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八)

首頁
    人雲在修道中。

    滅俱生我。

    末那俱生并無明心煩惱修道斷者。

    此義不然。

    末那一起相續緣我不廢。

    因何得改境起其法執。

    若起法執。

    何名緣一類我塵。

    問末那何唯是俱生。

    答。

    末那不緣于外。

    緣義不緣名。

    故不得起分别我見。

    問。

    論雲。

    俱生我修道斷。

    因何末那是俱生我非修道斷。

    答。

    俱生修道斷者。

    是寄位語○今将分别俱生粗細之相。

    寄現見修。

    非謂實斷(文)。

    同第三(使行稠林章雲)雲。

    俱經論中。

    約見修及九地十一地等。

    明斷惑不同及粗細者。

    皆初教所攝。

    如十卷百論判○如無性攝論。

    轉染污末那○轉複清淨如是等文。

    并屬初教(文)。

    又雲。

    依終教。

    煩惱有十六門。

    一二障。

    二○三皮肉心。

    四闡提等。

    四障等列了雲。

    上十六門煩惱義。

    當熟教分亦得。

    通初教中真進說(文)。

    複古雲。

    孔目使行稠林雲。

    如是等文并屬初教攝。

    今釋終教。

    何以引此下文雲。

    義當熟教分亦得。

    由通初教中真進教說(文)。

    此記心轉染末那文通終教與真進之二教得欤。

     章。

    寶性論雲。

    不淨等(文)。

    折雲。

    故寶下論中前引經言。

    文殊師利。

    如來如是○觀察一切衆生法性。

    不淨有垢有默。

    故今所引即牒此文○解雲。

    下言論雲者。

    此非寶性自釋。

    有雲。

    即智論中說也○故論下未詳何論(文)。

    指事雲。

    言故論說名無間生習氣者。

    瑜伽論雲。

    習氣者亦有二種。

    謂無間生習氣及前生習氣故(文)。

     問。

    終教心末那智障相應欤。

    答。

    準至相大師解釋。

    不可相應也。

    付之問。

    摩诃薩名言限地上欤。

    章論釋。

    地上名摩诃薩(雲雲)。

    付之菩提薩埵摩诃薩埵者菩薩通名也。

    何限地上欤。

    答。

    地上名摩诃薩者。

    自本地上菩薩故。

    雲地上也。

    摩诃薩言謂不通地前也。

    尋雲。

    論釋者何得欤。

    答。

     問。

    終教心第八識二障相應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相應者。

    當章前後全無第八識煩惱之斷位。

    若雲不相應者。

    三細梨耶豈非法執細分欤。

    終教心識既立三細梨耶。

    尤可法執相應欤。

    答。

    且對始教尚揀差别。

    但釋七轉之斷位。

    實斷惑之義可通第八也。

    故回心章。

    二乘不斷證三細(雲雲)。

    又當章。

    不異真如是煩惱義。

    如起信論說(雲雲)。

    是又可通三細法執也。

    問。

    終教心惑智同時欤。

    十地論二雲。

    此智盡斷為初智斷。

    為中為後非初智斷。

    亦非中後。

    偈雲。

    非初非中後故。

    雲何斷。

    如燈焰非唯初中後。

    前中後取故(文)。

    玄十疏六(上)鈔十四(上)廣釋之。

    初中後二釋。

    一相翻門。

    智起惑滅。

    惑滅智起。

    惑智同時雲三時也。

    二相續門。

    此付唯智分三時。

    所诠者惑體智體緣起無性。

    斷而不斷。

    不斷而斷也。

    若離緣起。

    前後同時等義皆不許之。

    故唯識等低仰明闇等喻。

    惑智同時之義。

    玄疏等皆破之不許也。

     章一切法即如者。

    維摩經文也。

     問。

    寄二障之時。

    地前漸除煩惱等者。

