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上卷指事(末)

首頁
    。

    廢己同他。

    即無障礙。

    多望于一。

    有無體有體。

    亦能廢己同他。

    攝他同已。

    亦無障礙(雲雲)相即義竟。

    三體用雙融有無門者。

    有六句。

    一以體無不用故。

    舉體全用。

    則唯用而無體。

    但有相入。

    無相即也。

    二以用無不體故。

    歸體則唯體而無用。

    但有相即。

    無相入也。

    三歸體之用。

    不礙其用。

    全用之體。

    不失其體。

    是故體用不礙。

    雙存則亦入亦即。

    無有障礙。

    镕融自在。

    四全用之體之泯。

    全體之用用已是則體用交徹。

    刑奪兩非。

    即入同源。

    圓融一味。

    五合前四句。

    同一緣起無礙俱存。

    六泯前五句。

    絕待離言。

    應去情如理思攝。

    緣起異體門竟。

    二諸緣互應門者。

    謂衆緣之中。

    以于一緣應多緣故。

    各與彼多。

    全為其一。

    是故此一。

    具多個一。

    然此多一。

    雖由本一。

    應多緣故。

    有此多一。

    體無差别。

    是故名為同體門也。

    于中三義。

    一依持容入義。

    二互相刑奪。

    體無體義。

    三體用俱融。

    即入無礙義。

    皆準前思。

    同體門竟。

    三應異無礙雙辨同體異體者。

    此二門同一緣起。

    不相離故。

    若無異體。

    則諸緣雜亂。

    非緣起故。

    若無同體。

    緣不相資。

    亦非緣起故。

    要由不雜。

    方有相資。

    是故若非同體無相異故。

    若非異體無同體。

    故通辨亦有四句。

    一或舉體全異。

    具入即俱。

    二或全體是同亦具入即。

    俱以法融通各至攝故。

    三或俱以同異無礙雙現前故。

    四或俱非以相奪俱□故雙非也。

    餘入即等。

    準思知之。

    由此義故。

    大小諸法。

    容入自在。

    故雲同一緣起故。

    第二法性融通者。

    謂若唯約事相。

    則互相礙。

    不可即入。

    若唯約理性。

    則唯一味無可即入。

    今則理事融通。

    具斯無礙。

    謂不異理之一事。

    具攝理性時。

    令彼不異理之多事。

    随彼所依理皆于一中現。

    若一中攝理而不盡。

    則真理有分限失。

    若一中攝理盡。

    多事不随理現。

    則事在理外失。

    今既一事之中全攝理。

    多事豈不于中現。

    亦依此義一多之事無礙即入故。

    雲無二相故。

     言經雲于至廣如經說者。

    此引證。

    而證成上義。

    謂一塵中。

    建立三世。

    于一念中。

    八相成道。

    由此明知。

    一七時中。

    攝于九世。

    同廣說十十法門。

     言一時前後說前後一時說者。

    初句欲明攝九世。

    二七時中說法。

    即恒該二七之九世。

    前後時中。

    同時說法。

    後句欲明該二七之九世。

    前後時中說法。

    即恒攝九世之二七時中。

    同時說法。

    爾乃雖一時恒說。

    而不違前後。

    雖前後恒說。

    而不違一時。

    思之可知。

     言是同教故者。

    漸誘引三乘。

    令歸一乘故。

    是故彼三乘。

    與一乘同時說也。

    以三乘同于一乘故。

    雲同教也。

    言初者如密至一時成佛者。

    問。

    上既說雲。

    由三乘教。

    未得十地果。

    何得初地乃至十地。

    答。

    良由權教無有得果。

    唯此一乘大菩薩等。

    為引界内機。

    令得出界外。

    方便示現。

    由彼權教。

    修行得果。

    是故天台雲。

    三教行人。

    因教各權利故。

    有教有人也。

    能說之教主示現。

    為三教之佛菩薩。

    令物慕果行因之行既成。

    則無複化主。

    如斯乃緣感便應。

    緣謝便息。

    空奉诳小兒。

    引将還家乎。

    中實無物也。

    三教化主。

    亦皆如斯。

     言有義亦攝人天等法者。

    劉虬五時教雲。

    第一時者。

    佛初成道。

    為提謂波利等五百賈人。

    俱說三歸。

    五戒。

    十善。

    世間因果教。

    即提謂等五戒。

    本行經。

    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

    若依此義。

    人天教攝(雲雲)案雲。

    非直小乘同于一乘。

    亦即人天亦同一乘也。

     言故地論雲時處等挍量顯示勝故者。

    是第一卷文。

    遠雲。

    時處等者。

    第二七日是也。

    其第二七日。

    對于後時。

    比挍度量。

    顯勝于後時。

    自在天處。

    對于下處。

    比挍度量。

    顯勝于下處。

     言決擇前後意第七者。

    既雖知教起前後。

    未知其教前後起所由。

    是故第七此門來。

     言則見如來初時至如中論初說者是者。

    中論第一雲。

    問曰。

    何故造此論。

    答曰。

    有人言。

