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中(下)

首頁
    。

    泛說有四。

    一理妙難測。

    二事廣難知。

    三行深超世。

    四果用超情。

    今此品文通具前三。

    别辨具第四(文)。

    然上四義者。

    第二别顯義相科釋修生本有等之四句。

    指彼也。

    疏八下多同小異。

     網目雲。

    若細取一一會一一品亦一一文皆共因果。

    思之可見。

    二約義或因果俱因。

    以約緣起此通一部。

    以果分不可說故。

    或因果俱果。

    以起即不起○故。

    因相盡故約理實也(文)。

    十玄門雲。

    問。

    不思議品等亦明果德。

    何故得于因門說乎。

    答。

    此等雖是果德。

    對緣以辨果。

    非是究竟圓寂之果。

    是故與因同一會說也(文)。

     章。

    所以說十者。

    欲應圓數(雲雲)。

     十玄門雲。

    如夜摩天會菩薩雲集品雲。

    譬如數十法增一至無量。

    皆悉是本數。

    智慧故差别也。

    今舉此十數為喻(文)。

    玄第六雲。

    七随緣成異喻。

    謂以十數為本。

    增至多十。

    智慧于上作百千等解故雲差别。

    然于彼數皆是諸十。

    故雲皆是本數。

    況彼真理随緣成異。

    求彼異法。

    不異一真(文)。

     四。

    問。

    章文。

    不相由義同體異體(雲雲)。

    何釋乎。

    答。

    不相由義者同體門。

    相由義異體門(見)。

    付之。

    探玄大疏等之文。

    見。

    同體門。

    釋互遍相資義已雲相資。

    尤相由之義門也。

    異體門諸緣各異義(雲雲)。

    可不相由義。

    雲何。

    答。

    可準抄釋。

     疏一上雲。

    一諸緣各異義。

    謂大緣起中諸緣相望。

    要須體用。

    各别不相雜亂方成緣起○二互遍相資義。

    謂此諸緣要互相遍應方成緣起(文)。

    探玄第一多同。

     鈔三下雲。

    疏一諸緣各異義下○初一是異體門。

    二即同體門○所謂有同異體者。

    以諸緣起門内有二義故。

    一不相由義。

    謂自具德故。

    如因中不待緣是。

    二相由義。

    如待緣等是也。

    初即同體門。

    後即異體門。

    若爾何以初異體門中。

    雲諸緣各别不相雜亂。

    第二同體門中。

    雲互相遍應方成緣起。

    釋由謂要各異方得待緣要由遍應。

    方自具德耳(文)。

    難雲。

    縱雖由遍應方自具德。

    互遍相資之言正相由之義也。

    若不相由豈可相資乎(是一)。

    次以不待緣釋同體門事難思。

    其故者。

    上因六義段雲。

    正因對緣唯有三義。

    一因有力不待緣全能生故不雜緣力故文者。

    可同體門。

    二因有力待緣相資發故文者。

    異體門也。

    三因無力待緣全不作故因歸緣故文。

    此第三句雖待緣可同體。

    其故者。

    第一句因全生故同體也。

    第三句緣獨生故。

    雖因緣異全生之義。

    資應遍故之道理一也。

    何限雲不待緣同體乎(是二)。

    次章文。

    不待緣等待緣等者。

    等取何事乎(是三)。

    答。

    資應遍故方自具德也。

    既自德故自外無他。

    故不相由義也。

     次第三句無力待緣者。

     五。

    問。

    章文。

    釋同體義。

    如因中不待緣等(雲雲)。

    爾者分一因之自體為自具德欤。

    為當取所待之諸緣攝因體雲同體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取所待之諸緣同因體者。

    彼演義抄(三下)解釋釋同體門。

    或雲隻是一個一對他成多(雲雲)。

    或一錢當體自是本一應二之時。

    乃詺初一以為二一。

    乃至故有多一(雲雲)。

    如解釋者。

    一緣應諸緣之時。

    一緣自體分為多緣(見)。

    全所不見取所應多緣為同體也。

    若依之雲爾者。

    既依待緣不待緣分同異二門。

    初待緣不待緣者。

    依雜集論等顯因緣全奪之義。

