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印可既默上。
尤可同教(雲雲)。
孔目第二雲。
又維摩經雲。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
是真入不二法門。
義當頓教(文)。
又雲。
終教門者。
複有二種。
一始。
二終。
言始門者。
即維摩經中不二法門品三十二菩薩顯不二法門者是。
言終門者。
即不二法門品文殊所顯不二者是(文)。
此文又文殊印可頓教(見)。
但義當之言。
非頓教之當中欤(見)。
而然文殊初不二既終教終門也。
知後印可應頓教欤。
玄第八雲。
三十二菩薩不二終教初門。
文殊不二終教終門也(雲雲)。
取義。
章寶積經論○名頓教修多羅(雲雲)指事雲。
論第一雲。
未聞者。
未聖聞淺道故。
未曾受持者。
雖聖聞淺道不受持諸頓教說。
及諸修多羅法謗以是義故。
如來說此修多羅等故(文)。
寶積經論第一。
七。
問。
深密第三時始終二教中何欤。
答。
當章釋終教(見)。
付之。
玄第一雲。
二始教者。
以深密經中第二第三時教。
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
今合之總為一教。
此既未盡大乘法理。
是故立為大乘始教。
三終教者。
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立為終教(文)。
疏一上雲。
二始教者。
亦名分教。
以深密(私雲。
同玄文)。
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故立為初。
有不成佛故名為分。
指事上(末)雲。
問。
經疏雲。
解深密經以為始教。
雲何今說為終教欤。
答。
義門不同。
若約成佛不成佛門者。
深密以為始教。
以許定性入實類故。
若約空不空門。
名為終教。
明不空故。
義望不同故。
不相違(文)。
複古上雲。
三或下○初開教會深密。
約大乘初淺後深故開為二。
會深密者。
以三時收漸教也。
五時則于後開出法花涅槃常住妙典為四五時。
今合五作三。
第三時中收經甚寬。
又持法輪義亦通也。
深密經亦說真如妙有。
但奘師所宗宗于不變湛然有耳。
今約通義略分教(文)。
準此記心。
以深密第三時名終教。
可有二義。
一第三寬攝法華涅槃等。
故是終教也。
故上章但雲不攝别教一乘。
不雲不攝法華。
次又持法輪下深密第三時。
又說真如随緣不空妙有。
故又終教也。
但說凝然者。
奘師宗義也。
故清涼大師雲。
又唯識等亦說真如是識實性。
但後釋者。
定言不反失于随緣過歸後輩(文)。
但玄疏等雲未盡法理者。
依奘師所宗。
又約五性差别釋未盡也。
故抄三上雲。
言未盡者。
第二時中但明于空。
空是初門。
第三時中定有三乘。
隐于一極故。
初教名并從深密二時以得。
雲何空為初門。
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
以不空門為終故○若爾第三時既不明空。
何得名初。
以未顯一極故特由此義加分教名。
故雲有不成佛故名為分(文)。
尋雲。
章文引法鼓經了。
約如來藏常住無上名為終教(文)。
爾者法華涅槃等之随緣如來藏欤。
深密第三時之凝然不作真如名如來藏欤。
答。
八。
問。
深密第二時可通終教欤。
答。
第二時者始教也。
付之。
深密第二時可攝諸部般若。
而般若部中淺深可有。
是以智光三教依般若經。
立第三時一切皆成之義。
加之。
至相大師以大品般若。
釋三乘終教(給)。
雲何。
答。
五十要問答上雲。
涅槃經等及大品經三乘終教。
以根熟聲聞說故。
金剛般若是三乘始教。
初會愚法聲聞(文)。
清涼大師釋雲。
大品般若大般若第二會同本異譯(雲雲取意)。
尋雲。
深密第二時攝諸部般若欤。
答。
九。
問。
起信論空真如者。
深密第二時之空門始教欤。
答。
當宗心以空真如當空門始教(見)。
付之。
凡起信論是性宗終教之本論也。
法性真空之理。
何可同第二時之空門欤。
何況準法鼓經文。
空門是有餘未盡理之教也。
豈起信論空真如有餘未盡之說欤。
如何。
答。
一義雲。
五教之淺深專依真如法性隐顯之義建立之。
而起信論絕言空不空等之義。
真如門根本也。
故依此建立始終頓之三教也。
依真如空門建立始教。
依不空門建立終教。
雖始終二教等有淺深。
于真如空不空之義。
全不可有淺深。
例深密三時初時約依他說有。
