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一乘义私记

首頁
    便善巧大性證得大性果大性也。

    且體大者。

    真如理性廣大甚深。

    為一切染淨法平等所依。

    體性而不增減。

    不增減者。

    真如随無明緣成變生死染法。

    不增生死不滅真如。

    又真如息生死妄想為始覺淨法。

    不增真如不減生死。

    生死相大者。

    起信論曰。

    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雲雲)性功德者。

    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常樂我淨義清淨不遍自在等義。

    如是無量恒河沙等功德也。

    問。

    何雲恒沙功德。

    何雲性功德乎。

    答。

    真如上無量功德不相離真如體性。

    如水八德不相離水也(水八德者可考稱贊佛立經文也)用大者。

    起信論曰。

    真如用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雲雲)報身細用化身粗用雲真如用也。

    導衆生令生世間善因果雲化身粗用。

    導衆生令生出世間善因果雲報身細用也。

    報化二身粗細用能令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雲随緣幻差别。

    随衆生染心不異體性故。

    雲業染幻差别。

    意報化二身粗細體用假幻有言也(體者業染幻差别也。

    用者随緣幻差别也)地前位有漏智因果雲世間善因果也。

    地上位無漏智因果雲出世間善因果也。

    此三大中體相大為内熏因用大外熏緣也(此三大自宗義非他宗心也)委細在起信論并疏。

    可披見也。

     七種大性者。

    對法論雲。

    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名境大性(雲雲)謂菩薩緣是等教法為境界修唯識六度等行成佛故也。

