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三)

首頁
    雲心也。

    故章釋。

    約衆生取真如等(雲雲)。

     問。

    涅槃經心。

    第一義空者理智中何乎。

    進雲。

    第一義空名為智惠(雲雲)。

    付之。

    抄十上須彌頂上偈贊品雲○六度能生菩提故。

    為菩提生因。

    佛性能了菩提。

    明知。

    佛性之體即是了因。

    言若以第一義空為佛性者。

    唯是正因者。

    揀異智惠性也。

    然涅槃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惠。

    此二不二以為佛性。

    然第一義空是佛性性名為智惠。

    即佛性相第一義空不在智惠。

    但名法性。

    由在智惠故名佛性。

    以性從相。

    即唯衆生得有佛性有智惠故。

    樯壁瓦礫無有智惠故無佛性。

    若以相從性。

    第一義空無所不在。

    則樯壁等皆是第一義空。

    于何非性故。

    經雲。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論雲。

    以色性即智性故○今分性相故分二義(文)。

    諸法無行經雲(等文)。

    無行經上卷雲。

    文殊師利。

    一切衆生。

    皆是一衆生。

    是名種性。

    世尊。

    雲何是事名為種性。

    文殊師利。

    一切衆生。

    皆是一相畢竟不生。

    離諸名字。

    一異不可得故。

    是名種性(文)。

     十六。

    問。

    同教心主伴具足之義欤。

    答。

    進雲。

    并皆具足主伴成宗(文)。

    付之。

    主伴具足者。

    别教一乘事事無礙也。

    義如何。

    答(雲雲)。

    折雲。

    言主伴成宗者。

    此約攝前諸教。

    三乘所明種性為伴。

    能攝一乘為主。

    主具三一。

    主伴同成一宗故。

    雲以同教故。

    既是同教。

    必攝前三乘以為方便故。

    雲攝方便故(文)。

     集雲。

    初同教太一曰。

    謂此經宗通有同别二教。

    主伴成宗。

    又曰。

    花嚴是主。

    餘經是眷屬(文)。

    複古雲。

    而言主伴成宗者。

    此有二義。

    一依鎮國曰。

    以别該同。

    皆圓教攝。

    即此同中必有别義。

    如事理無礙。

    必即事事無礙。

    猶彼江水入海亦鹹○二依孔目○此是一乘為主。

    三乘為伴。

    可然。

    是法花同教攝也(文)。

     此複古心。

    初釋依清涼大師大疏一上義理分齊之初釋等。

    花嚴同教必事事無礙故。

    雖同教有主伴具足之義(為言)。

    此義理分齊之初委釋可見。

    第二釋。

    依孔目等。

    而法花同教也(為言)。

    集成同複古欤。

     問。

    圓教意。

    可有非情覺性乎。

    答(雲雲)。

    付之。

    章文通依及正(雲雲)。

    通非情見雲何。

     如上終教段抄。

     折雲。

    既雲。

    菩薩種性甚深廣大。

    即知。

    約有情之性。

    融一切法本來具足。

    非是無情亦有佛性(雲雲)。

     問。

    别教心。

    可分性習二性乎。

    答。

    雖無分别解釋。

    别教心。

    以修生本有。

    可為性習也。

    而修生本有性習二性緣起圓融。

    可通諸位也。

    故孔目第二雲。

    次當十信滿心複成一乘佛義種性義者。

    謂性種性習。

    種性。

    性種性者。

    約本性說。

    習種性者。

    約修習說○今種性義者。

    是其佛因。

    其義廣大○若欲出體。

    則用本有修生緣起福惠定惠等門為體。

    此順三乘。

    若一乘别教義者。

    謂六決定及住十相。

    則順普賢願行。

    如發心功德品偈廣說(文)。

     付今章文。

    自二據别教至此之謂也通通性習。

    釋圓融甚深之義。

    但引證十住品文。

    約習種說故。

    大疏三下(十住品)雲。

    舊譯名種性。

    即四種性中。

    習種性也(文)。

     是則付種性之言。

    引證别教種性。

    唯約習種性雲義。

    若随門顯現下。

    約五位之行布。

    釋位位體也。

    即習種性也。

    章五位之中(雲雲)。

    集雲。

    易簡雲。

    五位即住行向地及等覺也(文)。

    複古雲。

    五位即住行向地及果位也(文)。

    章文亦即此法名為果相等者。

    五位之言通果位見。

     十七。

    問。

    章文位位之内。

    六決定義等(雲雲)。

    爾者六決定皆通諸位欤。

    答。

    六決定滿足事。

    十地一位也。

    前三位不滿足。

    但章言總願别(雲雲)。

    一義雲。

    章六決定義等。

    舉十地位體。

    等取十回向之三願。

    十行五行。

    十住五種性也。

    以别教甚深之種性。

    寄五位門顯義也。

    以此甚深之種性融果體。

    即為佛果之體義也。

     六決定。

     晉經第二十五雲。

    是諸菩薩願善決定(初句總證智真實故)。

    無有過(一觀相善決定正智不離無明之過故)。

    不可壞(二真實二真實超出世間可壞法故)。

    廣大如法界(三勝三勝此智具諸勝德故)。

    究竟如虛空(四因四因因起應機用。

    如空生色無盡。

    經中略無常果因)。

    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衆生。

    為救度一切世間(大悲益一物普周生界故雲大也)。

    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故(釋也)。

    何以故(征也)。

    諸菩薩摩诃薩。

    入過去諸佛智地。

    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六不怯弱不怯弱進入佛境故)。

    注取采玄第九義。

    唐經二十四雲。

    諸菩薩願善決定(總句)。

    無難。

    不可見。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無常果因如空為依生色不盡故寂而常用故)。

    盡未來際(常果因得涅槃故用而常寂故)。

    四因四因因也。

    遍一切佛刹救護一切衆生。

    為諸佛所護。

    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

    大疏六(上)抄十三(下)。

    可見。

    晉經十六(十回向品)雲。

    菩薩摩诃薩不思議大願(總标普賢自體無障礙願故)。

    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