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下卷指事本

首頁
    能了。

    故雲不思業也。

    此中業者。

    是冥熏作用也。

    作境界性者。

    明非直熏彼妄心令其厭求成能觀智亦乃與其觀智作所觀境界也。

    具如疏說。

    用熏習者。

    即是衆生外緣之力。

    如是外緣。

    有無量義。

    略說二種。

    雲何為二。

    一者差别緣。

    二者平等緣。

    差别緣者。

    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

    從初發意。

    始求道時。

    乃至得佛。

    于中若見若念。

    或為眷屬父母諸親。

    或為給使。

    或為知友。

    或為怨家。

    或起四攝。

    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

    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

    增長善根。

    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乃至平等緣者。

    一切諸佛菩薩。

    皆願度脫一切衆生。

    自然熏習。

    常恒不舍。

    以同體智力故。

    随應見聞。

    而現作業。

    所謂衆生。

    依于三昧。

    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疏雲。

    言差别緣者。

    為于凡少事識熏習。

    而作緣。

    謂現形不同。

    故雲也。

    亦可與差别機為緣故也。

    謂三賢以上乃至諸佛。

    能作此緣。

    言平等緣者。

    為諸菩薩業識熏習。

    而作于緣。

    謂唯現佛身。

    平等無二故。

    雲也。

    亦可與平等心機為緣故也。

    謂初地以上乃至諸佛。

    要依同體智力。

    能作此緣。

     言以與無明染法至内外說熏者。

    此有二意。

    一釋成上句。

    謂直約如體。

    雖無熏習。

    而與無明和合。

    為習氣海。

    故能内熏妄心。

    為出世法正因緣也亦外現化用。

    為出世法增上緣也。

    由此義故。

    心玄記雲。

    無始無明。

    與如來藏合。

    為習氣海。

    通為一切染淨法因。

    又由習氣海中有帶妄之真。

    名本覺為無漏因。

    多聞熏習。

    為增上緣。

    或亦聞熏與習海合。

    為一無漏因。

    此之謂也。

    是故雲内外說熏也。

    二會釋違難。

    難曰。

    瑜伽論雲。

    無常法是因。

    無有常法能為法因也。

    又唯識論雲。

    一刹那滅義。

    謂體才生。

    無間必滅。

    有勝功力。

    方成種子。

    雲何真如。

    為淨法因。

    釋雲。

    真如有二。

    一真如門中。

    不變真如。

    謂不與無明和合故。

    不随無明緣故。

    恒常不變。

    恒不生滅。

    不生滅故。

    恒不熏習。

    不熏習。

    故。

    不為法因。

    瑜伽唯識等。

    約此真如。

    不說常法為諸法因。

    未說生滅門中随緣真如故也。

    二生滅門中。

    随緣真如。

    謂與無明染法合故。

    随緣生滅。

    生滅故能熏妄心。

    以熏力故。

    為淨法因。

    今起信論。

    約此門故。

    真如内熏義。

    為淨法因也。

    所望異故。

    不相違也。

    是故雲以與無明等也。

     言以熏力故至一真如也者。

    上明生滅門中真如與無明和合。

    生滅熏習故。

    為淨法因。

    此此下明真如門中真如。

    無明盡故。

    不動寂靜。

    以寂靜故。

    無生滅熏習義。

    以無熏故。

    不為法因。

    以不為法因故。

    冥合不二。

    唯一真如也。

     言是故諸法無行經雲。

    至是名種姓者。

    彼經上卷。

    以六複次。

    說種姓中。

    今此所引文。

    是第六複次。

    如所引文。

    彼義可思。

    言故大經雲至此之謂也者。

    十地品雲。

    菩薩種姓甚深廣大。

    與法界虛空等。

    一切菩薩。

    從三世諸佛種姓生。

    疏雲。

    初一句總。

    謂五種姓中。

    簡去餘位故。

    雲菩薩種姓。

    下五句。

    别顯種姓義。

