子。
何位而除習氣。
答。
初地入心有無間道解脫道。
無間道斷種子。
解脫道除習氣。
亦無間道遠塵。
解脫道離垢。
複無間道斷惑。
解脫道證理。
問。
習氣有幹第十地。
爾何初入心解脫道時除雲。
答。
其約小分雲。
非據多分。
于多分至第十地除愚習氣也。
問。
菩薩皆住聖位乎。
答。
非然。
約菩薩地前及俱縛位雲凡夫。
入初地時乃雲聖位。
問。
爾約菩薩雲宅内門外事爾也。
約二乘何位雲宅内門外。
答。
前三果及七方便位雲宅内。
第四果雲門外。
未斷煩惱障種子。
所以雲宅内。
得第四果時乃斷愚煩惱種子。
所以雲門外。
已上就玄贊意辨宅内外了
問。
宗意何位雲宅内門外乎。
答。
終教已上宗意。
而初發心住以上位雲門外。
十信已前位雲宅内也。
問。
何爾乎。
答。
宗意入初發心住已上位。
菩薩發無漏智出系業三界得見真如故也。
十信以前不然。
所以雲宅内。
故起信論雲。
菩薩發是心故。
即得見于法身(雲雲)又曰。
非業系。
以有大願自在力故(雲雲)以此等文知小分見法身也。
宗意不立分别俱生惑。
唯立正使習氣。
意約煩惱障。
正使習氣于所知障亦爾也。
故章雲。
其菩薩人于二障中不分俱生分别。
但有正使及習氣(雲雲)約正使有現行使種子使。
現行地前位伏種子使。
初地而斷習氣。
地上位除之。
故章曰。
地前伏使現。
初地斷使種。
地上除習氣。
佛地究竟淨(雲雲)宗意約二乘。
初果以上位雲門外。
七方便以前位雲宅内。
初果以上位于系業三界得出世益故。
問。
初果已上未斷愚三界煩惱。
何雲門外。
答。
初果已上斷三界分别煩惱得出世益得出世聖果故。
更不堕凡夫地。
所以是雲門外也。
問。
終教以上宗意何位舍分段身得變易身乎。
答。
一切菩薩皆入初地時舍分段身得變易。
問。
一切菩薩皆初地得變易身者。
何悲增上菩薩七地已還得分段身乎。
答。
其始教粗宗故爾耳。
今宗意不爾。
皆入初地受變易身也。
問。
諸聖教中智增上菩薩畏煩惱障故。
入初地時受變易身。
悲增上菩薩不畏煩惱障故。
為利生故留煩惱障。
七地已還位受分段身雲事定。
而何入初地時受變易身者始教粗義初地已上位受分段身終教細義乎。
答。
智增上菩薩可智勝悲劣。
悲增上菩薩可悲勝智劣。
悲與智齊不可增上。
況以劣智導悲名增上乎。
入初地時受變易身。
初地已上位受分段身雲事終教宗細始教宗粗雲事為顯爾雲也。
約智增上菩薩不分分段變易二位。
所以不相違。
問。
何以知爾雲事。
答。
章曰。
當知由此始終二教粗細異故有二生死。
不由悲智互增上(雲雲)以此文知爾雲事也。
問。
何雲分段變易等乎。
答。
法相宗釋雲。
分者支分段者段段也。
五蘊身分分段段故雲分段身也。
三論宗釋雲。
色形區别受形長短雲分段身也。
問。
何雲變易乎。
答。
變者改變義。
易者轉易義也。
意改變轉易分段粗身雲。
成光明殊勝細身而雲變易身也。
問。
變易者新人名欤。
答。
俱新古名通也。
但古人變易雲意生身。
新人雲意成身。
且古人雲意生身者。
意者第六意識也。
意如意生故曰意生身言也。
意具三義。
速疾義無礙義遍到義也。
如具意此三義。
變易身亦然也。
具三義。
生意成身者。
意生身雲時。
舍分段粗身别生變易細身樣也。
今依大願悲願意願力修練分段粗身為變易身。
所以由意願力變易身者雲意成也。
可見唯識論第七并同論疏第七也。
問。
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經論說文如何乎。
答。
勝鬘經說曰。
愛取為緣有漏業為因如感三有。
無明住地為緣無漏業為因感變易身(雲雲)又唯識論雲。
一分段生死。
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
身命短長随因緣力有定齊限。
故名分段。
二不思議變易生死。
謂諸無漏有分别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
故名變易。
或名意成身。
随意願成故(雲雲)如此經論說文非一。
尋釋可知也。
問。
