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上卷指事(末)

首頁
    日本國東大寺沙門壽靈述 言十本末開合差别者。

    本者一乘。

    末者三乘。

    開者于一佛乘。

    分别說三。

    合者會三歸一。

    若無三乘一乘别者。

    如何三乘法入遮那海。

    是故由此本末差别。

    顯一乘三乘。

    故雲本末開合差别。

     言如大乘同至智藏大海者。

    此經下卷雲。

    佛有十地。

    一名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

    乃至十名毗盧遮那智海藏地。

    乃至聲聞辟支佛解脫。

    如彼河水。

    如來解脫。

    如大海水。

    海妙深持菩薩。

    複問佛言。

    世尊諸大小河流入海不。

    佛言如是如是。

    善丈夫。

    如汝所說。

    何以故。

    所有聲聞法。

    辟支佛法。

    菩薩法。

    諸佛法。

    如是一切諸法。

    皆悉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廣說十地名體。

    如寂法師章說。

    問。

    上引元曉師說雲。

    聲聞緣覺若因若果。

    皆于一因。

    分别為二。

    當知。

    此二皆歸一因。

    歸一因故。

    終到一果。

    彼教中說佛乘因果。

    分别佛地化身少分。

    當知。

    彼說佛乘因果。

    同歸一乘果中。

    若有菩薩。

    依彼教故。

    望樹下佛。

    發心修行。

    如是願行。

    歸于一因。

    同彼二乘。

    未至果故。

    如何今釋雲三乘諸法。

    悉皆流入毗盧遮那智藏大海。

    答。

    約一乘中。

    自有二門。

    一因果差别門。

    二因果無二門。

    前釋約第一門。

    今此約第二門。

    是故不違也。

     言廣在經文略如下辨者。

    此指第八施設異相門。

    彼雲。

    此異相随事繁多。

    約以十門以顯無盡。

    一者時異。

    謂此一乘要在初時第二日說。

    三乘等不爾。

    以随逐機宜時不定故。

    乃至十者事異。

    謂随有舍林地山等事。

    皆是法門。

    三乘等即不爾。

    但可說即空即真如等故(雲雲)。

     言二以一乘即三至更無一也者。

    此明準上存壞四句作此隐顯四句謂。

    問。

    若據後門。

    一乘即三者。

    未知。

    彼一為顯為隐。

    若顯如何唯三。

    若隐彼一乘機。

    更依何法。

    而得進修。

    答。

    有四句。

    一由即三故。

    不待隐。

    二由即三故。

    不礙顯。

    三由即三故。

    無不隐。

    四由即三故。

    無可顯。

    由初二義。

    一乘機得有所依。

    由後二義。

    一乘機得入三乘。

    由四句俱即三故。

    是故唯有三。

    更無一也。

    問。

    若由後二義。

    一乘機得入三乘者。

    一乘機人。

    如何更反。

    入三乘耶。

    答。

    普機兼知權實法故。

    唯知自分法。

    不知他分法。

    不名普故。

    今知他分義。

    故雲入三乘。

    又一乘法門。

    以主伴具故。

    本末無礙故。

    以末攝本故。

    故雲一乘入三乘也。

     言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異者。

    問。

    雲何唯明不壞不一而明不異。

    不說不壞不異而明不一耶。

    答。

    舉一門。

    而影顯餘門。

    是故唯明不異門。

    可知不一門交參(厝幹反。

    孔安國曰。

    汝罪惡衆多參列在天也。

    周易言。

    參謂相參也。

    方言參分也)言如三乘中亦有說因陀羅微細等者。

    若由一乘。

    如此經雲如因陀羅網世界。

    十地論雲。

    帝網差别。

    唯智能知。

    非眼所見。

    藏雲。

    如帝釋殿天珠網覆。

    珠既明徹。

    互相影現。

    所現之影。

    還能現影。

    如是重重。

    不可窮盡。

    諸世界海。

    亦複如是。

    諸世界中。

    亦有微塵。

    此微塵内。

    複有世界。

    如是重重。

    不可究盡。

    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若依三乘。

    如梵網經。

    是故玄門。

    雲因陀羅網境界門。

    如梵網經即梵宮羅網為喻。

     言或亦說華藏世界而不說十等者。

    疏雲。

    若約一乘。

    十佛化境。

    蓮華藏世界海。

    有三種。

    一蓮華台藏世界。

    雖遍法界。

    對地上菩薩機。

    現有增減。

    寄有色頂。

    唯說一界。

    二即此遍法界之等藏。

    說十顯無盡。

    即無盡個華藏。

    一一皆遍法界。

    各有十無盡無盡也。

    此三中。

    初約同教一乘辨。

    後二約别教顯耳。

    今文據須彌山世界中。

    辨華藏故。

    是故風輪水輪。

    還似彼也。

    以易信解故。

    印機而成故。

    令同教一乘中。

    唯說第一蓮華台藏世界。

    唯說一界不說十等。

    如梵網經說也。

     言謂如十眼中亦具有五眼者。

    晉經第四十二雲。

    菩薩有十種眼。

    謂肉眼見一切色。

    天眼見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

