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三)

首頁
    普護一切衆生(利他廣大故)。

    菩薩摩诃薩。

    立此願已。

    修學三世諸佛回向(自利廣大故注玄初釋也)。

    探玄七雲。

    又此中初是觀相。

    次大善。

    後不怯弱。

    六決定中有三也(文)。

    孔目三雲。

    十回向有三決定。

    謂觀相及大善。

    不怯弱(文)。

     唐經二十三雲。

    菩薩摩诃薩。

    有不可思議大願(總句)。

    充滿法界(勝願)。

    普能救護一切衆生(大願)。

    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回向(不怯弱願)。

    注疏義疏五上雲。

    亦未入地故。

    無觀相及真實願大悲增故。

    加前行住大願利益。

    而住行中有無常受果因。

    今此阙者。

    大悲既增。

    惟願救護。

    不欲自求菩提故(文)。

     問。

    勝願與觀相願疏玄互有無之義。

    有何故乎。

    答。

    依經文小異。

    釋義頗參差。

    不可有強相違。

    如此之例。

    處處在之。

     六經十二(十行品)雲。

    菩薩行業不可思議(總标)。

    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顯相)。

    何以故。

    征菩薩摩诃薩。

    學三世諸佛所行法故(釋成)。

    注玄初義。

    玄第六雲。

    又釋前行業。

    當觀相善決定。

    不思當真實善決定。

    法界當勝善如空。

    當因善學三世等當不怯弱(文)。

     唐經十九雲。

    菩薩行不可思議(真實行)。

    與法界(勝行)。

    虛空等(因行)。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

    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不怯弱行)。

    注疏心也。

     疏四(下)雲。

    行布位中無真如觀故。

    無觀行未能順理真實救護故。

    無大行(文)。

    問。

    十行位中可有觀相行乎。

    答(雲雲)。

    疏主準十地論。

    以無雜句釋觀相善決定。

    而地前經文。

    無雜句阙故。

    任經文。

    地前總不立觀相。

    宗家依孔目十住十行有五決定等之釋。

    行業中有無雜之義故。

    行業句立觀相行也。

    各依一勢也。

     六經第九十住品雲。

    菩薩種性(總)甚深(一悲遠義)廣大(二苞含義)與法界(三勝善義)虛空等(四因善義)一切菩薩。

    從三世諸佛種性中生(五是不怯弱義)。

    注玄第五義。

    唐經十六雲。

    抄十上雲。

    然類六決定。

    而但有三者。

    餘三證如方得有故。

    謂觀相善雲無雜。

    二真實善雲不可見。

    三大善之普能救護一切衆生。

    皆未證如故無此三矣。

     問。

    宗家心。

    十住位應機決定乎。

    答。

    孔目第三雲。

    此六決定。

    是十地體。

    通十地故。

    亦通十地已來故。

    經十住中有五決定。

    十行亦同除大善。

    十回向有三決定。

    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文)。

    已上住行向地四位中。

    說主菩薩起定之複。

    先名本分說自位體名。

    所引經釋皆位體也。

    而至十地品。

    經文具也。

    付之。

    十地論釋六決定故。

    類例十地品。

    而地前雲六決定也。

    抄十(上)雲。

    古人亦取下論立其三義。

    而雲一勝善決定。

    二因善決定不怯弱善決定。

    今破之。

    彼中總句是決定故。

    别句為六決定。

    今經總句是住處。

    即合别句為三住處。

    但取類例。

    如何一向學彼則好學太過也(文)。

    八十經十住品。

    菩薩住所雲也。

    當六經菩薩種性也。

    疏三(下)雲。

    此雲住處。

    十行名行。

    十向名願。

    十地名願善決定。

    皆當位體也。

    而得名不同者何乎。

    然三賢十聖。

    皆以菩提心而為其體。

    菩提心有三。

    一者直心。

    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

    救護一切苦衆生故○而三賢聖互有增微。

    十住直心增故。

    故名為解。

    解為行願本故。

    首而明之。

    十行深心增故。

    名為行○十向大悲增故。

    名為願。

    回前解行。

    願諸衆生離苦得樂故。

    十地三心等證故名決定(文)。

    問。

    六決定義通三乘教欤。

     孔目第三釋六決定雲。

    此義通彼修生及本有。

    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

    普賢性起在此位中。

    何以故。

    同是證故(文)。

     探玄第九雲。

    第三與地持瑜伽六決定相攝者。

    地持雲決定有六。

    一能自修習起菩提願。

    超餘一切淨願。

    二者無等不共果。

    超餘一切世間境界。

    三随度諸衆生苦。

    不共一切聲聞緣覺。

    四者發一念願性。

    自然樂無量淨法及無厭行。

    五者得無盡願常不退轉。

    六者增長勝分究竟大菩提真實願。

    解雲。

    此中第三是地論中第五。

    以地持意攝二利方為因故。

    餘相會釋可知(文)。

     疏六(上)雲。

    此善決定有六種。

    即經六句。

    瑜伽地持皆說此六。

    名以少異大旨不殊(文)。

     抄十三(下)雲。

    地前亦有相心之善。

    非真智攝。

    不名決定。

    地前亦有決定。

    複非至順于理不得稱善故。

    地持說決定有三。

    一種性地名決定。

    定為佛種。

    二解行地名決定。

    定能發心。

    三初地已上名為決定。

    今是第三○二瑜伽下。

    指文例證。

    既諸論皆說故要為六(文)。

     孔目心。

    以别教一乘性起圓融之六決定。

    揀三乘小乘等。

    玄疏等。

    六決定之義相似故。

    引會釋。

     章隐顯相收(雲雲)。

    小乘小顯多隐。

    始教半顯半隐。

    終頓約理即顯事事無礙即隐。

    别教全顯也。

    相收者。

    五義融通也。

    隐顯互收也。

     文安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于東大寺書寫畢回向無上大菩提。

     金剛資快舜祐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