    萬物從大自在天生。

    有言。

    從喜樂天生。

    有言。

    從和合生。

    乃至有言。

    從微塵生。

    有如是等謬。

    随于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

    種種說我我所。

    不知正法。

    佛欲斷如是等諸邪見令知佛法故。

    先于聲聞法中說十二因緣(此初時轉小乘法輪諸外道)又為己習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

    以大乘法。

    說因緣相。

    所謂一切法不生不滅。

    不一不異等。

    畢竟空無所有。

    如般若波羅蜜中說。

    佛告須菩提。

    菩薩坐道場時。

    觀十二因緣。

    如虛空不可盡。

    佛滅度後。

    後五百歲像法中。

    人根轉鈍。

    深着諸法。

    求十二因緣。

    五陰。

    十二入。

    十界等決定相。

    不知佛意。

    但著文字。

    聞大乘法中說畢竟空。

    不知何因緣故。

    空即生見疑乃至龍樹菩薩為是等故。

    造此中論(此後時見将大乘初教即空法輪也)。

     言如維摩經中初三十二菩薩者。

    入不二法門品雲。

    爾時維摩诘。

    謂衆菩薩言。

    諸仁者雲何菩薩。

    入不二法門。

    會中有菩薩。

    名法自在說言。

    諸仁者。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

    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此為第一)乃至樂實菩薩曰。

    實不實為二。

    實見者。

    尚不見實。

    何況非實。

    所以者何。

    非肉眼所見。

    惠眼乃能見。

    而此惠無見。

    無不見。

    是為入不二法門(第三十二)如是諸菩薩。

    各各說已。

    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

    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言。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真入不二法門。

     言如楞伽經說等者。

    第八卷化品雲。

    複說。

    如來遍知。

    何等夜證大菩提。

    何等夜入般涅槃。

    于其中間。

    不說一字。

    又第十卷雲。

    何等夜證法。

    何等夜入滅。

    于此二中間。

    我不說一字。

     言七或衆生至華嚴經同教中說者。

    三十六卷雲。

    爾時尊者舍利弗。

    承佛神力。

    見文殊師利童子以苦薩莊嚴。

    而自莊嚴。

    出祇洹林。

    遊行南方。

    見已作如是念。

    我今當與文殊師利菩薩俱行。

    爾時尊者舍利弗。

    與六千比丘眷屬圍曉。

    從自房去。

    來詣佛所。

    禮足辭退。

    向文殊師利。

    此六千比丘是舍利弗共行弟子。

    皆新出家。

    其名曰海智比丘等。

    乃至爾時文殊師利。

    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

    若善男子等。

    成就十種大心。

    則得佛地等(雲雲)乃至若善男子等。

    成就如是十種大法。

    則能長養一切善根。

    離生死趣一切世間性。

    超出聲聞緣覺之地。

    生如來家。

    具足成就菩薩大願。

    行菩薩行。

    住菩薩地。

    成就如來功德之力等(雲雲)疏雲。

    鹫子向會如盲。

    何故此中乃雲得見。

    釋以出本會故。

    承佛力故問若爾者鹫子亦是大菩薩。

    何不同在。

    問答寄迹。

    是聲聞故。

    同彼共行者。

    鹫子行。

    如上文殊同行菩薩。

    此亦如是。

    新出家者。

    未得羅漢果故。

    染習未除。

    明易回故。

    又釋。

    新出小乘分别心家已。

    入三乘位。

    鹫子是三乘中法将。

    故引之。

    文殊是此一乘法将。

    方便引之。

    又疏第一雲。

    謂諸二乘以根鈍故。

    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機二乘名。

    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

    故說此經。

    唯為菩薩。

    不攝二乘。

    設第八會。

    有聲聞者。

    為寄對顯法。

    表如聾盲。

    非是所被。

    其六千比丘。

    非是羅漢故不相違。

    是故當知。

    一切二乘。

    總無頓入普賢法界。

    下卷雲。

    或合具前四。

    以是大法方便故。

    此約一乘攝方便說。

    問。

    如一乘攝方便中回心。

    與三乘中回心所得法門。

    分齊雲何也。

    答。

    若三乘中回心。

    即入十信已去。

    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門。

    次第而去。

    若一乘中如下文。

    舍利弗及因陀惠比丘等六千人。

    于文殊師利邊。

    回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