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積聚假義以釋所蘊。
蘊體非假。
無依緣故。
義林章雲。
聲名句等。
若在處等。
體非實有。
以說依緣。
有積聚故。
若在蘊等。
聲等便實。
雖有積聚。
不說依緣。
以名蘊故。
言乘教開合第五者。
上來既雖明乘差别。
辨教類别。
未明乘教開合成大教網。
大聖善巧。
是故第五有乘教開合門。
言一小乘中三謂始别終同等者。
小乘中三。
初修因時。
修四谛觀。
修緣起觀六度行。
各别修故。
故雲始别。
雖因行别。
終三乘俱得羅漢故。
故雲終同。
言二始教中三等者。
始别如前。
言終别者。
菩薩性。
不定性。
得佛果故。
定性二乘。
入無餘滅。
不成佛故。
故雲終别。
言三終教中三等者。
因時同在如來藏平等佛性故。
同修六度。
同學般若故也。
終皆俱成佛故。
故雲始終同也。
言五同教中三等者。
始因行時。
二乘行果。
歸一乘因故。
俱為一因。
故終俱成佛故。
雲二俱同。
問。
終教中三始終俱同。
同教中三始終俱同。
二教俱同。
何有差别。
答。
終教雖說三乘俱有如來藏性平等佛性。
同學般若。
而未說會三乘行果皆共當得十十無盡一切種智。
同教一乘。
非直說有如來藏性平等佛性。
亦即會于三乘差别行果。
令歸一乘平等圓因故也。
是故雖說同俱成佛。
終同二教所诠各别。
言是諸教下所明義等者。
由本攝末故。
一□中有三乘法門。
以末攝本故。
三乘中有一乘法門。
如是交雜義。
準此門可思。
言張大教網亘生死海等者。
第五十八文也。
經但有亘生死海字限。
無餘下句也。
言教起前後第六者。
已雖知乘教開合成教網。
未知其教網同時起前後起。
是故此第六門來也。
言于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法門者。
此同時具足相應門。
海印定中。
十十無盡法門。
同時顯現故也。
是故下雲。
此上十義。
同時相應。
成一緣起。
無有前後始終等别。
具足一切。
自在逆順。
參而不雜。
成緣起際。
此依海印三昧。
炳然同時顯現成矣。
海印三昧如上說也。
言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者。
此主伴圓明具德門。
是故疏雲。
此圓教法理。
無孤起。
必眷屬随生。
經雲。
此華者世界海塵數蓮華。
以為眷屬。
又如一身為主十方為伴。
餘方亦爾。
是故主主伴伴。
各不相見。
主伴伴主。
圓明具德。
言該于九世十世者。
此十世隔法異成門。
下雲。
此一乘教。
橫遍十方。
豎該九世。
遍十世中。
同時别異。
具足影現。
以時與法不相離故。
言十世者。
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各有過未及現在。
即為九世也。
然九世疊相即入。
故成一總句。
總别合十世也。
問。
此十世猶難知。
何三世各三世。
解雲。
十世義作二門。
一建立門。
二相攝門。
初建立者。
如過去世中法。
未謝之時名過去現在。
更望過去名彼過去。
為過去過去。
望今現在此是未有。
是故名今。
為過去未來。
此一具三世。
俱在過去。
又彼謝已。
現在法起。
未謝之時。
名現在現在。
望彼過去已滅無故。
名彼以為現在過去。
望于未來是未有故。
名現在未來。
此三一具俱在現在。
又彼法謝已。
未來法起。
未謝之時。
名未來現在。
望彼現在已謝無故。
名未來過去。
更望未來亦未有。
名未來未來。
此三一具俱在未來。
第二相攝者。
有二門。
一相即。
二相入。
此二得成。
由二義故。
一緣起相由義。
二法性融通義。
初緣起相由者。
且如過去。
現在法未謝之時。
自是現在。
以現在望之。
乃是現在之過去。
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去。
所望異故。
不相違。
又現在現在法。
自是現在。
以未謝故。
以過去現在望之。
乃是過去之未來。
又未來現在望之。
複是未來之過去。