    一甚深者是幽邃義。

    一約有為性。

    徹窮後際故。

    二約無為性。

    真如法性。

    離相離性故。

    三約用。

    出生勝德。

    不可盡故。

    四徹同佛果。

    故又照窮逾遠曰深。

    畢竟無底曰甚。

    幽玄無極。

    故曰甚深。

    二廣大者。

    是包含義。

    普通義。

    無邊義。

    前則深無底。

    此則廣無岸。

    此通為無為能生所生因果等法。

    三與法界等者。

    是勝善義。

    謂大白法界等故。

    又具足人法教義。

    因果理事等。

    一切法故。

    四與虛空等者。

    是因善義。

    謂成無常愛果因。

    故如虛空。

    以在地前。

    略無常果因。

    又亦由上深故。

    等法界。

    廣故同虛空。

    五不怯弱義。

    以從佛性中生故。

    亦是釋種姓名義。

    又亦得諸佛從菩薩性中生。

    廣如疏說。

     言若随門顯現至名為種姓者。

    言六決定者。

    十地論第一雲。

    此善決定有六種。

    一者觀相善決定。

    真如相一味相故。

    二者真實善決定。

    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

    三者勝善決定。

    大法界故。

    一切佛根本故。

    四者因善決定。

    有二種。

    一成無常愛果善決定。

    二成常果因善決定。

    五者大善決定。

    随順作利益他行。

    六者不怯弱善決定。

    入一切諸佛地。

    不怯弱故。

    藏疏雲。

    初釋名有二。

    先釋總名。

    六是數。

    決定是義。

    數義彰名。

    即帶數釋也。

    謂智證真。

    決釋指定。

    順理離過。

    複名為善。

    即地持三決定中。

    證決定也。

    通論有六義。

    一約行體。

    決定堅固不退。

    二望所證。

    決定已證。

    三約煩惱。

    決定能斷。

    四約所信。

    決定不疑。

    五約所化。

    決定能度。

    六望佛果。

    決定能成。

    二别名者。

    一觀相善決定。

    謂彼正智照理名觀。

    契同一味名相。

    此當體得名。

    二真實者。

    即實智離倒惑之過。

    證理不虛故。

    相形立名。

    三勝者。

    過劣故。

    具勝德故。

    亦當相及形他立名。

    四因者。

    謂能成果故。

    從功能立名。

    五大者。

    普被群生。

    情無限局。

    礙體用得名。

    六不怯弱者。

    謂因入果德。

    情無怯懼。

    此從心境立名。

    言名為種姓者。

    十住品疏雲。

    何故信中。

    無此義者。

    以未成位故。

    此是位體故。

    何故此名種姓。

    乃至十地名善決定者。

    以此位最劣。

    約種為名。

    十行次增。

    約依種所發業行為名。

    十回向更增故。

    約行後大願為名。

    回前諸行向正證故。

    十地已得真證。

    名必然故。

    名善決定。

    此等并是位中通體。

    随位漸增。

    有玆階降。

    是故十住十行。

    無大善決定者。

    是劣故也。

    又以三賢中下故。

    最劣故。

    未辨此大用也。

    又自利以增故。

    又以約種未現行故。

     第三行位差别者。

    上由種姓所诠差别。

    明能诠五教差别分齊訖。

    自下約行位所诠差别。

    而明能诠五教分齊别。

    以由前種姓。

    向此位故。

    是故次前此門來也。

     言又說小乘十二住以為究竟者(未驗小論)。

    瑜伽論第四十八雲。

    當知菩薩十二種住。

    随其次第。

    類聲聞住。

    如諸聲聞自種姓住。

    當知。

    菩薩初住亦爾。

    如諸聲聞趣入正性離生加行住。

    當知。

    菩薩第二住亦爾。

    如諸聲聞已入正性離生住。

    當知。

    菩薩第三住亦爾。

    如諸聲聞已得證淨聖所愛味為盡上漏增上戒學住。

    當知菩薩第四住亦爾。

    如諸聲聞依增上戒學引發增上心學住。

    當知。

    菩薩第五住亦爾。

    如諸聲聞如其所得諸聖谛知增上惠學住。

    當知。

    菩薩第六第七第八住亦爾。

    如諸聲聞善觀察所知無相三摩地加行住。

    當知。

    菩薩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