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果故。
名起事心。
生死本故。
障随類身。
修道伏煩惱折伏故。
說諸伏道起事心盡。
起事心滅故。
得随類化身。
善不善業相應心。
名依根本心。
業是起生所依本故。
若修聖道。
便斷諸業。
故說依諸斷道依根本心盡。
依根本心滅故。
得顯現佛應身。
三有苦果相應心。
名根本心。
生死根本。
自體性故。
無漏道圓。
二空智滿。
有漏根本苦果方滅。
故說依勝拔道。
根本心盡。
根本心滅故。
得至如如。
如如智法身。
彼經意說。
煩惱熾盛。
不悔滅者。
不見五趣随類化身。
若悔滅者。
得見化身。
雖悔煩惱。
業熾盛者。
不見應身。
息惡業。
見佛應身。
二死苦果。
未分未全。
能滅除者。
不見法身。
若分全除。
随應得見佛之法身。
由分或全。
能成二智。
證二理故。
今章家意。
如文說也。
言約正使至金輪王報者。
此合無上依經。
仁王經文。
以織成句故。
無上依經上卷雲。
一者闡提。
二者外道。
三者聲聞。
四緣覺。
有四惑障。
不能證得如來法身無上菩提。
何者為四。
棄舍大乘。
是闡提障。
為除此障。
我說菩薩修行信樂大乘真法。
于一切處。
謬執我見。
是外道障。
為除此障。
我說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法。
于生死中。
厭畏疲極。
是聲聞障。
為除此障。
我說菩薩修行破虛空三昧門。
背利益他。
小事為足。
是緣覺障。
為除此障。
我說菩薩修行大悲。
是四種人。
有四種惑。
為除此惑。
說四聖道。
因此勝道。
治四颠倒。
能證如來無上最妙法身四德波羅蜜果。
又如佛性論廣說。
恐繁不集。
仁王經上卷雲。
上品十善鐵輪王。
習種銅輪二天下。
銀輪三天性種性。
道種堅德轉輪王。
七寶金光四天下。
由此明知。
織二二經文。
為文句也。
言成破虛空器三昧行者。
佛性論也。
從初地以上。
能得此三昧。
則破虛空等執。
入觀之時。
不即有無。
不離有無。
喻如八地真俗雙觀。
而異八地者。
八者以上。
無出入觀。
初地入時。
則同。
出時則異。
問既從初地以上。
能得此三昧。
雲何地前。
修此定耶。
答修定因行故。
無妨也。
言又翻前四四障至名佛子也者。
佛性論第二卷。
雲是故佛子有于四義。
一因。
二緣。
三依止。
四成就。
初言因者。
有二。
一佛性。
二信信樂。
此兩法佛性是無為。
信樂是有為。
信樂約性得佛性。
得佛性。
為了因。
能顯了正因性故。
信樂約加行為生因。
能生起衆行故。
二緣者。
謂般若波羅蜜。
能生菩薩身。
是無為功德家緣故。
三依止者。
破空定等。
樂之人執斷。
無處有樂淨等故。
菩薩修破空三昧。
能除彼執。
由此定力。
是故菩薩法身堅固。
則不羸弱。
四成就者。
菩薩大悲。
利益他。
事無盡故。
由真如不盡衆生無數故。
利益事亦複無盡。
是佛性為應得家因故。
一因如父身份。
二緣如母。
三依止如胞胎。
四成就如乳母。
故諸菩薩。
由此四義。
名為佛子。
今略引文。
尋之可知。
言又此四種至四義應知者。
又佛性論第二卷雲。
言四輪者。
一住如法國土。
二依善知識。
三調伏自身。
四宿殖善根。
乃至廣說。
總此四義。
譬之為輪。
四若少一。
輪則不成。
解脫之名。
無由得立。
由此四法和合故。
能得解脫道者。
如輪能運能轉。
至解脫時。
無複此能如聖王輪備有四物。
所謂谷辋輻軸。
若無此四。
輪則不成(彼論廣說四輪義也)。
言第二以四至雲無有也者。
此合無上依經。
佛性論。
梁攝論文。
織成為句。
是故無上依經上卷雲。
阿難一切阿羅漢。
辟支佛。
大地菩薩。
為四種障。
不得如來法身。
四德波羅蜜。
何者為四。
一者生緣惑。
二者生因惑。
三者有有。
四者無有。
何者生緣惑。
即是無明住地。
生一切行。
如無明生業。
何者是生因惑。
是無明住地所生諸業。
譬如無明所生諸業。
何者有有。
緣無明住地。
因無明住地。
所起無漏行。
三種意生身。
譬如四取為緣。
三有漏業為因。
起三種有。
何者無有緣。
三種意生身。
不可覺知。
微細随滅。
譬如緣三有中生。
念念老死。
又如佛性論廣說。
恐繁不集。
梁攝論第十一卷雲。
論曰。
衆類差别者。
釋曰。
有四三摩提。
是五百定品類。
故名衆類。
于小乘中。
乃至不聞其名。
何況能修習。
故言差别。
此四種三摩提。
能破四德障。
斷四種生死。
能得四德果。
即淨樂我常。
故立此四定。
為四德道。
論曰。
大乘光三摩提。
釋曰。
大乘有三義。
一性。
二随。
三得。
性即三無性。
随即福德智慧行所攝。
十此十波羅蜜。
随順無生。
得即所得四德果。
此定緣此三為境。
故名大乘。
依止此定。
得無分别智。
由此無分别智。
照真如及佛。
不異故名光。
又有十五種光。
功德勝于外光。
故名光。
又此定能破一闡提習氣無明闇。
是闇對治故名光。
此定緣真如實有易得。
有無量功德故能破一闡提習氣。
即是方便生死。
障于大淨。
由破此障故。
得大淨果。
論曰。
福德王三摩提。
釋曰。
一切善法。
唯除般若。
所處。
悉名福德。
此福德有四品。
謂凡夫二乘。
菩薩。
菩薩。
由此定故。
于四福德。
未生能生。
未長能長。
未圓能圓。
故名集。
于生長圓三處。
自在故名王。
由自在故。
能行施等十度。
圓滿菩提資糧福德行故。
能破外道我見習氣。
即是因緣生死。
障于大我。
由破此障故。
得大我果。
複次一切善法。
依止真如。
真如能集一切善法。
名真如。
為集福德此定于真如中。
得自在故。
名為王。
論曰。
賢護三摩提。
釋曰。
賢有二義。
一能現前安樂住。
二能引攝諸功德。
現前安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