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未。
又未來現在法。
亦現在亦未來準之可見。
又此九中三世現在必不俱起。
六世過未亦不俱。
一現在二過未此三定得俱。
是故九中随其所應。
有隐有顯。
以俱不俱故。
且就俱中。
由過去過去無故。
令過去現在法得有也。
何以故。
若彼不謝。
此不有故。
又由過去現在有故又由過去現在有故。
令過去過去無也。
以若不此有彼無謝故。
又由過去現在有。
令過去未來無也。
以由彼未謝。
令此未有故。
又由此過去未來無故。
令彼過去現在成有。
以若此有彼已謝故。
是故由此未有。
彼得未謝故也。
又由過去過去無故。
令過去未來無也。
謂若彼不無。
此現在不成有。
現在不成有。
此未來不成無。
是故此無展轉由彼無也。
又由過去未來無故。
令過去過去無也。
反上思之。
如過去三世有此六義相由。
現在未來各有六可知。
二就不俱中有二。
初現現相由。
亦有六義。
謂由過去現在有。
方今現在現在成有。
何者以若彼不有無法可謝。
至此現有。
又由現在現在有故。
方知過去現在是有。
以若此不有彼有不成故。
何者若無此有。
即令彼有不得謝無。
不謝之有。
非緣起有故。
不成有也。
現在現在。
望未來現在。
亦二義準上思之。
過去現在望未來現在。
亦二義。
謂若過去現在不有。
則未來現在有不成故。
反此亦準知。
依是道理令諸門相入相即。
如經雲。
過去一切劫。
安置未來。
今未來一切劫回置過去世。
斯之謂也。
法性融通門。
如餘處說。
言盡因陀羅微細境界者。
此因陀羅微細境界門。
此舉喻況。
顯法義分齊。
下雲。
體相自在。
隐映互現。
重重無盡。
故元曉師雲。
如帝釋宮覆寶珠網。
一明珠内。
萬像俱現。
如一明珠。
諸珠皆爾。
斯則萬珠影像。
皆入一珠。
一珠影像遍入萬珠。
一切相入。
不相障礙。
普法亦爾。
互為鏡影。
如微塵有明鏡義。
合明了性一心成。
故十方世界。
皆是影像。
分别所依。
現似有故。
所以鹹入一塵明鏡。
一切相望皆如是。
斯則一切諸法。
或鏡或影。
一心成故。
分别作故。
由是道理。
相入無礙。
言則于此時至同時顯現者。
此微細相容安立門。
一切因果理事等法微細曠然。
于一時中。
同時現顯故也。
是故下雲。
教義等法。
于一念中。
具足始終同時前後。
逆順等一切法門。
于一念中。
炳然同時齊頭顯現。
無不明了。
故此經雲。
菩薩于一念中。
從都率天。
降神母胎。
乃至流通舍利。
法住久近及所謝益。
諸衆生等。
于一念中皆悉顯現。
言卷舒自在至在于一時者。
此相入自在無礙門。
謂此時法。
舒己證入九世法中。
即卷九世。
令入己内。
舒卷同時無礙故。
是故經雲。
或以長劫入短劫。
短劫入長劫。
言此卷即舒舒又即卷者。
此相即無礙自在門。
謂此時法。
必舒己同他。
舉體全是彼一切法。
而恒卷他同己。
全彼一切即是己體。
是故己即是他。
己不立。
他即是己。
他不存。
他己存已同時顯現。
經雲。
長劫即是短劫。
短劫即是長劫等。
言同一緣起故無二相故者。
此明上諸法相入所由也。
諸法容入。
所因無量。
今且舉二。
一緣起相由門。
二法性融通門。
初緣起相由門者。
于中間有三門。
一諸緣互異門。
即異體門也。
二諸緣互應門。
即同體門也。
三應異無礙門。
則雙辨同異也。
此三門中。
各有三義。
一互相依持。
力無力義。
由此得相入也。
二互相刑奪。
體無體義。
由此得相即也。
三體用雙融有無義。
由此即入同時自在也。
初緣起互異門者。
謂于無盡大緣起中。
諸緣相望。
體用各别。
不相參雜。
故雲異也。
依持義者。
一能持多一有力。
是故能攝多。
多依一故。
多無力。
是故贊入一。
如多依一持既爾。
一依多持亦爾(雲雲)相入義竟。
二諸緣相奪體無體者。
多緣無性。
為一所成。
是故多即一。
由一有體能攝多。
多由無性贊同一。
故一無性。
為多所成。
多有一空即多。
是故一望于多。
有有體故。
能攝他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