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洞内發出。
定睛一看,原來暗影中懸着一個大蜂窩,地上散着不少燒焦的死蜂。
正戴頭網,想要人内探看,忽見蜂窩後面光華閃動。
剛一走進,便聽嗡嗡之聲,人也走到蜂窩下面。
心疑毒蜂來襲,仍想查明内中有無法寶,再行退出。
因嫌洞中昏暗,便将身帶包裹中的火筒取出晃燃。
一手拔劍,正要查看,火光到處,見那蜂窩竟有小屋般大。
嗡嗡之聲,乃新生出的十幾隻小蜂伏在上面,振翅飛鳴,卻飛不起。
通體墨綠,目射金光,口有紅須,形相獰惡,與常蜂不同,猛瞥見一片金霞由壁間迎面飛來,透身而過。
同時壁間金光電閃,現出“龍翔虎躍,長眉再來”八個朱書古篆,一閃即逝。
任壽心想:“我因眉毛稀少,乳名眉兒。
難道叫我長了眉毛再來?”忽聽少年在下面高呼道:“寶物許藏在蜂窩裡面,可用寶劍砍它一下試試。
内中蜂蜜,也是極珍貴難得的靈藥,釀酒尤妙,我也和你平分。
”任壽忙答:“理當效勞。
但這窩大大,能否砍碎,我拿不準,且試一下。
”說罷,再一細看,那蜂窩形似一個大蓮蓬,孤懸洞頂,離地丈許,上有一柄粗如人臂。
因見小蜂尚未成長,不能飛起,以為無害,縱身一劍朝那蓮柄砍去。
不料用力大猛,應手立斷,蜂窩也随洞徑往外滾落,吃洞口崖石一擋,分裂兩半。
蜂蜜甚幹,芳香流溢,白如銀玉。
因少年說是靈藥,用劍尖挑了一小塊,入口一嘗,果然甜香滿頰。
又割下一塊,準備帶與少年觀看。
轉身要走,忽覺腿上被針刺了一下,微微有些麻癢。
低頭一看,正是兩隻小蜂隔衣朝腿刺了一下,連忙用劍拔掉。
因不甚疼,也未留意。
見裡面并無寶物,便往下走。
尋到盡頭突崖,果有長索系在一株老松之上。
忙即放下,缒約兩丈,便到崖腰少年立處。
那地方也是一處崖凹,與前見相同。
少年附身突石之上,一手持刀,一手持一形似噴筒之物,守伺口外,卻不進去。
回顧任壽下來,便令等在一旁,覓地守候,暫是不可入内。
任壽見他隻看了自己一眼,口中說話,全神貫注洞内,神情似頗緊張。
待有半盞茶時,忽聽轟轟之聲,由洞中飛出一物,其大如拳,周身墨光閃閃,金碧交映。
少年早有戒備,左手噴筒揚處,立有一股火焰朝前射去。
那東西沖煙冒火,立朝少年迎面飛來。
少年揚手又是一刀,立劈兩半,随刀飛堕。
任壽見所砍的便是前見毒蜂。
少年喜道:“大害已除,兄台來得正好,到了裡面再談。
”二人一同走進,見裡面比上洞更加整潔,淨無纖塵。
隻洞頂上懸着一個蜂窩,但小得多,約有尺許方圓,方才所聞蘭花香味,便由洞中發出,這一鄰近,香味反倒減少。
定睛四顧,并不見花。
方要開口,少年已先笑道:“靈藥尚未成熟,還須少候,不妨先談一會。
兄台貴姓?如何與老仙師相識?”
任壽說了經過,轉問對方姓名。
才知少年名叫鄭隐,先輩是東漢世家,因曹氏篡位,憤而不仕,全家入山隐遁,在武當後山尋到一處勝地,風景靈妙,與世隔絕。
正打算在山中覓地開墾,第二代上忽生奇疾,死亡殆盡。
未了隻剩鄭隐一人,生具異禀,自來身輕若燕,神力如虎。
這年偶觀蛇烏惡鬥,猛觸靈機,忽想出世之想,到處尋師未遇。
前年發現後山有一異人。
幼時曾聽祖父說那異人年紀,少說已在百歲以上,童時無知,不曾留意。
見他還是以前形貌,心中驚奇。
費了不少心力,想要拜師,異人不允。
鄭隐心志堅毅,百折不回。
異人也始終固執,一任誠求,終無用處。
去年寒冬大雪,鄭隐偶往城市采辦年貨,歸途見一瘋僧倒卧雪中,仗義救回山内。
愈後不别而行,留下一書,才知那是一位神僧,因為夙孽,隐迹風塵。
并說後山住的是位仙人椿散子,法力之高,不可思議。
也因功行未完,還有兩個難題,留滞人間。
内一難題,便是翠屏峰上藏有兩件前古奇珍和一株靈藥,他并不要,而這兩樣卻非出世不可。
誰能得到,将靈藥服下,帶了法寶,前往求見,必蒙傳授仙法,收為弟子。
那藏珍之處,有數百年毒蜂盤踞,傷人必死。
近來才想好法子,将毒蜂除去。
幸值任壽尋來,又是仙人未入門的弟子,志同道合,情願結為兄弟,一同拜師。
任壽見少年面罩已然取下,生得猿臂蜂腰,面如冠玉,英姿飒爽,氣字安詳,是個英俊美少年。
休說這等豪爽慷慨,便那品貌談吐和那一身武功,先已佩服。
正越談越投機,忽聽崖頂金玉交鳴,雜以龍吟之聲。
少年驚呼:“不好!法寶快要出世。
請任兄守在這裡,隻等花香全失,再聽叭叭兩聲,可将正面洞壁石塊搬下,速急入内,便見靈藥結實。
每人能服一枚,隻留一枚與我足矣。
”說罷,匆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