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要义一卷

首頁
    盡。

    從此所現别教法中。

    随機任宜。

    摘出三乘。

    漸次誘攝。

    回轉入本。

    漸入之者。

    回轉入一。

    五所為中名為轉為。

    轉小入三。

    轉三入同。

    從同方入别教一乘。

    如是展轉名曰轉為。

    漸入之者。

    如是展升終入法界圓融本處。

    性起大樹。

    二乘闡提二處不生。

    而不舍生芽之性。

    聲聞乘人于此普法生佛芽者。

    如是誘引漸生佛芽。

    終成覺樹。

    玄記第一陳轉為雲。

    謂諸二乘以鈍根故要先回入共教大乘。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乃至)是故當知。

    一切二乘。

    總無頓入普賢法界。

    依究竟說。

    無有二乘而不回入共教菩薩。

    無彼菩薩而不入此普賢之法。

    是故展轉無不皆是此法之器(已上)言共教大乘者。

    正指始教三乘大乘。

    愚法小乘轉入始教。

    即成始教菩薩悟解。

    大志通泰作大乘人。

    惠苑法師陳小乘雲。

    要先回入權教大乘。

    餘即同此入三乘後。

    必經同教方入别教。

    同教為能入門。

    住所入别教故。

    問。

    何故華嚴名為本教答。

    諸教本故。

    諸佛本故。

    萬法本故。

    萬行本故。

    諸乘本故。

    所出本故。

    所歸本故。

    根末本故。

    能證本故。

    所證本故。

    此諸義中。

    肝要有二。

    一開漸本。

    性起品說日照譬故。

    故法華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已上)于華嚴經别教一乘。

    開分三乘漸悟門故。

    二攝末本。

    二乘三乘長養機根。

    終入别教圓教圓融都故。

    法華經中。

    湧出菩薩有四唱導。

    問訊如來。

    衆生易度不勞否等。

    如來答言。

    此諸衆生始見我身。

    聞我所說。

    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此經入于佛慧(已上)演義鈔一下雲。

    華嚴未有末之可攝。

    以法華根末歸本歸華嚴故(已上)此明華嚴攝末之本。

    演鈔亦雲。

    吉藏引此立三種法輪。

    第一名根本法輪。

    第二名枝末法輪。

    第三名攝末歸本法輪(已上)吉祥依此湧出品文。

    立三轉法輪。

    收攝如來一代。

    一類所見化儀根本法輪見華嚴經。

    鹿苑已後法花前集已前是三乘枝末法輪。

    法花是攝末歸本法輪。

    清涼大疏引湧出文。

    結成華嚴是根本義。

    鈔牒釋雲。

    言斯則法華亦指此經以為本矣者。

    結成本義。

    若自立為本。

    恐本義未明。

    法花指此為本。

    本義方顯。

    始見入于佛惠既即華嚴。

    亦令得法華入于佛惠。

    豈非指初為本。

    又法華第一雲。

    于一佛乘分别說三。

    亦是後本流末。

    即華嚴為一佛乘。

    分别說昔之三。

    三即鹿野四谛等。

    若既不指華嚴為本。

    鹿野之前以何為一乘耶(已上)此是釋成攝末之本。

    漸入之者。

    先小後大。

    先三後一。

    終入别教。

    開漸本者。

    出現所說四照大喻。

    一先照高山被菩薩故。

    說華嚴故。

    此中直舉一乘菩薩兼攝三乘中菩薩。

    二次照黑山譬綠覺乘。

    三照高原譬聲聞乘。

    四照大地譬善根衆生乃至邪定。

    開漸次第先大後小。

    約别異人次第開漸。

    鈔雲。

    始成便說華嚴。

    是照菩薩山王。

    此明先大後小(已上)其攝末相。

    先小後大。

    一人升進至一極故。

    問。

    開漸攝末約何等機。

    答。

    頓入之者一切萬法本來一乘究竟圓融。

    永無開漸三乘差異。

    無開漸故。

    無有先小後大等門進入之義。

    普賢淨眼雖有諸乘。

    本來不異别教一乘。

    不見小乘如聾如盲。

    不同小乘三乘教等專立三乘各明因果。

    不同同教開會三乘。

    同三明一。

    待對說一。

    别教一乘本無聲聞。

    雖有聲聞是盧舍那不見不聞聲聞名體。

    本來普遍一乘道故。

    問。

    華嚴别教。

    雲何攝引三乘教中菩薩乘人。

    答。

    别教當體全異三乘。

    而亦約熟必入别教。

    而所引菩薩有二類。

    一直進菩薩。

    本是三中菩薩乘機。

    依圓教中行布一門。

    發心修行。

    行解長養。

    根綠調熟。

    即入圓融。

    二回心菩薩。

    亦名二乘。

    本是愚法。

    初聞大乘信解勝進。

    即成回心。

    志意通暢作菩薩分。

    已入共教。

    舍二乘名。

    得菩薩稱。

    即此分人要經同教。

    方入别教。

    如前具明。

    問。

    直進菩薩經同教耶。

    答。

    直進菩薩初心之人。

    情謂三乘決定差别。

    執實有其二乘因果。

    此情謂人要經同教即入别教。

    法華經言。

    菩薩聞此法疑綱皆已除者。

    即此人也。

    若直進中無情謂人。

    未必經同。

    入自乘中證地之時。

    即入别教一乘證地。

    三乘教中無證地故。

    問。

    華嚴一乘唯有頓入。

    無漸入者事義滿耶。

    答。

    華嚴滿教。

    雖無漸入。

    一切法義頓漸化儀事具足圓滿無有所阙。

    海印定中一切法門具足顯現。

    同時滿故。

    漸入一乘事相化儀。

    三世通徹皆顯現故。

    第二七日一念之中。

    過去無際現在十方。

    鹿苑已後釋迦在世五十個年說法。

    化儀綠盡入寂。

    流通舍利。

    弘傳教法。

    正法像法末法時中一切化事。

    未來世事。

    後後無盡無際之事。

    皆于成道第二七日。

    顯現窮盡。

    無有所遺。

    而鹿苑等五十個年。

    及滅後事。

    皆是第二七日事儀。

    從彼中出經曆成立。

    問。

    第二七日皆已顯現者。

    何故自後更重用之。

    答。

    不可後經不漸次用。

    後應經事于前現故。

    後不應經者前不可現故。

    前已有者今即現故。

    過去無始。

    未來無終。

    顯現事儀行相皆爾。

    問。

    若如此義頓入漸入化儀。

    必有不可唯頓。

    答。

    若唯一乘無二乘土。

    及無三乘差别之處。

    漸入誘引不可顯現。

    此事其處本來無故。

    若總泛言一切顯現。

    十方國土有此事故。

    今此娑婆既是穢土。

    如來化儀必有聲聞。

    是故具開三乘化儀。

    于此娑婆顯華藏界。

    周遍法界無盡镕融。

    問。

    情涼大疏言還照高山者。

    為指華嚴指法花耶。

    答。

    雖似指法華而實指華嚴。

    小乘入一。

    法華為門。

    是能入故。

    華嚴别教即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