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中卷指事(末)

首頁
    與受記。

    普令衆會皆得聞知。

    唯是菩薩獨不得聞。

    乃至至能自知。

    我為得記。

    為未得記。

    是為菩薩密德受記。

    若有菩薩。

    久集善根。

    乃至于一切法。

    得無生忍。

    佛知此人功德智慧。

    悉已具足。

    則于一切大衆之中。

    現前受記。

    是名第四現前受記廣如經說。

    案雲。

    今言現前受記者。

    當四受記也。

    餘當不現前秘密受記也。

    又法華論雲。

    第六人者。

    說大乘法。

    以此法門。

    同十地行滿。

    諸佛如來。

    密與授記故。

     言如上第一錢等者。

    見第一錢中十錢時。

    不見第二乃至第十。

    何以故。

    離第一錢中十錢。

    外無第二三乃至第十故。

    如虛空故。

    是故一中十錢。

    名為顯了。

    第二錢望第一中十。

    名為秘密。

    又第一有力。

    餘皆無力。

    是故雲不相知故。

    下顯準之。

     七諸藏純雜具德門者。

    上已雖明緣起重重無盡即入及隐顯俱時成就義。

    而未明緣起互相攝藏純雜自在具德義門。

    今欲明此義。

    故第七此門來也。

    是故綱目雲。

    約緣起諸門。

    所收諸法。

    名有純雜。

    故有純雜門也(疏及旨歸無此門也)玄門雲。

    此約諸度門說。

    何者如似就一施門說者。

    一切萬法。

    皆悉名施。

    所以名純。

    而此施門。

    即具諸度等行。

    故名為雜。

    如是純與雜。

    不相妨礙。

    故名具德。

    如大品經一念品明。

    從始至終。

    不出一念。

    即名為純。

    而此一念之中。

    具于萬行。

    即名為雜。

    雖爾。

    而與此中純雜義别。

    何者。

    如彼經一念者。

    同是無得相應。

    不明緣起德用。

    若此明純者。

    若約施門。

    一切皆施。

    若說忍門。

    一切皆忍。

    說忍門者。

    諸行如虛空。

    即名為純。

    而忍門即具足諸門。

    即名為雜。

    純雜不相亂。

    故名具德。

    故不同彼念品也。

     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者。

    既雖明諸緣起體用即入及純雜自在具德義。

    而未明此諸緣起。

    遍十世中。

    同時别異。

    具足顯現義門今欲明此義。

    故第八此門來。

    是故綱目雲。

    約所起法。

    分前後際。

    故有十世門也。

    疏雲。

    由此融通自在。

    今依此法上所辨時法。

    亦随此無礙自在故。

    有十世門也。

    旨歸雲。

    顯于時故。

    有十世義。

     言言十世者至成十世也者。

    如過去世中法未謝之時名過去現在。

    更望過去。

    名彼過去。

    為過去過去。

    望今現在。

    此是未有。

    是故名今為過去未來。

    此一具三世。

    俱在過去。

    又彼謝已。

    現在法起。

    未謝之時。

    名現在現在。

    望彼過去。

    已滅無故。

    名彼以為現在過去。

    望于未來。

    是未有故。

    名現在未來。

    此三一具。

    俱在現在。

    又彼法謝已。

    未來法起。

    未謝之時。

    名未來現在。

    望彼現在。

    已謝無故。

    名未來過去。

    更望未來。

    亦未有故。

    名未來未來。

    此三一具俱在未來。

    此九中名三現在是有。

    六過未俱無。

    問。

    若于過未。

    既名無邊。

    此三世亦無邊。

    何但三有。

    而說九耶。

    答。

    設于過未。

    更欲立者。

    不異前門。

    故唯有九。

    又此九世。

    總為一念。

    而九世曆然。

    如是總别合論。

    為十世也。

     言此十世具足至得即入也者。

    此九世相攝有二門。

    一相即。

    二相入。

    此二得成。

    由二義故。

    一緣起相由義。

    二法性融通義。

    初緣起相由者。

    具如過去現在。

    法未謝之時。

    自是現在。

    以現在望之。

    乃是現在之過去。

    是故彼法。

    亦現在亦過去。

    所望異故。

    不相違。

    又現在現在。

    法自是現在。

    以未謝故。

    以過去現在望之。

    乃是過去之未來。

    又未來現在望之。

    複是未來之過去。

    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未。

    又未來現在法。

    亦現在亦未來。

    準之可見。

    又此九中三世現在。

    必不俱起。

    六世過未。

    亦不俱。

    一現在。

    二過未。

    此三定得俱。

    是故九中随其所應。

    有隐有顯。

    以俱不俱故。

    且就俱中。

    由過去過去無故。

    令過去現在法得有也。

    何以故。

    若彼不謝。

    此不有故。

    又由過去現在有故。

    令過去過去無也。

    以若不此有彼無謝故。

    又由過去現在有。

    令過去未來無也。

    以由彼未謝令此未有故。

    又由此過去未來無故。

    令彼過去現在成有。

    以若此有彼已謝故。

    是故由此未有。

    彼得未謝故也。

    又由過去過去無故。

    令過去未來無也。

    謂若彼不無。

    此現在不成有。

    現在不成有。

    此未來不成無。

    是故此無展轉。

    由彼無也。

    又由過去未來無故。

    令過去過去令無也。

    反上思之。

    如過去三世有此六義相由。

    現在未來各有六可知。

    二就不俱中有二。

    初現現相由。

    亦有六義。

    謂由過去現在有。

    方令現在現在成有。

    何者。

    以若彼不有無法可謝至此現有。

    又由現在現在有故。

    方知。

    過去現在是有。

    以若此不有彼有不成故。

    何者。

    若無此有。

    即令彼有不得謝無。

    不謝之有。

    非緣起有故。

    不成有也。

    現在現在。

    望未來現在。

    亦二義。

    準上思之。

    過去現在。

    望未來現在。

    亦二義。

    謂若過去現在不有。

    則未來現在有不成故。

    反此亦準知。

    問。

    俱者。

    可相由。

    不俱者。

    雲何得相由。

    答。

    俱者顯相由。

    不俱者密相由。

    亦是展轉相由。

    以若無此不俱俱不成故。

    是故此九世總于五位。

    有此十門。

    如過去過去。

    唯一謝滅。

    俱是過去。

    現在家之過去故。

    二如過去現在。

    有二門。

    謂是過位中。

    自現在故。

    以現在望之。

    是過去故。

    是故此法亦現在。

    亦過去。

    以所望異故。

    不相礙也。

    三如過去未來。

    有三門。

    一以過去現在望之。

    此未有故。

    是過去家未來。

    二以現在緣現起猶未謝故。

    是此現在現在。

    三以未來現在望之。

    此已謝故。

    是未來過去。

    是故此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