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中(上)

首頁
    唯識雜集等性相。

    釋因緣親疏之分齊。

    未至法界緣起也。

     次通諸緣義。

     探玄第十三(第六地)雲。

    第八因緣生者○無明望行無因緣義。

    而言因緣生行者。

    有二義。

    一自種為因無明為緣。

    合說故雲因緣。

    然隐彼親種。

    顯此勝緣。

    故雲無明因緣也。

    二但彼增上緣望自增上果。

    還是親因故。

    說無明為行因緣。

    餘亦如是。

    欲明果不自起要從因緣。

    因緣形奪複各無性。

    是故言因緣生乃顯無生(文)。

    指事雲。

    今解此問答意。

    欲明因緣互為因緣相。

    由其深緣起道理故也(雲雲)。

    又引十地論并探玄第六地文畢雲。

    章家由十地論作此說耳(雲雲)。

    此等解釋既因緣互奪緣起甚深之義也。

    何可限增上緣乎。

    但要問探玄等集論十地論。

    付以無明增上緣為行因緣文釋。

    故且出增上緣許也。

    當章依要問地論等故。

    又且出增上緣。

    又增上緣廣故先出之欤。

    實可通諸緣也。

    況章親因望他亦爾(雲雲)。

    難雲。

    以十地論雜集論為依憑。

    疏緣即親因也雲事不明。

    先雜集論别儀假說也。

    非因緣互奪見。

     唯識第八雲。

    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

    俱故假說無明。

    實是行種(文)。

     疏七(下)全引唯識此文。

    依唯識論并疏文。

    無明望行有因緣者。

    一向假說也。

    又疏引釋集論雲。

    又約因言已含餘三(文)。

    故集論雲。

    無明望行釋具四緣義了。

    如是一切随其所應盡當知(文)。

    知十二因緣次第相望。

    皆有四緣。

    是别義門也。

    全非因緣互奪之義。

    次付十地論文。

    疏七(下)雲。

    經雲○無明因緣能生諸行者○論雲。

    有分非他作。

    自因生故。

    此以不他生釋經因字。

    謂如行支唯從無明故雲自因。

    即上自因觀也。

    二者非自作。

    緣生故。

    此以不自生釋經緣字。

    謂行支但假無明為緣。

    非有行自體。

    在無明中從自而生。

    即他因觀。

    但取揀餘不親生故名因。

    顯前非後。

    疏故名緣。

    非謂四緣之因緣也(文)。

    顯前非後疏故名緣(如此可訓欤)。

    抄十六下雲。

    此以不他生下。

    是疏釋論言有分者。

    分即支也。

    從二者非自作緣生故者。

    亦是論文。

    餘皆疏釋言。

    非謂四緣之因緣也者。

    此句揀濫以古德釋雲。

    無明望行(引經玄十三文。

    所引全如上)。

    故說無明為行因緣。

    此解失意故今揀之。

    若取有力增上。

    揀無力增上為親因者。

    于理可然。

    亦非因緣故為失意(文)。

     準此解釋。

    十地論無明望行為因緣者。

    非親因緣。

    于增上緣中。

    付與力不障之親疏。

    名因緣(見)。

    如何。

    答。

    先唯識論依自宗性相會之。

    不可有相違。

    是常義也。

    疏又依通途性相釋假說也。

    探玄十三于十二因緣四緣分别之時。

    又引釋唯識論與大疏一同也。

    知依通途之性相也。

     次付十地論文拾疏前後。

     疏七(下)雲。

    釋此四句略有二意。

    一破邪。

    二顯理○顯理後二。

    一約無生以顯深觀。

    二約生無生無礙。

    以顯深觀。

    先中略為二解。

    一約展轉釋○二約因緣形奪釋。

    故對法雲。

    自種有故不從他。

    待衆緣故非自作。

    無作用故不共生。

    有功能故非無因。

    論解同此(抄雲。

    今本論解同對法也)。

    二約無礙者。

    但因緣生果各有二義。

    謂全有力。

    全無力(文)。

    此即付當章所引因不生等之四句。

    釋因緣形奪力無力等五義。

    何可遮疏緣即親因之義欤。

    但付十地論釋文五起盡。

    被宗家解釋許也。

    既集論地論因緣互奪之義一同也(雲雲)。

    尤可依此等論文。

    疏緣即親因因義可成立也。

    況當章文親因望他果亦然(雲雲)。

    親因既還成疏緣。

    無诤因緣互奪義也。

    若因緣互奪之義者。

    豈餘所緣緣等又非親因欤。

     九。

    問。

    始教心現行親因可具六義欤。

    答。

    章始教不具(雲雲)。

    付之。

    增上緣既還為親因具六義(雲雲)。

    現行親因何不具六義欤。

    次是以要問中唯識論心。

    現行之親因可有六義(見)。

    豈非始教之義欤。

    加之。

    當章文若約互為因果乃至其斯六義等解釋。

    現行熏種子之時。

    現行新因具六義(見)。

    如何。

    答。

    章文問若爾現行為種子因。

    豈得有六義。

    答。

    随勝不具此約初教(雲雲)。

    唯識攝論等心六義限種子不通現行。

    論說釋文明鏡也。

    但增上緣還親因也雲事。

    成法界緣起義門。

    或因緣互奪之建立各别之義門也。

    次章文若約互為因果等之解釋。

    震旦先德終教義門也(雲雲)。

    要問(如上)。

     折雲。

    問。

    果下言互為因果者。

    攝論雲。

    阿賴耶識于與彼雜染諸法同時更互為因果○阿賴識與諸轉識于一時間互為因果○釋曰。

    為因時有六義。

    住果時有二義也○問。

    若下蹑上互為因果難也○答中約二教不同○以此則知。

    前科約互為因果說因六義。

    乃約終教說爾。

    若約始教唯種子有六義(文)。

    複古集成皆釋互為因果之時引攝論。

    爾者攝論互為因果。

    終教義欤。

    始教義欤。

    答。

    折既引攝論。

    而釋約終教。

    知攝論可通終教之義也。

    一義雲。

    章既即此一法為他因與他果(雲雲)。

    一法者。

    種子一法也。

    種子望現行種子之處。

    同時有因果二義。

    種子生現行之義邊因也。

    現行熏種子之義邊果也。

    三法展轉因果同時故。

    互為因果之時種子一體之上因果之義同時也。

    故于種子一法體生現義邊因故具六義。

    所熏之義邊果故唯二義也(為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