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假車。
見谛已上所得涅槃名為實車(文)。
問。
教事深細之科。
經雲我常在靈山(等文)爾者指何經耶。
答。
法花又最勝王經。
常在靈山之文指此等欤。
付之○一義雲。
章下品攝化章引法花常在靈山。
同教一乘(雲雲)。
即該歸淨土故。
以法花同于華嚴菩提樹下。
即花藏之義也。
上同别教之義也。
難雲。
結六重一乘雲。
依上諸義即三乘等并名一乘(文)。
法花豈三乘耶。
答。
約多分雲三乘。
或又等者。
等取一乘欤二十五。
問。
攝論心因幾因說一乘耶。
答。
約八義意趣。
依攝論如問答中辨(文)付之。
探玄第一雲。
依攝論十義意趣(文)。
随攝論二行頌次第牒釋有十義。
雲何。
答。
略文義。
一義雲。
是種姓義同學抄論義也。
依今宗加料簡者。
八義意趣事源出莊嚴論。
而莊嚴論中。
初以法無我等之一偈辨一乘了。
次問說一乘之由來。
以引攝諸聲聞等一頌。
辨說一乘由也。
然間莊嚴論中。
此中八意佛說一乘标。
無诤八義意趣(見)而攝論以莊嚴論為本論。
雖然無性攝論第十。
問。
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标。
此中有二頌。
以為引攝等之二行偈頌。
明一乘之義。
次第牒釋二頌。
即十義也。
此論意趣所因俱說一乘之義故。
合牒釋十義。
梁論随本論之釋。
意趣所因各别判之。
依此等義案之。
探玄義依攝論十義意趣者。
依攝大乘論判。
而章八義者指問答。
彼釋八義了雲。
此文義在攝論也(文)。
不指何攝論。
又其八義莊嚴論梁攝論相違。
大都依攝大乘十義合二意示。
除究竟而為八義。
知普依莊嚴論諸本攝論等釋八義欤。
尋雲。
諸論皆開二意示為二。
以究竟為一故事。
若八義若十義意趣。
雖異以二意示究竟為三故事一同也。
有何深意問答中合二意等為一故。
又除究竟故耶。
答。
無性攝論第十雲。
為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
等故姓不同。
得二意樂化。
究竟說一乘。
五十要問答下品義至相大師。
一。
引攝一類(不定姓聲聞)。
二所餘(不定姓菩薩)。
三。
法等故(真如體同故)。
四。
無我等故(三乘共觀人無我故)。
五。
解脫等故(三乘共脫煩惱障故)。
六。
性不同故(退大聲聞先菩薩性有身中故)。
七。
二意樂(一。
諸佛同自意。
一。
聲聞得作佛意。
聲聞得作佛意。
初義。
有實菩薩變化受化。
後義)。
八。
化故(佛同聲聞。
望能佛雲一乘)。
八義意趣者。
存三一乘也。
究竟顯了一乘故除之欤。
寶性論聊簡義(元曉)。
楞伽宗要義(元曉)。
一。
一類。
一
二。
所餘。
了義(此世回心故顯了也)二
三。
法。
三
四。
無我。
四
五。
解脫。
五密意。
六。
性。
六
七。
諸佛同自意。
密意趣。
七
八。
聲聞得作佛意。
八
九。
變化。
九
十。
究竟故。
十(無餘回心)顯了。
(三乘中菩薩最勝故)
章。
十義方便(等文)。
孔目第一雲。
一乘義者。
分别有二。
一者正乘。
二者方便乘○方便乘者。
分别有十。
一對三寶分别。
佛法是一乘。
法僧是三乘。
何以故。
佛同無盡故。
法僧則不定。
二對四谛分别。
滅谛是一乘。
三谛是三乘。
何以故。
滅同無盡故。
三谛則不定(已下取義)。
三二谛第一義谛是一乘。
四對過無恐怖者一乘。
有恐怖者三乘。
五人智分别。
一成就甚深法智。
二成就随順法智。
三于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智。
前一人智是一乘。
此依勝鬘經。
六所解了。
法妄執無分别相對無分别是一乘。
此依楞伽經。
七一乘三乘小乘分别。
八大乘中乘小乘分别。
九世間出出世間分别。
十譬喻分别。
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一乘。
衣裡寶珠及窮子等即是三乘。
此依法花(已上取義)。
上來所辨。
于眷屬經中。
欲顯圓通無盡法藏一乘教義。
故于方便之所示一乘名。
令進入者。
易得解故作如是說(文)。
心雲。
十對共勝者一乘。
劣者三乘也。
而十對皆雲一乘。
同無盡三乘即不定者。
無盡者别教也。
别教諸教中最故。
取一一對中最勝者。
同别教之最上也。
三乘不定者。
望彼勝而望此劣等也。
問。
章文。
以随本宗定故(文)本宗者指一乘欤。
為當指三乘欤。
答。
一義雲。
本宗者三乘也。
依上諸義等者。
依上三一和合之義故。
三乘等名一乘。
以随之下以二故字。
釋成非别教之義也。
一義雲。
依上義三乘等名一乘事。
以随一乘之本宗定故。
主伴不具下釋成非别教之義也。
尋雲。
法相交參之中。
十眼十通具五眼六通。
教事深細中。
引法花之常在靈山。
十義方便中。
髻中寶珠譬一乘等。
自本同教一乘之義也。
豈以三乘可為本宗耶○又所流一乘等全無三乘。
為本宗義。
如何。
答。
猶如難勢。
既雲。
依上諸義别指上六重之義也。
六重多分一乘。
本宗義也。
爾者以一乘為本宗之義勝欤。
二十六。
問。
章文。
愚法二乘并在所引諸子中(文)。
爾者愚法二乘在界内雲義限終教已上所談欤。
通始教欤。
答。
一分通始教也。
付之。
兩方也。
若雲通始教者。
章文以彼愚法約大乘終教以去。
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文)。
若依之雲爾者。
章次下文舉瑜伽雜集等。
揀婆沙俱舍等。
瑜伽等論說豈非始教之義耶。
答。
一義雲。
愚法二乘之出界不出界之事。
斷惑章始終二教相對二釋義(見)至下可料簡。
今先于回心之二乘者。
始終二教共許出三界。
于愚法二乘者。
終教以教道為本。
不許出三界。
若約證道者。
可許出界。
門外三車合愚法義等此心也。
若約始教者。
可有二重料簡。
若約第三時深密經者。
不許教道。
小乘教中不說斷第七識煩惱故。
證道可許之。
若約第二時般若教者。
全許證道。
分許教道。
般若教中不說七八二識。
但說六識分齊。
同彼愚法唯說六識義故。
而今雲終教已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