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經心。
依根本心者何心耶答。
末那(雲雲)難雲。
起信疏雲。
依根本心滅者。
猶此論中。
舍粗念相。
即是住相滅也。
勝拔道者。
金剛喻定。
根本心盡者。
猶此論中離微細念。
是生相盡也(文)依此解釋。
依根本心者。
第六識細分(智相相續)第八識粗分(轉相現相也)何今背自解釋用有人釋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皮配釋末那不說之起信論故也。
以末那攝本轉二識也。
若總約八識者。
可如有人釋也。
猶難雲。
宗家清涼等意。
平等性智現他受用(雲雲)然依根本心為末那者。
可現他受用。
何今釋得顯應身耶。
彼經應身非他受用者。
宗家清涼解釋也。
如何答。
真谛三藏。
報身以應身名也。
法身理相應故名應身。
或應地上機故。
義苑心也。
義苑雲。
今言應者。
即是報故。
應字平呼故。
真谛名報身為應身。
與法身相應故。
或但去呼。
以應十地故(文)。
尋雲。
有人解者誰人耶答。
淄州釋中。
真谛解(雲雲)或勝莊法師解也。
最勝王經疏造人也。
又金光明經翻譯時證誠也(雲雲)或淨影大師釋也(雲雲)。
尋雲。
慈恩大師以起業心依根本心(雲雲)如何答。
章主心。
起信末那不說之論故。
以末那攝本轉二識也。
他宗解釋。
别途廢立。
強不可和會欤。
一。
六寄于三障直顯三身(文)以煩惱障業障智障配釋三身欤答。
爾也難雲。
法應化三身。
共斷三障所顯也。
何偏雲煩惱障清淨能現應身等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誠三身共所滅三障。
雖然寄顯門意。
約相順如此釋也。
不可有相違。
尋雲。
其相順之形如何答其相順者。
應身是他受用報身以智為體。
煩惱熾盛位。
此智不得清淨故。
金光明經疏中。
煩惱淨故能顯應身。
由斷煩惱智得清淨名應身故(文)次化身配業清淨者。
業者三業也。
三業清淨于六道衆生作化用自在也。
故彼疏雲。
業清淨故。
現三業化自在功能(文)次智障者所知障也。
所知障覆隐法身故。
斷彼得顯現法身也。
約如此義門為寄顯門也(雲雲)(雙料簡也)。
尋雲。
以智障煩惱業三種配釋三身有異義欤答。
一義雲。
本末相依次第也。
我執必依法執而起故。
依所知障本起煩惱依此煩惱造業故。
從細至粗次第。
依之以返智障義配法身。
以翻煩惱障邊顯報身。
依翻業障義成化身也(為言)一義雲。
于二障障二果事。
經論在不同。
一智障障菩提。
煩惱障涅槃(一說)一二障各障二果(一說)一智障障涅槃。
煩惱障菩提(一說)如此三義不同。
是故斷所知障證法身。
斷煩惱障證報身菩提。
斷業障成化身也。
然者今金光明經說。
依第三業所論也(金光明經所說之應身者。
有報化之诤論。
而義苑之意謂報身也)難雲。
當段雲業障清淨能現化身(文)付之化身佛。
受宿業事常途所說也。
何有業障清淨義耶答。
皮示現故不可有相違欤。
又小乘一途說也(雲雲)。
尋雲。
如常途者。
煩惱障涅槃所知障菩提故。
應雲煩惱清淨能現法身智障清淨能現應身。
今何相違耶答。
以二障别配菩提涅槃。
是聖教異說也(上出三義可見之)今經文即應其随一。
何執一文強非餘說耶。
若以實論之。
則二障各障二果故。
聖教中各述一邊故。
唯識論第十明斷所知障得無住處涅槃之義竟。
次下雲。
既亦障涅槃如何。
但說菩提障說煩惱障但障涅槃。
豈彼不能為菩提障。
應知聖教依勝用說。
理實俱能通障二果(文)彼總有三個問答。
是第三問答也。
尋雲。
真顯三身之直言顯何義耶答。
一義雲。
是一往之義也。
一義雲。
簡别前第五門也。
纂釋可見之。
一。
七以迷三無性所起煩惱(文)迷三性所起煩惱寄顯三身欤答。
迷三無性所起煩惱寄顯三身也難雲。
如所引經文者。
于遍計依圓三性有縛有障等(雲雲)爾者可雲迷三性所起煩惱。
何雲迷三無性耶答。
當段(并)宋朝印本雲七以迷三無性等。
全同和本欤。
但于難者。
三十頌雲。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文)故影略互顯心得置無相違。
一。
難雲。
正所引經文雲為三相故有縛有障(雲雲)三相者無诤三性也。
有何深義迷三無性釋耶答。
迷情實有為本故。
專迷都無如幻真空之三無性也。
不覺此無性之理故。
迷三性故。
三相有縛等說也。
一義雲。
無字誤也。
可雲以迷三性所起煩惱也。
二。
尚疑雲。
依之唐本迷三性雲。
不審不起也。
義苑所牒本雲七以迷三性所起煩惱(文)如此本者符合經文欤。
但傳寫之訛欤答。
今三無性有空二義也。
三性有三無性空義不離故。
心得三無性雲欤。
或又玄奘三藏空空空等。
皆違妄執(文)空妄執翻故妄敵對也。
故今三身遠離妄執三性上空了過失也。
仍三無性者。
三性上三無性義了心得如此釋也。
六日
一。
何者為三一者思惟分别相(文)思惟分别相者。
遍計所執性欤答。
爾也難雲。
遍計所執性者。
是當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