第二時約遍計說空。
第三時約三性說中道。
雖有空中三教有淺深。
約第三時中道時。
全無依他之有淺遍計之空深之義。
空不空二義又以爾。
空不空教所依也。
全非淺深也。
約三性等建立三時教事。
抄三上可見。
難雲。
指事若無能诠三教淺深差别。
由何緣有所诠真如三淺深差别(文)。
依此釋者。
三種真如有淺深(見)。
如何。
答。
論疏等釋全不見空不空之二真如有淺深。
指事釋且能诠之三教為本定淺深欤。
十。
問。
攝二十部立六宗事。
依何依憑欤。
答。
以義相從(雲雲)。
付之。
正披宗輪論。
不可限六宗。
如何。
答。
别可檢。
大疏一下雲。
諸部異計各是一宗。
謂十八本二。
各不同故。
以義相從更複合之(文)。
抄四下雲。
言諸部異計即二十部○以義相從者。
合二十部兼諸大乘為十宗故。
章。
犢子部等。
抄四下雲。
等取餘四部。
謂此計中總有五。
全或一少分。
言五部全者。
一犢子部。
二法上。
三賢胃。
四正量。
五密林山○言一少分者。
根本經部(文)。
補亡飾宗第一。
靈祐述。
法相宗也。
依深密三時。
飾宗第一宗六部全也。
全經部收。
十一。
問。
犢子所計我人法二執中何欤。
答。
慈恩大師述記雲。
犢子部等我名能見(文)。
了義燈雲。
我執自性不越彼四。
今據情解妄。
謂為我故叙破之。
實是法執(之)。
彼四者。
瑜伽中廣出四種計我。
而限即蘊離蘊。
唯識論中破我之時。
廣出二我。
即蘊離蘊非即非離也。
性即非離之我者。
犢子部所計也。
犢子所計我者。
約情解雖名我。
實我法執也(為言)。
同學抄以實是法執之釋為正義。
西域記第五雲。
提婆設摩羅作識身論。
說無我人。
瞿波羅漢作聖教要實論。
說有我人。
因此法執遂陳诤論(文)。
但唯識論廣出三種我了。
生空智斷(雲雲)。
燈會雲。
彼文總說非别。
别屬文總意别。
斯文大例(文)。
十二。
問。
依犢子部計出三界欤。
答。
玄第一雲。
一诤論聲聞藏○對法二十互相違。
诤所計不同。
不妨聖果(文)。
疏一下雲。
第一我法俱有宗○然此一部諸部論師共推不受呼。
為附佛法外道。
以諸外道所計雖殊皆立我故(文)。
抄四下雲。
以本經部亦執有勝義我。
非即非離即計菩薩出離生死故名勝義(文)。
指事雲。
問。
二乘聖者已斷人執證人空理。
何更立我。
答。
宗輪論雲。
其犢子部本宗同義。
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
依蘊處界假施設名。
大乘基雲。
謂實有我。
非有為無為。
然與蘊不即不離。
佛說無我。
但無即蘊離蘊○乃至成佛。
此我常在○測法師雲○問。
如下所說。
犢子部計非即離我。
二障内何住所攝。
若言煩惱。
如何羅漢起煩惱障。
若所知障。
如何論說生空智斷。
三藏解雲。
是我執故煩惱障障攝。
此部未得羅漢果。
時所計我相○理實得已斷我執。
經部等計應準此釋(文)。
二法有我無宗。
三全一小。
一一切有部。
二雪山。
三多門。
一小者。
化地部未計也。
飾宗四部全有部。
多門。
雪山。
飲光也。
三法無去來宗。
七全一小。
一大衆。
二雞胤。
三制多山。
四西山住。
五北山住。
六法藏。
七飲光。
一小者。
根本化地部也。
飾宗七全取化地全。
除飲光。
尋雲。
折薪集成等引疏主釋。
法無去來宗中舉八全一小分。
謂加雪山部。
如何。
答。
宗輪述雪山部雲。
多同說一切有部(文)。
又會解記雲。
有本雲。
雪山轉者非也(文)。
知折薪等依謬本八全一小分欤。
十三。
問。
付小乘教之法空。
限折空欤。
通即空欤。
答。
成實論中談即空。
又空極微(雲雲)。
抄二下雲。
又阿含中雲下○無是老死。
即老死法空。
無誰老死。
即主老死我人空也。
然諸經論多明小乘。
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
有二義故。
一據多分小分說。
小乘多分但明人空。
二從顯了不顯了。
廣雖說法空未全顯了故。
雲不說法空耳。
若從不顯了說及小分說。
則亦明法空(文)。
又雲(天台立教段)。
言從段入空折體異故者○又于此中一一極微。
謂一眼色從八微生。
假合成色。
折至極微都無實色。
故曰色空。
此名折法成藏教也。
若雲○舉體即空不須折破○故。
故體法明空有通教起也(文)。
四現通假實一全一少分。
一全即說假部。
一小即末經部。
其成實論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