    行大性者。

    自利利他廣大行也。

    智大性者。

    菩薩能得觀一切補特伽羅與法廣大無我理智也。

    精進大性者。

    菩薩三大僧祇中修廣大難行苦行也。

    方便善巧大性者。

    菩薩智與悲相導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故。

    名方便善巧。

    大智故不住生死。

    大悲故不住涅槃也。

    證得大性者。

    佛果位也。

    謂證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無量功德故也。

    果大性者。

    佛果位也。

    謂示現衆生成菩提建立廣大佛事也。

    初五因後二果也(此七種大性可考對法論也)問。

    章文雲。

    四衢别授大白牛車為示真實相者。

    其四衢者何。

    答。

    四衢者四交道也。

    即交者巷也。

    道者遊履義也。

    約法喻四谛理苦集滅道。

    是雲四谛理也。

    生死果雲苦谛。

    生死因為集谛。

    涅槃果曰滅谛。

    涅槃因雲道谛。

    三乘人同觀四谛理至露地故喻四衢。

    所以大般若經雲。

    四谛理喻四衢道(雲雲)問。

    四谛理是聲聞人所觀法也。

    何三乘俱觀乎。

    答。

    别聲聞人通三乘人俱觀也。

    謂緣覺觀十二因緣起法四谛道理。

    菩薩觀三性三無性唯識六度等法四谛道理。

    各于自乘法觀。

    所以三乘人俱觀四谛理也。

     問。

    宗意臨門三車以何為體乎。

    答。

    以三乘教義為體。

    聲聞乘教義為羊車體。

    獨覺乘教義為鹿車體。

    菩薩乘教義為牛車體。

    問。

    何雲教義乎。

    答。

    章雲。

    界内示為教。

    令得出為義(雲雲)問。

    指教差何經喻臨門三車乎。

    答。

    深密經瑜伽論所說教義喻臨門三車。

    問。

    何故三乘教義喻三車乎。

    答。

    三乘人各依三乘教義出分段宅得出世益故。

    三乘教義喻三車。

    謂聲聞種性人依聲聞乘教修彼出分段宅得出世聖果。

    乃至菩薩乘人依菩薩乘教出分段宅得出世果。

    所以三乘教義喻三車也(義者出分段宅所以也) 問。

    運載義為車體。

    三乘教義無運載義。

    何雲車體乎。

    答。

    三乘教義有運載義。

    所以為車體。

    問。

    教者能诠教。

    義者所诠理。

    何雲運載義有乎。

    答。

    佛初成道為二乘人說四谛緣生教。

    二乘人依此修出三界得出世聖果。

    故有運載義也。

    問。

    三乘子出家時乘車出。

    若不乘車出乎。

    答。

    乘車出也。

    問。

    若爾者。

    何經文雲三車在門外不雲乘車出。

    答。

    約車有教車義車。

    宅内乘者教車。

    在門外者義車也。

    故不相違。

    露地大白牛車者喻三乘雲外一乘也。

    是同教别教二一乘也。

    别教一乘者。

    十十無盡而主伴具足教義雲别教一乘教義也。

    十玄法雲十十無盡也。

    其十玄法者。

    一教義。

    二理事。

    三解行。

    四因果。

    五人法。

    六分齊境位。

    七師弟法智。

    八主伴依正。

    九随情根欲。

    十逆順體用自在等也。

     約此十玄法有主德伴德。

    主德喻白牛伴德喻車。

    緣起主德引緣起伴德。

    如牛引車故也。

    教義一法雲主德。

    理事等多法主伴德。

    理事等多法雲主時。

    教義一法為伴。

    互主伴而重重無盡。

    此雲十十無盡而主伴具足教義。

    故經雲。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其數無量(雲雲)章釋此文曰。

    有無量寶事非隻一。

    是顯一乘無盡教義(雲雲)又曰。

    如露地牛車自有教義。

    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雲雲)以此文知。

    十十無盡而主伴具足教義為大白牛車體以運載義雲乘雲車。

    于此運載有二。

    一次第運之運載。

    謂三乘門也。

    三運即一切運之運載。

    一乘門也。

    三乘門運載者。

    始運到十信次轉至十住。

    如是乃至佛果次第運登彼岸故。

    一乘門運載者。

    一位即一切位。

    而初發心住位粗取後後諸行成佛故也。

    三乘之乘雲可思議乘。

    一乘之乘雲不思議。

    三乘之乘三賢十地中次第運成佛故雲可思議乘。

    一乘之乘一位運位即一切位運成佛故雲不思議乘也。

    花嚴經賢首品雲。

    此經為乘不思議乘菩薩說(雲雲)以此文知一乘之乘雲名不思議乘也。

    同教一乘者。

    以本覺智為白牛體。

    以始覺智為車體。

    本覺正智引始覺圓智。

    如牛引車也。

    問。

    以何知本覺正智為白牛以始覺圓智車體雲事。

    答。

    起信論雲。

    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雲雲)問。

