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中(上)

首頁
    )。

    故次問。

    若爾現行等也。

    種子望現行種子之處。

    因果二義同時也。

    現行望種子現行處。

    因果二義同時也。

    故相例問若爾等也。

     章。

    随勝不具(等文)唐本随勝緣(雲雲)。

    故折複集皆轉識現行。

    随緣疏現故不具六義(雲雲。

    取義)。

     指事雲。

    随種子勝得有六義。

    現行劣故不具六義(文)。

     十。

    問。

    終教心七轉識現行可具六義欤。

    答。

    章文轉識亦具(雲雲)。

    付之。

     問。

    六義之中三空三有也。

    而有何差異。

    有性決定。

    無刹那滅等配釋也。

    答。

    自本四句之習以有無等二作之事。

    常途之義也。

    雖無三空三有之差異。

    依列次配釋也。

    謂初三空後三有也。

    故第一有句。

    第四性決定。

    第二無句。

    第一刹那滅等也。

    三有三空次第配釋也。

     問。

    用四句中第三句有力待緣共生之義也。

    何雲不共生欤。

    答。

    折雲。

    第三句合俱有及引自果者。

    以此二義并是有力待緣義。

    故自既有力。

    又須待緣既假二義。

    故知和合無性也。

    清涼雲。

    既以和合無性故破共生也(文)。

     問。

    體四句約表。

    用四句約遮。

    有何故欤。

    答。

    不爾。

    體用共可通遮表也。

     十一。

    問。

    付六義八不可有遮表之差别欤。

    答。

    章雲。

    八不據遮六義約表(雲雲)。

    付之。

    六義建立專地論集論等依憑(見)。

    而彼論四句雲。

    不他生不共生等。

    專遮異計(見)。

    是以探玄大疏等。

    十地論四句通遮表釋。

    如何。

    答。

    雖有遮義表德為本也。

     十地論第八雲。

    深觀者。

    有四種。

    一者有分非他作。

    自因生故。

    二者非自作。

    緣生故○三者非二作。

    但随順生故。

    無智者故。

    作時不住故○四者非無因作。

    随順有故(文)。

     玄十三雲。

    釋此四句諸論不同。

    略有五說。

    一約破外道○二約破二乘○三約法顯空。

    四約因緣形奪(第四)。

    對法論雲。

    自種有故不從他(如章所引)。

    五約緣起無礙門。

    但因緣生果因緣相望。

    各有二義。

    一全有力。

    二全無力(文)。

     疏七(下)雲。

    釋此四句略有二意。

    一破邪。

    二見理○然自他等四。

    是計是依不之一字。

    是藥是理○然其所計略有三類。

    一者外道。

    謂真性為自梵天。

    為他微塵。

    和合為共。

    自然為無因。

    又此四計亦是僧去衛世若提子勒娑婆也。

    二小乘○三約大乘果法為自。

    衆緣為他。

    合此為共。

    離此為無因。

    又賴耶自種為自。

    衆緣為他。

    合此為共。

    離此為無因。

    又法從真起為因。

    從妄起為他。

    合此為共。

    離此為無因。

    所計雖衆但顯正理諸計。

    自亡顯理後二。

    一約無生以顯深觀。

    二約生無生無礙以顯深觀。

    先中略為二解。

    一約展轉釋法。

    從緣故不自生。

    既無有自。

    對誰說他○二約因緣形奪。

    故對法雲。

    自種有故不從他○論解同此○二約無礙者。

    但因緣生果各有二義。

    謂全有力。

    全無力(文)。

     抄十六(下)雲。

    言是計是依者。

    計是破邪之所依。

    是顯理之所。

    是藥者破邪之能。

    是理者是顯理之能○言論解同此者。

    今本論解同對法也(文)。

    指事雲。

    問。

    雲何無次頓起此問答。

    種子六義明緣起法無性空義。

    八不亦明緣生空義。

    二義齊等難知差别。

    欲明此義别故今起此問。

    言八不者。

    大般若第三百八十四雲。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文)。

    中論八不全同也。

     六義六相差别。

     章。

    六義自體六相義門(雲雲)。

     指事雲。

    六義據緣起種子自體建立故。

    六相據緣起體上差别義門建立故也。

    以法體入六義遂成差别四句。

    六相依義門建立故。

    以六義入四句。

    即順三乘。

    入六相即順一乘也(文)。

     十二。

    問。

    因門空有與相即門空有同也可雲欤。

    答。

    章文。

    由空有義有相即門(雲雲)。

    付之。

    相即門之空有者。

    能攝有體。

    所攝廢已成佛他故空也。

    而因門六義中已有空有力不待緣之句。

    雖體空已有力不待緣也。

    知空體可能攝。

    又有有無力待緣之句。

    雖體有已是無力待緣也。

    無诤有體可所攝。

    如何。

    答。

    章文。

    已釋因二義了。

    由空有義有相即(雲雲)。

    依因體空有成相即門事不及異端。

    但即入同時無礙故。

    依體之空義邊雖被攝他。

    依力用之有義邊能攝于他。

    故有空有力之句也。

    依有體之邊雖攝他。

    能依無力之邊還被攝他。

    故有有無力之句也。

    又待緣不待緣異體同體之二門。

    即入之所依故。

    通空有力無力也。

    全非相違也。

    尋雲。

    無體能攝無力能持之義可有欤。

    答。

     十三。

    問。

    六相圓融之義。

    限圓教欤通三乘欤。

    答。

    至六相義可攝也。

     章待緣(異體)。

    不待緣(同體)。

    十玄義可見。

     寫本雲。

     應永十八年(辛卯)閏十月十五日未克。

    興福寺寺中大塔為電火燒盡畢。

    同類火大湯屋東金堂新禦願塔三基(五重)。

    一時回錄。

    凡電鳴大風震天地猛炎大火滿三基五重塔婆。

    二萬由旬無間之炎不足比況而已。

    眼暗片時數仞之風煙心焦三基五層之回燼也。

     新禦願塔(東五重塔後白川院禦願。

    西五重塔。

    一說雲。

    知足院天下禦願。

    一說雲。

    宇治殿(惡左符)禦願雲雲)。

     文安三年(丙醜)十一月十六日于東大寺戒外書寫畢。

     金剛佛子快舜祐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