    以知。

    不待緣者奪諸緣而歸一因之體名同體雲事。

    是以清涼大師解釋中釋同體之義或故随一一各具法界差别法也(文)。

    釋或雲何異體。

    一一刹等各有體故。

    雲何同體差别。

    界體同一體故(文)。

    判(給)準此等解釋。

    攝所應多緣名同體門(見)。

    雲何。

    答。

    此事或雲。

    攝諸緣為同體門。

    或雲。

    分一緣為同體(雲雲)。

    學者異義區也。

    一邊難治定。

    雖然且準清涼大師分明解釋。

    分一緣之體一為同體門也。

    其旨如一邊難勢。

    隻是一個一對化城成多少等之解釋。

    無争分一緣自體為同體(見)。

    但各具法界差别法等之解釋。

    一塵資應遍法界差别之法時。

    所應之諸法即同體門之具德故。

    釋各具差别法也。

    雖然所應之多緣異體之諸法也。

    能應之一塵之處對所應之多緣。

    建立多個一塵名同體門也。

    故探玄記中釋同體即入之故雲。

    由此一緣應多緣故有此多一。

    所應多緣既相入相即。

    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文)。

    大疏解釋文義全同也。

    次雲何同體等之文。

    發心品抄解釋欤。

    是則法性融通門之義。

    約事理之體分同異體。

    别途建立也。

    一義雲。

    章下文相即門雲。

    若約同體門中。

    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

    然此自一切複自相即入重重無盡無盡故也(雲雲)。

    此釋取所具之法。

    釋同體相即之義(見)。

    爾者抄釋且釋能應之義邊。

    不遮所應即同體之義欤。

    大疏一上雲。

    二互遍相資義。

    謂此諸緣要互相遍應方成緣起。

    如一緣遍應多緣。

    各與彼多全為一。

    故此一則具多個一也。

    若此一緣不具多一。

    則資應不遍不成緣起。

    此則一一各具一切○七同體相入義。

    謂前一緣所有多一。

    與彼一緣體無别故名為同體。

    又由此一緣應多緣故有此多一。

    所應多緣既相即入。

    令此多一亦有即入也(文)。

     探玄記第一多分同。

    抄三下雲。

    疏二互遍相資義。

    即同體門文中亦四○即具多個一者。

    如十錢為緣。

    一錢當體自是本一應二之時。

    乃詺初一以為二一。

    應三為三一。

    乃至應十為十一。

    故有多一○疏此則一一各具一切者。

    第三例餘也。

    如一既有十。

    二三四等亦各有十。

    故雲一一各具。

    如十錢為喻。

    其法界差别平等法中。

    各各遍應故。

    随一一各具法界差别法也○疏七同體相入義等者○言謂前一緣等者。

    即指前第二門。

    以第二門是本同體門故。

    如一本自是一為本一。

    應二為二一。

    應三為三一。

    隻是一個一對他成多。

    亦如一人。

    望父名子。

    望子名父。

    望兄名弟。

    望弟名兄等。

    同一人體而有多名。

    今本一如一人多一如諸名也。

    疏又由此一緣下。

    二雙釋即入二義所以。

    謂同體即入由異體成異體相入故。

    令同體相入。

    異體相即故令同體相即。

    此有二義。

    一若直說者。

    如異體二即是本一。

    其同體二豈非即本一耶。

    異體三即本一。

    即同體上三亦本一矣。

    正是今意二者。

    本一曰與多一互為緣起。

    例同異體相由故耳。

    次疏具之(文)。

     疏四上(發心品)八一毛端下二對釋上即入所由。

    略舉三門。

    初以法性融通門釋。

    謂一切世界。

    着差别性與一毛端性無二故。

    是故事随性融此彼相即。

    事攬性起彼此相入。

    各有同體異體。

    準上思之。

    九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間者。

    此約緣起門釋○亦有同體異體義。

    并準上思之(文)。

    前七句明刹塵即入之義也。

    八九二句所因。

    第十總結也。

     鈔十下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