    惠眼見一切衆生諸根故。

    法眼見一切法真實相故。

    佛眼見如來十力故。

    智眼分别一切法故。

    明眼見一切佛光明故。

    四生死眼見涅槃故。

    無礙眼見一切法無障礙故。

    普眼平等法門見法界故(于中初五是三乘中五眼也)疏雲。

    智論中。

    無常肉眼。

    畏大風故。

    不見他方。

    此經是真常肉眼。

    見十方色故。

    無量壽經。

    惠眼見真。

    又法眼觀察究竟諸道。

    為此不同。

    準釋可知。

    此中皆從根境立名可知。

    後五中智眼。

    分别事法。

    無礙眼。

    見事不礙理也。

    普眼見理事平等。

    餘并可知。

     言十通中有六通等者。

    第三十九雲。

    菩薩有十種通。

    謂出生念宿命方便智通。

    出生無礙天耳方便智通。

    出生知一切衆生不可思議心心數法方便智通。

    出生無礙天眼觀衆生方便智通。

    出生不可思義自在神力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出生身示現不可思議世界方便智通。

    出生于一念中往詣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方便智通。

    出生不可思議莊嚴具莊嚴一切世界方便智通。

    出生不可說不可說化身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出生不可說世界成阿耨菩提不可思議示現衆生方便智通。

    疏雲。

    正以身現法門。

    業用無限故雲也。

    一宿命。

    二天耳。

    三他心。

    四天眼。

    次五神通。

    一現神力。

    二示多身。

    三速往來。

    四能嚴刹。

    五現化身。

    後一漏盡。

    示成菩提。

    此十皆以通惠為體。

    故名智通。

    從起齊出生。

     言而義理皆别者。

    三乘一乘。

    皆共雖說五眼六通。

    而唯名同。

    以義異故。

    是故下雲如普莊嚴童子等也。

    其身在于世界性等以上處住。

    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

    得普見肉眼。

    見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海等。

    若三乘肉眼。

    即不如此。

    故智論雲。

    肉眼唯見三千世界内事。

    若見三千界外者。

    何用天眼。

    為故知不同也。

    又雲。

    問。

    如一乘攝方便中回心。

    與三乘中回心。

    所得法門分齊雲何。

    答。

    若三乘中回心。

    即入十信已去。

    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門。

    次第而去。

    若一乘中。

    如下文。

    舍利弗及因陀惠比丘等六千人。

    于文殊師利邊回心。

    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

    義當即是解行身。

    遍于五位等。

    此之謂也。

     言是則兩宗至一乘故也者。

    于中所言根欲性者。

    第二十八卷第九地。

    雲諸根難欲難憶難。

    論經。

    雲根稠林。

    欲稠林。

    性稠林。

    次下釋雲。

    是菩薩知諸根濡中上差别相等。

    藏雲。

    是諸器故。

    謂是說法。

    所授之器。

    名鈍根中根利根。

    謂速受者利。

    遲受是鈍。

    中容是中(雲雲)次雲。

    是菩薩知諸欲濡中上差别相。

    乃至如實。

    知八萬四千諸欲差别相。

    苑雲。

    知樂欲稠林。

    于所樂境。

    起希望。

    次雲。

    是菩薩知諸性濡中上差别相。

    乃至如實。

    知八萬四千諸性差别相。

    苑雲。

    知性稠林。

    性謂積習成性故。

    案雲。

    雖有器根。

    無樂欲。

    則不能聞法。

    雖有樂欲。

    無習成性。

    雖聞而不能受持。

    故必具根欲性。

    得聽受法故。

    故雲成根欲等連綴(張衛反。

    句也連也合會也)。

     言故雲諸有所作等者。

    方便品文也。

    驗本皆字為常字。

     言經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者。

    藥草喻品末文也。

    論雲。

    一者示現種子無上故。

    說雲雨譬喻。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

    謂發菩提心退已。

    還發前所修行。

    善根不減。

    同後得果故。

    基師雲。

    汝等所行等者。

    聲聞所行。

    成佛遠因故。

    是菩薩所行方便之道。

    名菩薩道。

    義一師雲。

    問。

    前所修行善根者。

    為取前未退時大乘善根。

    為取前已退時小乘善根。

    答。

    有說。

    唯取未退時大乘善根。

    現行雖退。

    種子存故。

    小乘善根。

    非大因故。

    有說。

    亦取小乘善根。

    若已回心。

    為大因故。

    于一分二。

    二本一故。

    案雲。

    若見章意。

    順于後釋。

    謂于一乘。

    分别說三。

    是故三乘。

    從一乘流。

    故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