    界外露地者指何位雲露地。

    答雲。

    此始終二教意别也。

    就終教心者。

    約二乘預流果已上位雲露地。

    約菩薩初發心住已上位雲露地。

    露者無壅障雲事。

    意二乘人預流果已上位斷三界分别煩惱障一分證生空理故無分别煩惱障壅。

    所以預流果已上位雲露地。

    約菩薩初發心住已上位起無漏智乎。

    分得見真如故無煩惱障壅。

    所以雲露地也。

    就始教約二乘人第四果雲露地。

    于菩薩初地已上位雲露地。

    二乘人得第四果時。

    斷三界煩惱出系業三界得有餘涅槃故。

    第四果雲露地。

    菩薩者初地已上位斷分别二障出分段生死得無漏智故。

    初地已上位雲露地。

    問。

    于分段三界有系業三界果報三界。

    何所而出離。

    答。

    若就終教意者。

    據二乘。

    預流果已上位出系業三界。

    第四果位出果報三界。

    據菩薩。

    初發心已上位出系業三界。

    初地已上位出離果報三界。

    約始教準露可知之。

     問。

    一乘與三乘異事有幾門乎。

    答。

    有十差别門。

    一者權實差别(具出如章)且權實差别者。

    權者三乘教。

    實者一乘教也。

    依此明一乘與三乘差别是門意也。

    三乘教于一乘教分别說故雲權教。

    一乘實教也。

    問。

    羊鹿雲權可然。

    何三之中牛車可雲權乎。

    答。

    同羊俱不得故雲。

    此有二義。

    一約事。

    同二乘雖出三界外未得佛果故。

    二于教同二乘教許有實滅故俱不得故。

    初義意。

    三乘菩薩初發心住已上位出系業三界。

    雖得出世益未得出出世益。

    二乘人初果已上位雖得出世益同未得出出世益。

    所以雲同羊鹿共不得也。

    後義。

    心實滅者。

    定性二乘無餘涅槃也。

    意深密等三乘教中說定性二乘入無餘涅槃果不可成佛。

    同說小乘教中二乘人阿羅漢為極果更不成佛。

    所以許有實滅也。

    問。

    同二乘說有實滅故。

    深密等三乘教名權者。

    宗意說定性二乘成佛為當何。

    答。

    終教已上宗意而定性二乘人入無餘涅槃。

    從彼出回心向大必定之成佛。

    問。

    何爾乎。

    答。

    入無餘二乘灰身滅智不成佛者。

    滅分段粗身智不滅變易細身智故成佛也。

    無上依經佛性寶性等論同四入無餘二乘有三種餘。

    一煩惱餘。

    謂無明住地。

    二乘餘。

    謂無漏業。

    三果報餘。

    謂意生身。

    意生身者變易身也(雲雲)又法花論雲。

    入無餘二乘人以方便令入涅槃城故。

    彼涅槃城者。

    謂初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雲雲)明知二乘涅槃方便涅槃非實涅槃。

    實二乘自彼出回心向大也。

    此等文意者。

    入無餘二乘有三乘種餘者。

    無明住地為緣無漏業為因得變身言也。

    令入涅槃城者。

    令入無餘涅槃雲事也。

    令入大涅槃城者。

    令佛果大涅槃城雲事也。

    法相師雲。

    無上依經法花論意雲。

    入無餘不定種性二乘人從彼出回心向大得變易身成佛也。

    非定性二乘。

    爾何證定性二乘成佛雲事文乎。

    答。

    花嚴師雲。

    若爾者終違諸教也。

    問。

    何違乎。

    答。

    密嚴經雲。

    涅槃若滅壞。

    衆生有終盡。

    衆生有終亦是有初際。

    應有非生法而始作衆生(雲雲)又龍樹發菩提心論雲。

    有定性者難可發生。

    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雲雲)違此等文。

    問。

    如是教文如何和會雲定性二乘不成佛乎。

    法相師答雲。

    是等文翻譯過。

    非論主本意也。

    問。

    入無餘二乘灰身滅智故唯有清淨。

    真如法界有何物回心向大可雲成佛乎。

    若入無餘二乘滅分段粗身智不滅變易細身智雲物者。

    能持第八識滅即所持身俱滅。

    有何物可持變易。

    答。

    根本無明所動三細阿羅耶識持變易身也。

    三細者業識轉識現識。

    此雲三細阿羅耶識。

    業識者。

    若無明和合真如令微動真如義邊雲業識。

    是識極微細唯佛與佛境界。

    非金剛已還菩薩所知。

    無明熏先業識心令向能見義邊雲轉識。

    無明熏先轉識心令妄現境界義邊雲現識。

    業轉二識持變易身。

    現識一粗阿羅耶識持分段身。

    所以入無餘時現識粗阿羅耶識滅。

    業轉二阿羅耶識不滅。

    所以雲出無餘成佛也。

    二乘人依四因出無餘成佛。

    一者二法成識因。

    二者二不斷證因。

    三者涅槃不實因。

    四者化城有過因也。

    章雲。

    根本無明動如來藏成羅耶識故。

    彼二乘人于此二法未斷證故。

    彼未斷證。

    所謂涅槃豈為究竟。

    化城同喻應則有失(雲雲)文意者。

    根本無明動如來藏為阿羅耶識故者。

