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約三十三僧祇。
示其三祇分濟。
即如折薪雲。
論第十一具雲。
約除皮肉心三煩惱等者。
是全文也。
然第二僧祇。
應經九劫阿僧祇(雲雲)是則初二三地。
各經三阿僧祇故。
總成九劫。
指此九劫分濟為第二僧祇。
豈非第二僧祇當初二三地耶。
又從四地至十地。
亦各經三僧祇。
總成二十一劫。
指此二十一劫分濟。
為第三僧祇。
豈非第三僧祇當四地至十地哉。
是故諸記一同如是配釋也。
但于難者。
問。
論次上。
釋本論雲有五種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圓滿之文雲。
何等為五。
一有人謂願樂行人。
二有三人○第三阿僧祇劫。
此無相行無功用乃成(文)此一段文。
全同經論常途所說。
故集成雲。
此前更有一義。
如常所配(雲雲)即指此文也。
彼修時章。
廣會大小乘異說故。
就三祇劫且舉二說。
前後各據一義不可和會欤。
一。
如梁論攝三十三僧祇中說(文)三十三僧祇欤。
三十三僧祇欤答。
三十之三僧祇也難雲。
三十三僧祇者。
地前有三僧祇。
十地中地地入住出三心アルカ故。
地地皆經三祇也。
何雲三十之三僧祇耶答。
當段雲寄顯地地三心不同或釋地地之中入心除皮住心除肉出心斷心等(文)サレハ折薪雲。
雖通三十三。
今唯約十地各有三心故。
雲三十三僧祇中說(文)但于難者。
折雲。
地前方便地自有三僧祇。
十地名正地。
有三十僧祇。
共三十三(文)地前通三十三立正皮等三惑除事初地已上心得置無相違。
尋雲。
三十三僧祇者。
十地等覺入住出三心開故三十三欤答。
義苑心爾也。
餘記心地前三僧祇。
十地中地地入住出三心故。
地地皆經三祇也。
地地經無量時也。
上品煩惱名皮。
下品道破中品煩惱名肉。
中品道破下品惑名心。
上品道破也。
四日
一。
如地持雲二障三處過(文)煩惱所知二障。
地前地上等三處過欤答。
爾也難雲二障三所過事。
專是如教實義也。
何為寄顯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若就三位相論二障斷惑者。
專是始教實義ナルヘシ然今為寄在事。
以三所二障顯地前地上佛地三位故。
為寄顯門也。
今約終教故也。
不可有相違。
尋雲。
驗地持論全無此文如何答。
指事引瑜伽第四十八卷菩薩地文也答。
折雲。
言地持論者。
準開元釋教錄(僧智升錄)雲。
菩薩地持經十卷或八卷。
亦名菩薩地持經。
亦名菩薩地持論。
今此錄中。
編之為律。
存其經名。
除其論錄。
同錄中此本經既有多名○評曰。
今言地持論。
即舊所存之名也。
自開元升師錄。
後藏本但名經。
然在大乘律中。
即地持經也○清涼又雲。
地持即瑜伽同本異譯故。
瑜伽四十八中。
全有此文○以此證成經即是論。
亦以瑜伽名師地論故也(文)準此可知之。
尋雲。
染心粗細(文)今染心者。
二障等中何耶答。
有雲。
染心者染污法體白淨故。
煩惱所知現行種子習氣。
皆可名染心也(雲雲)。
一。
寄于三位以顯三身(文)金光明經意。
于地前地上金剛心三位。
如次得化應法三身欤答。
爾也難雲。
三身者。
是佛果圓滿之功德也。
何于三位别時可得之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依斷三惑。
于佛果圓滿三身也(雲雲)。
尋雲。
三身俱是如來果位所得也。
何于三賢等位得化身等耶答。
古抄雲。
終教意。
二障種子初地盡之。
全不可雲地前滅。
但此寄顯門意。
伏盡第六識染心現行。
唱八相成道故。
雲顯化身也(雲雲)。
一義雲。
準慈恩解釋。
于三位得見三身。
非自所現欤。
如次下但經得現化身得顯應身得至法身(雲雲)乃至結雲。
如來具足三身(雲雲)如何。
難雲。
依終教意。
初住已上。
當位分分化身法身豈非初住已上少分見耶答。
一義雲。
依于三位斷三惑。
至佛果圓滿三身也。
非謂三身别時修得也。
故經結雲。
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也(雲雲)。
一。
依諸伏道起事心盡(文)金光明經心起事心者何識耶答。
下釋第六識(雲雲)難雲。
楞伽起信等心分别事識者。
可通七轉識(見)故鈔八下釋楞伽三識雲。
如來藏心以為真識。
現即第八○餘識皆名分别事識(文)例金光明起事心。
尤可通轉識也。
是以慈恩大師。
見修一切煩惱諸相應心名起事心(文)諸相應心言。
尤可通六識(見)何況前五識伏斷。
一向任第六識。
起事心識言。
何可限第六耶答。
當段雲起事心是第六識(文)第六識是計度分别識故。
托事起分别故雲起事心欤。
但于難者。
經文不分明故。
祖師随義配釋邊邊在道理故無相違。
答。
一義雲。
前五識伏斷。
專第六識能故。
約本第六識雲也。
尋雲。
起信今章不同。
如何可心得耶答。
今章約三能變識。
三位寄顯也。
然起信論。
望生住異三相寄顯三位故。
今章與起信。
祖現意樂依邊邊道理釋之計也。
更強不可為和會也。
随以三身配三位。
專是寄顯也。
五日
一。
依根本心(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