    約種子欤。

    約現行欤。

    答。

    指同起信。

    而起信。

    人執初住已上頓伏現行。

    種子地前故留也。

    法執初地以上伏斷現種等也。

    起信疏下可見。

    梁攝論等者。

    第九如所引。

    又雲。

    十解以上等者同第三(取義)。

    又雲。

    地前等者同十三(取義)。

    又雲。

    其人執等者。

    同第七(取義)又仁王等者下卷。

    本業下雲。

    時諸大衆中。

    有百千天子。

    聞是法門。

    發初住心。

    舍凡夫法。

    修行伏忍。

    得入住明觀法(文)。

    起信雲。

     問。

    此十八門除始終二教實斷之義欤。

    答。

    第十三門始教實斷也。

    故知始終二教等(雲雲)。

    望圓教之實義者。

    寄在随一也。

    折雲。

    十三寄煩惱顯見修○然是法相宗正義。

    今以義竅定故為寄(文)。

    又雲。

    第二明寄○此中不明前科。

    當教實有所斷故雲寄也。

    此釋約多義欤。

    問。

    皮肉心者通二障欤。

    答(雲雲)。

    梁攝論十一如所引。

    不見通别之義。

    要問上雲。

    三惑分别者。

    遍行通三惑。

    别境亦通三○煩惱唯皮肉。

    若約寄位即通三。

    随煩惱等亦皮肉。

    若約粗細說。

    即通皮肉心(文)。

    瑜伽四十八雲。

    當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種。

    一者在皮粗重。

    二者在膚粗重。

    三者在實粗重(文)。

     問。

    七十三雲。

    何等名為三種粗重。

    一惡趣不樂品在皮粗重○二煩惱障品在肉粗重○三所知障品在心粗重(文)。

    燈會二文雲。

    又四十八于所知障立皮膚肉三粗重名于煩惱障。

    但标總名。

    理實皮肉心等三名俱通二障不别說。

    是煩惱所知。

    第二屬煩惱。

    第三屬所知障(文)。

    問。

    攝論心寄三惑顯三祇(雲雲)。

    今此三祇三賢十地雲何配當欤。

    答。

    攝論十一說三種三僧祇。

    一三阿僧祇初僧祇(地前)。

    第二僧祇(自初地至七地)。

    第三僧祇(八地已上)。

    二七阿僧祇。

    三三十三僧祇。

    而以三十三僧祇合為三大劫。

    如次除皮等三惑。

    初僧祇(地前)。

    第二僧祇(前三地)。

    第三僧祇(四地已上)也。

    時量皆初三僧祇量也。

    問。

    三十三僧祇者。

    三十三僧祇欤。

    三十三僧祇欤。

    答(雲雲)。

    折雲。

    謂地前方便地自有三僧祇。

    十地名正地。

    有三十僧祇。

    共三十三也。

    雖通三十三。

    今唯約十地各有三心故。

    雲三十三僧祇中說(文)。

    付此記釋。

    一雲章顯地地三心(雲雲)。

    故三十三僧祇也。

    一雲。

    今為取地地三僧祇通指三十三僧祇也。

    攝論九雲。

    為除皮煩惱障入初地。

    為除肉煩惱障住初地。

    為除心煩惱于初地。

    何以故。

    地地并煩惱有三品。

    上品名皮。

    中品名肉。

    下品名心。

    上品者下品道所破○乃至第一地。

    其義亦爾。

    約此三品故。

    各立三阿僧祇。

    是故異部執三十三阿僧祇(文)。

     二障三處過者。

    地持第七。

    瑜伽四十八。

    初地(煩惱所知)第八地(煩惱所知)如來地(煩惱所知)瑜伽者。

    煩惱但煩惱障粗重(雲雲)。

    無皮肉心言。

    知障分皮肉心。

    唯識十雲。

    雖諸住中皆斷粗重而三位顯。

    是故偏說(文)。

     述記十雲。

    三劫分齊成滿位故。

    無漏觀心初起·無間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