    無始無明熏動真如為阿羅耶識。

    由此故二乘入無餘時。

    現識粗阿羅耶識滅。

    業轉二細阿羅耶識不滅。

    所以從無餘出回心向大三無數卻中修六度等行成佛也(雲雲)彼二乘人于此二法未斷證故者。

    此二法無始無明與真如雲二法。

    彼無餘二乘無始無明未斷真如證故。

    從無餘出斷無始無明證真如畢成佛雲也。

    所謂涅槃豈為究竟者。

    斷盡無始無明證真如畢成佛時。

    所得涅槃雲究竟涅槃。

    無餘二乘無始無明未斷盡真如未證畢但滅分段粗身。

    所得滅盡定上我謂得實涅槃。

    所以其無餘二乘所謂涅槃豈為究竟自無餘出乃得實大涅槃故言也。

    化城同喻應有失者。

    化城雲物為息衆人中路所化作城也。

    二乘無餘喻化城。

    若二乘無餘實涅槃者。

    法實而喻假所以不成化城同喻言也。

    問。

    三乘與一實權實既别。

    何總三乘名一乘乎。

    答。

    文雲。

    以随本宗定故(雲雲)意三乘一乘本宗所流所目方便雲事定故。

    總三乘名一乘雲也。

    問。

    總三乘名一乘者。

    名同教一乘名别教一乘乎。

    答。

    名同教一乘不名别教一乘。

    所以章雲。

    是同非别(雲雲)又孔目第一雲。

    非即圓通義(雲雲)問。

    何故不名别教乎。

    答。

    章雲。

    主伴不具足故(雲雲)問。

    主伴不具故名同教一乘不名别教一乘者。

    同教中不說無盡義乎。

    答。

    爾也。

    不說。

    問。

    爾何十重唯識章雲帝網無礙故說唯識總具十重約同教說乎。

    既帝網無礙唯識約同教說(雲雲)何今雲同教中不說無盡義。

    答。

    新羅珍宗記雲。

    同字謬也。

    可作圓字(雲雲)意可雲約圓教說不可雲約同教說雲也。

    問。

    調度文爾。

    先德傳而何可雲。

    答。

    若就先德傳者。

    疏文謬者是惡得本疏心。

    何者同教中小分說帝網無礙義。

    所以疏文謬者是非然(雲雲)十重唯識者。

    一相見俱存故說唯識。

    二攝相歸見故說唯識。

    三攝數歸王故說唯識。

    四以末歸本故說唯識。

    五攝相歸性故說唯識。

    六轉真成事故說唯識。

    七理事俱存故說唯識。

    八融事相入故說唯識。

    九全事相即故說唯識。

    十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是雲十重唯識。

    初三重約始教說。

    次四重約終教頓教說。

    後三重約圓中别教。

    總具十門。

    約同教說(雲雲)問。

    文雲。

    若望自宗并皆得果雲意何。

    答。

    三乘人依三乘教各得出世益。

    所以望自宗(三乘各各自分宗也)并皆得果(雲雲)問。

    二乘人出分段生死得阿羅漢果故聖自宗并皆得果雲事可然。

    約菩薩未得摩醯首羅智處城佛果。

    何雲望自宗并皆得果。

    答。

    菩薩雖未得彼果。

    初發心已上位起無漏智出分段生死得出世益故。

    少分得見法身故。

    分八相成道故。

    三乘出世益既究竟故雲爾也。

    問。

    三乘人聖自宗并皆得果者。

    三子到門外可得車。

    何以未得車三子詣父所共索車乎。

    答。

    章雲。

    今言俱不得者。

    以聖一乘故。

    意三乘人依三乘教出分段系業雖得自宗出世益。

    未得一乘究竟果故。

    雲三乘俱不得也。

    所以章文以實映權。

    方便相盡故皆無得(雲雲)實者一乘法。

    權者二乘法也。

    知三乘從本以來不異一乘故離一乘别無三乘。

    所以雲實映權也。

     問。

    為欲回彼二乘人入一乘故大乘亦說回者。

    此文意何。

    答。

    此文意顯回三乘人同入三外一乘文也。

    問。

    約三外一乘有同教一乘别教一乘。

    是中何回入。

    答。

    俱回入。

    章文雲。

    或有衆生。

    此世三乘根不定故堪進同教一乘者。

    則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

    是彼方便阿含施設。

    是說回入同教一乘也。

    或有衆生。

    于三乘法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别教一乘者。

    即知彼三乘等法本來不異别教一乘。

    是說進入别教一乘也。

    問。

    于三乘若有回入同教一乘三乘回入别教一乘三乘别。

    答。

    不爾。

    三乘人必先回入同教一乘。

    然後回入别教一乘。

    問。

    若爾何章文雲或有衆生回入同教或有衆生回入别教乎。

    以此文見。

    别回入同教一乘三乘回入别教一乘三乘。

    答。

    此文意顯三乘人從淺至于深識往次第非有彼别。

    問。

    若爾菩薩二乘必先回入同教一乘然後回入别教一乘乎。

    答。

    不爾。

    二乘教先回入共教大乘舍二乘名得菩薩稱。

    然後回入同教一乘回入别教一乘。

    菩薩從自所得共教大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