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經論所說(為言)但于難者。
且依一義者也。
尋雲。
折指二記何為正耶答。
四卷楞伽第二。
全如折薪所引。
又同十卷經第四雲。
複次大惠。
一切聲聞辟支佛。
不離智障。
不離業煩惱習氣障故。
是故我說唯一乘道。
大惠。
聲聞辟支佛。
未證法無我。
未得不可思議變易生。
是故我為諸聲聞故說一乘道(文)其外七卷經第二雲。
又彼未能除滅智障及業習氣。
未覺法無我。
未名不思議變易死。
是故我說以為三乘(文)準此等經文。
全同彌勒所問經論所說故。
今章主所引指同上論說故。
雲如上說。
折薪記釋。
尤可依用也。
疑雲。
準四卷經。
長行雲。
煩惱障業習氣不斷。
偈頌雲。
彼起煩惱滅除習氣愚。
又十卷經第八雲。
大惠。
聲聞辟支佛涅槃無差别。
何以故。
斷煩惱無差别故。
斷煩惱障非智障(文)準此等文。
二乘斷煩惱障(見)況見所引經文等。
隻是未除習氣。
非謂煩惱障種子欤。
何引此等文。
指同彌勒問經論耶答。
一。
不分俱生及分别(文)終教心。
付菩薩斷惑可分見修二道欤答。
不分也難雲。
于煩惱行相。
或有分别計度所起。
或有任運俱生所起。
既所斷惑品。
有強弱之差異故。
能治斷道。
分見修之次位事。
是必然之道理。
又經論之常說也。
今終教心。
依何義門不分俱生分别耶。
就中最初照理名見道。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名修道。
終教何無此義耶答。
當段雲其菩薩人于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别(文)又行位章雲。
不以見修等名(文)況終教實義者。
不分分别俱生雲事。
如下第十三寄在門明之。
凡始教菩薩。
見道斷分别。
修道斷俱生者。
順二乘見修道寄顯門之說相。
而非菩薩實義。
今終教意。
談菩薩斷證實義故。
登地已上無漏智現前位。
染淨森羅萬法。
悉會無性。
唯真如法界現前故。
障利益衆生之行見修煩惱一時斷盡。
仍十地間。
唯斷習氣也。
是故于分别俱生不立别斷位者也。
所引彌勒問經論意也。
但于難者。
雖有最初照理複數修習之義。
但名十地淺深不分見修二道也。
今所遮者。
以分别俱生配見修道計也。
疑雲。
所引證彌勒問經論雲。
見修道中一切煩惱等(雲雲)專立見修二道(見)況下所引十地論文雲諸見縛者先已除斷等者。
豈非見修二道之誠證耶。
加之下章述終教實義。
如實義者○見位斷粗。
修位斷細(雲雲)爾者立義引證相違。
前後解釋似自語相違如何答。
所引彌勒問經論文。
對揀聲聞見修二道各别斷之義。
菩薩見修煩惱一時俱斷之義成立。
已見修煩惱同時斷之。
依何可立見修二道耶。
次十地論(并)下解釋者。
見修名言假權小所立。
非謂當教菩薩所經之實義也。
一。
地前伏使現(文)終教大乘意。
三賢菩薩可有斷惑種之義欤答。
次下雲。
自在能斷留故不斷釋。
唯伏現行不可斷種子也難雲。
見起信論翻妄之四位。
初發心菩薩覺念異(雲雲)言念異者。
是人我執。
即煩惱障也。
覺者即是斷之義也。
若謂今覺者。
是伏義者。
餘位覺生住滅。
亦可非斷耶。
若雲覺生住等是斷之義者。
今覺念異何雲伏耶。
縱雖煩惱留故不斷。
而所知障非所留之惑。
可許于地前斷粗分之義耶答。
當段雲其其菩薩人于二障中○地前伏使現(文)明知。
地前唯伏二障現行。
縱雖所知之粗分。
不可許于地前斷之耶。
故章雲。
初地以上斷于知障一分粗故(文)設其粗分至初地始斷之故。
總不可許地前斷惑之義也。
但于難者。
覺斷可相替欤。
八日
一。
初即不堕二乘地(文)爾者引何文成初住不退義耶答。
引梁攝論仁王經起信論成之也難雲。
雖雲得于出世淨心。
或雲得少分見法身。
于退不退義全所不見也。
況梁論雖雲十解已上名聖人。
全無不堕二乘地之文。
又仁王經雖說入生空位聖人性故。
更無而不取證之文。
何如此釋耶答。
初住已上菩薩。
示成道于八相。
施化用于十方。
觀解既葉法性真理故。
無退堕義也。
但至攝論無退堕在之言。
仁王經無而不取證之文難者。
章主探文意私加言也。
何況檢十地論說。
唯不退轉菩薩。
方見法身(文)然起信論。
述初住以上少分見法身會二論意。
初住以上菩薩。
定不退轉被得不可有相違。
一。
自在能斷留故不斷(文)終教意。
于地前三賢位。
可有故留不斷義欤答。
爾也難雲。
凡論煩惱斷位事。
可有地上證位。
何于地前可起斷惑之道耶。
若非斷位者。
不可有故留義耶答。
當段雲然彼地前三賢位中等(文)于地前有故留不斷義雲事分明也。
但于難者。
終教意。
既或雲得出世淨心。
或雲少分見法身等故。
地前住于煩惱障得自在故。
可有留惑義也。
尋雲。
依何經論成地前留惑義耶答。
梁攝論仁王經起信論(并)本業經也。
委細問答抄引指事畢。
可見之。
一。
所引彌勒問經論文雲即見道中一切俱斷(文)爾者限煩惱障欤。
二障共斷欤答。
一義雲。
可通二障也難雲。
所引論文。
正述舉聲聞所斷見修煩惱。
菩薩見道頓斷之旨。
加之雲一切煩惱不雲所知。
故知。
不通所知障雲事如何答。
一義雲。
立義引證可相順故。
通二障可雲也。
既論文雲一切煩惱能障利益衆生行故。
障利生行事可通二障。
非如聲聞于煩惱見修異時斷。
菩薩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