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下卷指事本

首頁
    。

    起七識浪。

    是故亦與七識浪俱故言與無明共與七識俱。

    此中言無明住地者。

    是生死本。

    最極微細。

    在梨耶識。

    不通七識。

    藏心如海。

    七識如波。

    非心海靜。

    識波獨動。

    故言如大海波等(雲雲)。

     言又起信論雲等者。

    若具可雲。

    論雲。

    如是衆生。

    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

    心與無明俱無形相。

    不相舍離。

    而心非動性(廣如疏說恐繁不集)案雲。

    由上經論。

    明知。

    真如随無明熏。

    舉體動而成阿賴識。

    非同前教業等生也。

     言不染而染者等者。

    如彼經雲。

    彼自性清淨心。

    難可了知。

     言染而不染者等者。

    如彼經雲。

    彼心為煩惱所染。

    亦難了知。

     言如十地經雲三界虛妄唯一心者。

    地論第八第六地雲。

    經曰。

    是菩薩。

    作是念。

    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言攝論等約始教釋等者。

    攝大乘論中卷雲。

    此中何者。

    依他起相。

    謂阿賴耶識。

    為種子。

    虛妄分别所攝諸識。

    乃至廣說十一識等。

    又雲。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

    于唯識中。

    雲何比知。

    由教及理。

    應可比知。

    此中教者。

    如十地經薄伽梵說。

    如三界皆唯虛妄有心等(廣說唯識)言十地論約終教釋為第一義真心也者。

    第八卷。

    釋前經雲。

    論曰。

    但是一心作者。

    一切三界。

    唯心轉故。

    雲何世谛差别随順。

    觀世谛。

    即入第一義谛。

    法藏疏雲。

    今釋此義。

    依諸聖教說。

    有多門。

    一相見俱存故說唯識。

    乃至十帝網無礙故說唯識。

    于中初三門約初教說。

    次四門約終教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中别教說。

    總具十門。

    約同教說。

    具如上引。

    恐繁不集。

     言又如達磨至識如是等者。

    無性攝論第一卷雲。

    謂薄伽梵。

    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伽陀中說。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釋曰。

    此引阿笈摩。

    證阿賴耶識。

    名所知依。

    無始時來者。

    初際無故。

    界者因也。

    即種子也。

    是誰因種。

    謂一切法。

    此唯雜染。

    非是清淨故。

    後當言多聞熏習所依。

    非阿賴耶識所攝。

    乃至廣說言等者。

    等唯識論等。

     言寶性論約至乃至廣說者。

    第四卷雲。

    經中偈言。

    無始世來。

    性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及證涅槃果。

    此偈明何義。

    無始世來性者。

    如經說言。

    諸佛如來。

    依如來藏。

    說諸衆生無始本際。

    不可得知故。

    所言性者。

    如聖者勝鬘經雲。

    世尊如來說。

    如來藏者。

    是法界藏。

    出世間法身藏。

    出世間上藏。

    自性清淨法身藏。

    自性清淨如來藏故。

    作諸法依止者。

    如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

    是故如來藏。

    是依。

    是持。

    是任持。

    是建立。

    世尊。

    不離。

    不離智。

    不斷。

    不脫。

    不異。

    無為不思議佛法。

    世尊。

    亦有斷脫異外。

    離。

    離智。

    有為法。

    亦緣。

    亦持。

    亦任侍。

    亦建立。

    依如來藏故。

    依性有諸道者。

    如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生死者。

    依如來藏。

    世尊有如來藏故。

    說生死。

    是名善說故。

    及證涅槃果者。

    如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依如來藏故。

    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

    證涅槃。

    案雲。

    今此性者。

    謂如來藏性者。

    略取所言性者乃至如來藏故文。

    依此有諸趣等者。

    超作諸法依止者等一段文。

    取依性有諸道者等文。

     言如維摩經至是此門也者。

    問既三十二菩薩所說不二者。

    為終教不二也。

    淨名不二。

    為頓教不二也。

    若爾文殊所說不二。

    是何教不二耶。

    答文殊不二。

    亦終教攝。

    今略不說。

    是故上卷雲。

    或有衆生。

    于漸教中。

    根不定故。

    堪入頓教。

    即便定者。

    即見初示言說之教猶非究竟。

    後顯絕言之教。

    方為究竟。

    如維摩經中。

    初三十二菩薩及文殊等所說不二。

    并在言中。

    後維摩所顯絕言之教。

    以為究竟者是。

     言如離世間品及第八地說者。

    第四十一卷離世間品雲。

    佛子菩薩摩诃薩。

    有十種心。

    何等為十。

    所謂大地等心。

    持一切衆生諸善根故。

    乃至虛空等心。

    一切衆生。

    無能量故。

    佛子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心。

     言第九地說者。

    第二十七卷雲。

    知衆生諸心差别相。

    莊飾世心相。

    速轉心相。

    壞不壞心相。

    無形心相。

    無邊自在心相。

    清淨差别心相。

    垢無垢心相。

    縛解心相。

    谄曲質直心相。

    随道心相。

    皆如實知。

    疏雲。

    先一句總。

    次九句别(雲雲)。

     言如性起品說者。

    第三十六卷雲。

    佛子。

    雲何菩薩摩诃薩。

    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此菩薩摩诃薩。

    知心意識非即如來。

    但知如來智無量故。

    心亦無量。

    乃至是為菩薩摩诃薩最初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乃至複次佛子。

    如來智惠。

    無處不至(如是廣說塵内經卷等也)乃至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第十勝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言一約法通收者。

    由如來藏。

    阿賴識一心法。

    通收真義門故。

    五教随機。

    各說一義。

     言一攝義後名門等者。

    小乘中。

    唯說阿賴名。

    未說其義。

    攝義從名故。

     言二攝理從事門等者。

    初教中。

    唯說生滅事阿賴識。

    未說不生滅理阿賴耶識。

    攝理從事故。

     言三理事無礙門等者。

    終教中具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事理無礙阿賴識故。

     四事盡理顯門者。

    謂頓教中心識差别事盡。

    平等真理顯故。

     言其餘義門如唯識章記者。

    法藏師經疏雲。

    依十地品三界虛妄唯一心文。

    釋十種唯識義。

    今指彼處。

    是故雲如唯識章。

    恐繁不集。

     言第二明種姓差别者。

    上依所依心識差别。

    明五教差别分齊已。

    今依能依佛種姓。

    明五教之分齊。

    是故第二種姓門來。

     言若依小乘至升進不動者。

    俱舍第二十五卷雲。

    論曰。

    于契經中。

    說阿羅漢。

    由種姓異故。

    有六種。

    一者退法。

    二者思法。

    三者護法。

    四者安住法。

    五堪達法。

    六不動法。

    乃至言退法者。

    謂遇少緣。

    便退所得。

    非思法等。

    言思法者。

    謂懼退失。

    恒思自害。

    言護法者。

    謂于所得。

    喜自防護。

    安住法者。

    離退緣。

    雖不自防。

    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

    亦不增進。

    堪達法者。

    彼性堪能。

    好修練根。

    速達不動。

    不動法者。

    彼必無退。

    若依大乘。

    如顯揚論等說。

    恐繁不集。

     言故顯揚論至乃至廣說者。

    第二十卷雲。

    問雲何種姓差别。

    五種道理。

    答一切界差别。

    可得故。

    無根有情。

    不應理故。

    同類譬喻。

    不應理故。

    異類譬喻。

    不應理故。

    唯現在世。

    非般涅槃法。

    不應理故。

    雲何一切界差别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