凡菩薩二乘得變易身事。
修練分段粗身成變易細身。
若舍分段粗身得變易身乎。
答雲。
此自他宗意異。
且就他宗意者。
修練分段粗身雲得變易細身。
今終教已上宗意。
而分段變易二身從本立有之。
非修練分段粗身得變易身。
問。
爾者一切有情身中皆在變易身乎。
答。
爾也。
問。
就他宗意三界之中何界而修練分段粗身成變易細身。
答。
且約頓悟悲增上菩薩雲者。
入第八地時生色界廣果天以其天身成變易細身。
諸天身中其天身極微細。
所以以其天身成變易細身也。
問。
何為緣何為因感變易身乎。
答。
勝鬘經雲。
愛取為緣有漏業為因如感三有。
無明住地為緣無漏業為因感變易身(雲雲)意如凡夫人和合因緣得分段身。
聖亦爾也。
因緣和合得變易身也。
謂如凡夫人愛取煩惱為緣善不善有漏業為因感三界五趣分段果。
聖亦然。
後得智有分别無漏業為因無明住地法執所知障為緣感得變易身言也。
問。
何感得乎。
答。
依所知障力起真如意有我必證有情實有我必度雲大願悲願。
由其悲願力故以後得智定願力助有漏古業感得變易身言也。
所以唯識論第七曰。
不執菩薩有情實有。
無由發起猛利悲願。
問。
慈恩香象二師變易身義為同為異乎。
答。
慈恩禦心。
修練分段身雲成變易身。
今五教師禦意。
分段變易二身從本并雲有也。
問。
爾一切有情皆在變易身乎。
答。
爾也。
問。
爾一切凡夫位皆得變易身。
何雲入初地時得變易身乎。
答。
分段變易二身雖有從本。
被覆隐分段粗身而不顯。
菩薩入初地時。
舍分段粗身故顯變易細身。
所以不雲凡夫位得變易身也。
問。
何舍粗身得細身乎。
答。
起信論疏雲。
然此細苦無始來有。
但為簡細異粗故。
約已離粗苦時相顯所說(雲雲)問。
何故變易身雲細苦乎。
答。
變易身有微細生滅苦故雲細苦也。
問。
其微細生滅苦者如何。
答。
此身有刹那生滅義故雲爾也。
刹那刹那前滅後生雲刹那生滅身。
此刹那生滅身佛菩薩所知也。
非凡夫所知也。
問。
宗意何物為緣何物為因雲感變易生死(雲雲)答。
勝鬘經曰。
愛取為緣有漏業為因如感三有。
無明住地為緣無漏業為因感變易生死。
問。
雲無明住地雲無漏業者體何物乎。
答。
無明住地者。
根本無明熏真如。
真如受無明熏成變二種生死。
所以雲根本無明為緣無漏業為因感變易生死也。
問。
何知以根本無明熏真如成變二種生死雲事。
答。
經曰。
無明力最大能動一法界轉成二生死(雲雲)又起信論雲。
業識根本熏習者。
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雲雲)以此等文知雲爾也。
問。
宗意變易身義雲何釋乎。
答。
變易者遷變微細生滅苦故雲變易身。
故無差别論疏曰。
因位無漏所感之身細患所遷故雲變易(雲雲)
楞伽經三種意生身者。
一三摩缽底意生身。
二覺法自性意生身。
三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也(可勘攝釋第四也)無上依經四種變易生死者。
一方便生死。
二因緣生死。
三有有生死。
四無有生死也(可勘燈第六也)。
問。
且何雲三摩缽底意生身等乎。
答。
攝釋第三引四卷楞伽經第三雲。
三摩缽底者此翻等至。
于定得變易身随心生。
故雲意生身。
覺法自性意生身者。
能觀察覺了有為幻法無實體。
于定得變易身彼随意生。
所以雲意生身。
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者。
諸衆生所有随多類煩惱能現同類身。
所以雲種類。
種類身一時現。
所以雲俱生。
能任運起不假功用。
所以雲無作行。
彼随意生。
所以雲意生身也。
問。
爾此三種意生身攝十地事如何。
答。
三摩缽底意生身有前五地。
覺法自性意生身有六七二地。
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有第八地(雲雲)無漏後得智雲方便生死。
所知障雲因緣生死變易。
五蘊雲有有生死。
于行苦細有說有名故雲有有變易身。
唯有微細生滅有。
