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上(上)

首頁
    始教中有教證共許之義。

    亦于證道許永滅。

    同愚法出界。

    終教之中于教道者。

    一向不許之。

    縱雖許證道。

    全不許永寂故。

    多分不同愚法故。

    付分明義雲終教已去也。

    但章次下文引瑜伽雜集等。

    揀婆沙等事。

    可有二料簡。

    一約教道。

    有不許出界之義。

    故揀之。

    一付所引經論。

    彌勒問經并法花等證愚法在界内。

    瑜伽雜集等證愚法之外在三乘。

    不論出界不出界也。

    瑜伽等直說三乘。

    不别破愚法故。

    尋雲。

    二乘約證道。

    斷末那煩惱之時。

    發别對治道欤。

    答。

    唯識論第十雲。

    第七識俱煩惱障種。

    三乘将得無學果時。

    一刹那中三界頓斷(文)。

    演秘雲。

    無分别智觀斷惑時。

    自相觀起觀末那理故斷彼惑(文)。

    以第六識對治道。

    通治第七煩惱也。

    同學抄論義也。

    可見。

     二十七。

    問。

    彌勒問經論之心。

    但能折伏一切煩惱者。

    通愚法回心欤。

    答。

    當處釋起盡法。

    二乘在界内引證。

    又斷惑章終教段引今文了。

    相對始教作二釋。

    二釋共不許愚法斷惑(見)。

    又斷惑章一處所引。

    彌勒問經論許二乘斷惑證理。

    以知。

    不許愚法。

    許回心欤。

    付之。

    彌勒問經論第五雲。

    又諸聲聞辟支佛人○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文)(大都如所引)。

    同論第一雲。

    問雲。

    如聲聞人先斷見道煩惱。

    然後漸斷修道煩惱。

    菩薩何故不同聲聞○答。

    須陀洹等常有樂斷煩惱心故。

    以得無漏對治修故○故修道中餘殘煩惱自然漸盡(文)。

     指事雲○元曉雲。

    明二乘治道。

    此有二義。

    若就人法二執本末相依門者。

    一切二乘于煩惱障。

    唯是折伏而非永斷。

    所以然者。

    無廣大心。

    不證法空。

    由是不據煩惱本故。

    如其直當人執之内纏及随眠相生門者。

    皆是永斷而非伏斷。

    由證人空所顯真如。

    永害人執等種子故。

    如彌勒問經雲。

    一切聲聞辟支佛人○但能折伏一切煩惱。

    此依初門作此說也(文)。

    所引元曉起信疏欤。

    此釋心但能折伏者。

    通愚法回心(見)如何。

    答。

    令章縱雖人法二執本末相依門之心。

    其中愚法不斷惑之義引證欤。

     二十八。

    妙經(文)。

    汝等所得非真滅度(文)。

    爾者限破愚法涅槃欤。

    為當通回心之所得欤。

    答。

    當章先後破愚法所得涅槃也。

    付之。

    既雲汝等所得。

    即是若望自宗。

    并皆得果之義也。

    尢可門外二乘。

    如何。

    答。

    章結雲。

    是故當知門外三車不通愚法。

    以法花非小乘故(文)。

    知法花所破專鹿苑證果愚法二乘也。

    開會之時雖不簡愚法回心。

    所破本愚法也。

    尋雲。

    汝等所得等之文。

    法花經文欤。

    答。

    指事引法花第四汝等所得非究竟滅之文。

    複古記引勝鬘經言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文。

    并法花生滅度想入于涅槃等之彼土得用之文也章。

    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文)。

    指事引方便品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文)。

    此文心法花以前方等般若等大乘中得阿羅漢。

    大乘羅漢信法花雲事也。

    今章取義反明也。

    謂若不信此法花。

    愚法等實羅漢得雲無有是處(為言)。

    又集成記聞法花得實羅漢釋欤。

    是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聲聞得心欤。

    爾者愚法不出界之義雲何證之耶。

    答。

     二十九。

    問。

    章文。

    羅漢實義在大乘中(文)。

    爾者羅漢者限第四果欤。

    通前三果欤。

    答。

    兩方也。

    若雲限第四果者。

    愚法二乘何許前三果。

    可唯破第四果耶。

    若許先三果者。

    第四果何不許之。

    是以仁王經序品有學皆阿羅漢(文)。

    仁王經疏雲。

    羅漢有二。

    行羅漢住羅漢(雲雲)。

    若依之雲爾者。

    既雲羅漢。

    尤第四果可雲也。

    是以唯識論中雲。

    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文)。

    如何。

    答。

    一義雲。

    羅漢實義等者。

    先舉至極可攝前三果也。

    尋雲。

    法花會座增上慢聲聞。

    可證前三果耶。

    若證前三果。

    豈非愚法許前三果耶。

    答。

     問。

    普超三昧經所說聲聞緣覺菩薩三藏可通小乘耶。

    答。

    唯大乘中(雲雲)。

    付之。

    次下章文小乘中自有菩薩。

    何不立三藏耶。

    答。

    小乘中不立菩薩藏者。

    愚法中菩薩大乘化身之一分。

    非實類菩薩。

    今揀愚法就實立故不立之也。

    又二藏門時不立緣覺藏事。

    探玄大疏等問答決之。

    緣覺出無佛世故不立藏名也。

    但小乘中出菩薩事。

    付小乘自教所談立之也。

     入大乘論上品雲。

    如來藏經中說。

    佛告阿阇世王○藏有三種。

    何等為三。

    謂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非聲聞乘故名為三藏。

    亦非辟支佛乘故名為三藏。

    唯諸菩薩所學大乘得名三藏(文)(普超三昧經大同所引)。

     問。

    智論心不共般若者指華嚴經欤。

    答。

    爾也。

     三十。

    問。

    智論心不思議經者指華嚴經欤。

    答。

    爾也(已上二帖肝要抄第一)。

     智度論第百雲。

    問曰。

    若爾者法花經諸餘方等經。

    何以囑累喜王諸菩薩等。

    答曰。

    有人言。

    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

    聲聞人不在。

    又如佛說不思議解脫經。

    五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

    或時得聞而不解用。

    是故囑累諸菩薩。

    問曰。

    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

    而以般若囑累阿難。

    有餘經囑累菩薩。

    答曰。

    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

    而法花等諸經說阿羅漢受決作佛。

    大菩薩能受技用○複次如先說。

    般若有二種。

    一者共聲聞說。

    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

    非九住所聞。

    何況新發意者。

    複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

    各各不聞。

    般若波羅蜜想相是一而深淺有異。

    是故囑累阿難無咎(文)。

    又雲。

    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方偈(文)。

    同七十二雲。

    有人言。

    般若有二種。

    一者唯與大菩薩說。

    二者三乘共說(文)。

    言如先說者。

    指此文欤。

     疑雲。

    智論中無不共者。

    如不思議經之文。

    大師所引指何文耶。

    況既雲不共般若。

    明知。

    般若經中别圓法門雲事。

    次正不雲不思議經者。

    華嚴經何釋彼論。

    自指華嚴是也耶。

    愚推雲。

    智論中或雲。

    又如佛說不思議解脫經。

    五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

    或時得聞而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