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處在和平時代。
戰争年代為了取得勝利,我們需要牛逼的思想家,和平年代為了發展,我們更需要高科技人才。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春秋戰國這個思想大爆發的時代,這個諸子背家的思想在我們的企業當中怎麼去運用?
我知道中國沒有幾個人對統治了中國幾幹年的儒家法家道家,能夠解釋的清楚,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講,保證人人都聽得明白。
你乍一看會覺得諸子百家這個思想的流派好多啊,找不到頭緒,不知道從哪裡開始來理解他們。
實際上,非常簡單,這些流派一共隻分為三大類,你把這大類搞清楚了,其他的就全明白了。
當時諸子百家一共有三種主流思想這三種主流思想,他們對待傳統都有着不同的态度。
第1種主流思想他力挺傳統,認為這個傳統實在是好極了,第2種思想就是抛棄傳統,他認為這個傳統簡直就是壞透了,第3種思想叫無所謂,他可能會問這個傳統是啥呀,能吃嗎,它是好是壞跟我有關系嗎?
這三種不同的态度,分别就對應着,儒家、法家和道家。
其他的諸子百家,你可以把它們當做都是這三種思想的某種變形,因為對待傳統的态度一共也就是這三種可能性。
咱們可以把這三種态度再用三個更清晰些的方式來表達一下第一種态度力挺傳統,我們又叫他複古,它認為,之所以人們把事情搞砸了,是因為人們背離了傳統,當今之計我們要趕緊努力回歸傳統,這就是儒家的态度。
第二種态度抛棄傳統,我們又叫他開新,這個開心不是說happy的那個開心,是開創新未來的這個開新。
它認為,之所以事情被被人們搞砸了,是因為人們到現在還沒抛棄掉那些讨厭的傳統,當今之計,是努力開創新的規範,這是法家的态度。
上面這兩種态度都有着積極進取的入世心态,隻不過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正好相反。
因為儒家和法家這兩個流派都是在中原誕生的,這個地方人口很多,次序複雜,你要是不用入世的态度,你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但是在地廣人稀、山川衆多的荊楚大地,有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态度出現了,這就是第3種态度,出世。
第1種複古,第2種開新,第3種出世,這個出世不是那個出大事的那個出事哈。
指的是要脫離開塵世間那個出世,這是道家的态度。
大家會覺得之所以事情被你們搞砸了,就是因為你們入世的念頭太多了,假如說你不去追求這些所謂的成就,那你一下就會覺得這個天地好寬啊。
這個傳統本身好不好,有沒有用,道家認為根本就無關緊要。
其實不僅在古代你會發現這三種态度,其實在我們現在大家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其實無外乎也是這三種态度,接下來我們再分别對這三家更細緻的解釋一下。
我們先來講這個儒家,孔子認為這個複古打法,就是要克制自己的各種沖動,依照傳統留下來的這個禮儀的要求來做事。
這樣就能達到儒家的最高思想,我們都知道在戰國那個時代,大家打仗都打得稀巴爛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如果還按照這個禮儀來做事,就會顯得有點迂腐。
所以當時這個孔子啊,就跑到各個國家去推銷他這個儒家的産品,各個君主一看,這一天到晚練兵都來不及,哪有時間來練這個禮儀啊,所以搞得當時這個孔子孟子都找不到工作嘛。
那我們基本上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儒家用在那個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戰争年代是不管用的。
好,我們再來看看法家,在法家看來,你們這有病吧,你們這個儒家的理念也太迂腐了吧。
這大家打的不亦樂乎,你們這個東西明顯沒什麼用還在那個地方一天到晚宣傳。
時代已經完全都變了,你們不去看到這個時代的變化,非得依照過去的傳統,你們這就是一群書呆子,不可能成事兒隻會把這個天下搞得一塌糊塗。
大家都聽過守株待兔這個成語,他就是出自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著
作裡面。
韓非子說,你想用古代的那種辦法來治理現代,你這基本上就是守株待兔的愚蠢做法。
那法家認為該怎麼辦呢,要想富國強兵,就要用法來取代禮,你看在那個時代各個國家就流行變法。
隻要哪個國家變法,哪個國家就會變得很強大,你像商鞅啊,李悝呀,吳起呀,申不害呀,這種法家人物在那個時代就登上了政治舞台。
為了能夠更好地推行法,君主就必須懂得如何用詭詐之術來控制人,這就是法家的三寶,法,術,勢,指的就是法令,權術和局勢,這個帝王的馭人術就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建立起來的。
有趣的是,法家往往在本國是不受歡迎的,無論是商鞅還是李氏,都是在其他的國家建功立業的。
因為這個皇帝需要這個法家的官僚,在本國沒有什麼根基,這樣才能聽使喚,如果要是君王重用本國的法家,那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根基,而這種人又太懂法術勢,很容易成為君主害怕的對象。
那些脫離了家鄉的遊子,如漂泊浮萍,孤身一人,他所有的榮辱富貴都依賴于君主,君主最喜歡這種人,所以法家隻能在别國成大事兒。
你看很多企業要進行變法,都會找外面咨詢團隊去,為啥,因為他們不怕得罪人,不在公司上班,不用天天面對他們。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道家,無論儒家和法家是怎麼想的,出自于荊楚大帝的道家來看。
他們會覺得你們這個中原人也太想不開了吧,道家認為這人世間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