從是外更無有雲物。
所以雲無有也。
問。
爾此四種生死相配十地事如何。
答。
方便生死有初二三地。
因緣生死有四五六地。
有有生死在七八九地。
無有生死有第十地(雲雲)問。
爾此四種生死相配十地事正義欤不正義欤。
答。
是不正義也。
所以燈第六判雲。
隋唐攝論并無文(雲雲)又無上依經及寶性論亦不配十地。
如是相配是有師義也(雲雲)
問。
臨門三車何以為體乎。
答。
牛車以法空正體智為牛體。
以法空後得智為車體。
依正體智後得智起。
譬如有前牛後車。
所以玄贊曰。
無分别智導種智車義。
如前牛非正車體(雲雲)問。
何故正體智雲無分别後得智雲種智乎。
答。
無分别情量而證真如。
所以雲無分别智。
後得智諸法種數委分别知。
所以雲種智。
故佛地論雲。
真緣義邊正體智。
依緣義邊後得智(雲雲)問。
羊鹿二車以何為體。
答。
以生空正體智為羊鹿體。
以有漏假解智為二車體。
玄贊曰。
以二乘所得生空無漏智唯為羊鹿體。
指二乘所得有漏假解智世間三昧稱二車體(雲雲)二乘人無學果位解脫道時起無漏正體智證生空理。
解脫道之後出世間定已時。
起有漏解假智分别諸法。
所以生空正體智為羊鹿之體。
有漏假解智為二車體。
起生空正體智後起有漏假解智。
如羊鹿在前二車在後故喻雲也。
問。
約菩薩準以法空正體智為牛體。
以法空後得智為車體。
于二乘亦以生空正體智為羊鹿體以生空後得智可二車體。
然何以有漏假解智為二車體乎。
答。
生空後得智者。
二乘人既得畢。
而經文二乘子到門外不得車(雲雲)何既得了之。
生空後得智雲為二車體。
所以以有漏假解智雲為二車體也。
問。
有漏假解智二乘人亦得。
而經文二乘子到門外雲不得車。
爾物何有漏假解智雲為二車體。
答。
假解智非種智故喻車也。
此假解智分别諸法非如無漏種智。
所以雲非種智。
問。
車喻種智。
然有漏解智非種智者。
何為二車體。
答。
假解智似種智非實種智。
所以以似種智喻二車。
以非實種智喻二乘子不得車。
決釋記雲。
譬如黃葉似金非實金。
有漏假解智似種智非實種智(雲雲)問。
以生空無漏後得智不為二車體者。
何經文雲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禅定解脫三昧而自娛樂。
不雲乘是三乘以有漏假解智等乎。
答雲。
此決有二釋。
一者謂彼車莊嚴具非正車體(雲雲)二十一一謂得無智人身中中所有有漏假解智故雲無漏根力。
非生無漏之後得智(雲雲)初車莊嚴具者。
無漏根力者。
非言車體無漏。
于有漏車以無漏莊嚴飾也。
問。
何故羊喻聲聞人車喻聲聞乘鹿喻獨覺人車喻獨覺乘牛喻菩薩車喻菩薩乘乎。
答雲。
此有五義。
一者有形貌大小。
二有餐受小多。
三有渡水淺深。
四有力用強弱。
五有依處喧靜。
由此故三乘如次喻三獸也。
有形貌大小者。
羊其體最小。
鹿其體中庸。
牛其體最大也。
約啖物。
羊少啖。
鹿中啖。
牛多啖。
渡水淺深者。
羊浮渡。
鹿中踏底渡。
力用強劣者。
羊最劣。
鹿中。
牛最勝。
依處喧靜者。
羊多處人邊喧。
鹿多處林野靜。
牛通喧靜有屃運二恩也。
據喻約法者。
京性根業證理斷惑行能。
此五如次喻先五。
聲聞根性最劣。
獨覺根性中庸。
菩薩根性最勝也。
所以喻三獸形貌大小。
聲聞所被教最劣。
獨覺所被教中。
菩薩所被最多。
喻敢受多少。
聲聞所證理最淺。
獨覺所證理中。
菩薩所證理最深。
喻渡水淺深。
聲聞斷惑智力最劣。
獨覺中。
菩薩勝。
喻力用強劣。
聲聞一向随師伴緣受教。
獨覺處山林靜念道。
菩薩通二有自利利他用。
喻依處喧靜也。
問。
何故以大白牛車喻一乘乎。
答。
譬如白色為諸色中根本。
為顯一乘諸乘中在根本。
以白牛喻一乘。
經文曰。
飾白拂曰蓮雲白蓮華。
明知以白牛喻一乘雲事。
大白牛車喻。
三乘之外一佛乘相應三種大七種大性故雲大。
無為淨潔離諸結縛故雲白也。
三種大者。
體大相大用大也。
七種大性者。
境大性行大性智大性精進大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