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中卷指事(末)

首頁
    可窮盡。

    餘一一門。

    皆各如是。

    思準可知。

    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

    皆是一心識。

    如來藏。

    法性圓融故。

    令彼事相。

    如是無礙。

    廣如上下文說。

    上來十門唯識道理。

    于中初三門。

    約初教說。

    次四門約終教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中别教說。

    總具十門。

    約同教說。

    案雲。

    依如是唯識道理故。

    一切緣起。

    唯如來藏心所變作。

    離如來藏一心。

    外無别自性故。

    故雲唯心回轉等也。

     言但性起具德故等者。

    此通伏難。

    有人難雲。

    若一切緣起。

    唯心變作者。

    即同三乘。

    何三乘外。

    别立一乘。

    以三乘中說一切唯識故。

    今為通此難故。

    雲性起具德故異三乘耳。

    欲明三乘教。

    為破小乘等。

    心外實境。

    雖說相見俱存等一分少唯識。

    而未說理事俱融。

    圓滿大唯識故。

    又唯說生滅阿賴耶持一切法種故。

    一切諸法。

    從彼種生。

    未說不生不滅如來藏。

    性起心。

    舉體動而為成諸法故。

    彼諸緣起。

    非性起德。

    今一乘中。

    不破小乘。

    直對普機說理事俱融等。

    圓滿大唯識故。

    說如來藏性起舉體動而成諸法故。

    一切緣起。

    一念成性起德故。

    異三乘也。

    是故雲也。

     言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等者。

    第三十六卷。

    性起品雲。

    佛子雲何菩薩摩诃薩。

    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此菩薩摩诃薩。

    知心意識。

    非即如來。

    但知如來智無量故。

    心亦無量。

    佛子譬如虛空。

    悉為一切萬物所依。

    而彼虛空。

    無所依止。

    如來智慧。

    亦複如是。

    悉為一切世間智慧離世間智之所依止。

    而如來智無所依止。

    佛子是為菩薩摩诃薩。

    最初勝行。

    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

    乃至複次佛子。

    如來智慧無所不至。

    何以故。

    無有衆生。

    無衆生身。

    如來智慧。

    不具足者。

    但衆生颠倒。

    不知如來智慧。

    遠離颠倒。

    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如是廣說塵内經喻等)乃至佛子。

    是為菩薩摩诃薩。

    第十勝行。

    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恐繁不集疏說也)。

     十托事顯法生解門者。

    上既雖明緣起無盡重重即入乃緣起自性。

    未明此諸緣起。

    即是法界法門。

    今欲明此義故。

    第十此門來也。

    是故疏雲。

    由此大緣起法即無礙法界法門故。

    有托事顯法門也。

    又雲。

    見此華葉。

    即是見于無盡法界。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

    下雲。

    此華綱等。

    從無生法忍所起等。

    綱目雲。

    約緣起相用。

    理現如事。

    故有托事顯法門也。

    玄門雲。

    此約智說。

    言托事者。

    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

    即顯始起于實際之法。

    一切幢一切蓋等事。

    是行體也。

    又如法界品雲。

    開樓觀門。

    相見彌勒菩薩。

    所行因事。

    至菩提道。

    以樓觀則菩提相。

    所以言顯法生解也。

    若大乘宗中所明。

    亦托事以顯法。

    即以異事顯于異理法。

    此中以事即法故。

    随舉一事。

    攝法無盡。

    故不同大乘說也。

     言如此經中說十種寶王雲等者。

    第三卷雲。

    一切如來。

    大衆海中。

    雨十種寶王雲。

    所謂勝金色幢寶王雲。

    乃至一切菩薩無量功德光明轉妙音寶王雲。

    疏雲。

    三雨寶謂是法門也。

    又雲。

    興十種一切妙莊嚴藏衆寶王雲。

    悉皆彌覆宛滿虛空。

    十種普莊嚴寶王雲。

    言乃至十種雜寶三世諸佛法身光明寶王雲。

    疏雲。

    妙寶是可貴義。

    雲是潤益。

    含雨義。

    龂腭義龂(牛斤反齒肉)腭(五各反。

    齒肉上下肉也)。

     言普眼境界谛觀察餘時者。

    約此普眼境界。

    谛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

    俱時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

    是故終南問答雲。

    問。

    諸教立位差别雲何。

    答。

    略依一乘普賢因果制位不同。

    有十七門。

    世間六道。

    即為六門。

    聲聞緣覺。

    複為二門。

    小乘中佛及初回心小乘人佛。

    複為二門。

    此二佛。

    同依三十四心。

    依四禅等。

    發智得成佛。

    故十信以去。

    十地五。

    位位作佛。

    即為五門。

    為回心聲聞。

    别幹惠等十地。

    複為一門。

    為直進菩薩。

    從初十信。

    修滿十地後。

    得作佛。

    成初一念正覺。

    複為一門。

    廣說如疏。

    本三乘小乘。

    準以可知。

    問。

    六道因果。

    本非聖位。

    因何攝在普賢門中。

    答。

    六道因果。

    是背聖法。

    普賢方便回成變道行及逆行門。

    令諸有情方便依厭得解脫。

    故。

    此之謂也。

    又普眼境界一句。

    可屬上句。

    謂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

    有人雲。

    皆悉會融。

    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是普眼境界。

    谛觀察也。

    言餘時等者。

    除普眼觀察時。

    自餘觀時。

    但在解行見聞心中。

    準之。

    今此解不知其所以。

    今問彼雲。

    普眼觀餘觀時者。

    若是三乘。

    一乘餘故。

    三乘觀時。

    名為餘時。

    若不爾者。

    既除普眼。

    亦非三乘。

    河色人觀時。

    名為餘時耶。

    若是三乘人觀時者。

    何三乘觀時。

    在解行心中。

    以解行位。

    為普賢位故也。

    如是微尋。

    都無避走。

    是故不知其所以耳。

     言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等者。

    初同時具足相應門。

    名為總相。

    餘九門為别相。

    九門同緣起故。

    名同相也。

    九互相望義各異故。

    為異相也。

    由九門而成初門故。

    名成相也。

    九門外無初門。

    是故名壞相也。

     言又于其中諸餘法相者。

    且如心法。

    心數法。

    色法等諸法相。

     言及問答除疑等者。

    且如瑜伽說異熟識受熏。

    起信論說真如受熏。

    如是相違事等。

    為問答除疑等。

     言所說為方便等者。

    如設施三乘。

    為一乘方便等也。

    恐繁不集。

    尋彼可知。

     言又此經雲于一世界中聞說一乘音等者。

    說一乘者。

    根本一乘。

    二三四等者。

    枝末三乘。

    是故雲本末分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