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上(中)

首頁
    三始終俱同。

    同教中三始終俱同二教。

    俱同何有差别。

    答。

    終教○而未說會三乘行果○同教一乘○亦即會于三乘差别行果。

    令歸一乘平等圓因故也。

    尋雲。

    同修六度同學般若者。

    終教心三乘共修六度欤。

    答。

     複古雲。

    三終等者。

    始同者同聞般若同觀性空故。

    終同者并成佛故○終教自具四句。

    一始同終别三。

    同聞般若等故始同也○以終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

    二始終俱别三○三人得益是終别。

    随有權實皆具三乘。

    此世根性定故。

    未過八萬劫等未回心故。

    三始别終同三○醉三昧酒始别酒消。

    然後覺終同也。

    四始終俱同三。

    始同同聞同觀也。

    終同者以許回心作佛也(文)。

    此第一句中收第三時終教(見)。

    折薪二雲。

    今章上下而以深密第二時為始。

    第三時指為終○今雖雲并成佛故。

    亦涉持法輪中真如不空理等。

    三乘并同故也(文)。

     問。

    别教中可有三乘欤。

    當章文不出之。

    付之。

    既别教心雲。

    三乘等法本來一乘(雲雲)。

    尤别教中三始終俱同可雲也。

    故辰旦先德别教中三等之義釋成。

    如何。

     複古雲。

    五圓教中三。

    汝等所引釋如同皆得授記終同也(文)。

    折薪義苑等同牒五圓教中三。

    約同别二教。

    釋雲。

    若約别教本來一乘故。

    若同教汝等所行等(雲雲)。

    取意。

    但集成一雲。

    圓教按三韓本并決擇第五卷。

    并雲同教中三始終俱同。

    所以定知。

    此中圓字誤者。

    上文雲。

    或唯一乘。

    謂如别教等(文)。

     章。

    張大教網等(文)。

    指事雲。

    第五十八文也。

    經文但有亘生死海字限。

    無餘下句也(文)。

     教起前後。

     複古雲。

    教起前後者。

    略辨如來一代所說。

    約時顯教。

    本末交映。

    與奪相盜。

    方為善巧攝生方便也(文)。

     二。

    問。

    宗家心可許三時花嚴欤。

    答。

    玄記中破三時。

    不許之也。

    付之。

    正披經文。

    三時之義分明也。

    依之。

    菩提留支等之他宗人師。

    成立三時花嚴。

    加之。

    清涼大師許三時花嚴。

    爾者非背經現文。

    剩似師資相違。

    如何。

    答。

    有師資相違(雲雲)。

    有疏主為本會宗家(雲雲)。

    有宗家為本會疏主(雲雲)。

    學者異義往往也。

    一義雲。

    先付疏主說時之三釋。

    第二順論釋。

    第三約實圓融宗家一同也。

    至第一不壞前後相之釋。

    宗家解釋所不見也。

    但案疏主釋意。

    第二順論釋既第二七日之中說盡九會。

    是全非圓融。

    又非假說。

    圓經所被一類之機所見也。

    故疏雲。

    二七之言順别機故(文)。

    别機者。

    所謂為下劣衆生欤。

    雖然任經文。

    說相依所表之次第。

    于初成頓說九會之中。

    取前五會為初七日之說。

    于常恒九會之中。

    取第九會為後時之說。

    而為第一不壞前後之義。

    故疏有雲。

    無違後際暢九會于初成(文)之有常恒之說不妨後時(文)。

    依此所判。

    三時之相雖同留支。

    三時義意不同他宗。

    故疏主自義出說經時。

    唯舉初唯一念二盡七日等之十門。

    全無三時等之别。

    多同宗家旨歸所斷。

    故疏釋說時三義了雲。

    無涯之說不應局執故。

    應總攝以為十重。

    如前已辨(文)。

    如前者。

    指說經緣中依時之科欤。

    若依此義。

    宗家豈不許三時之義相欤。

    故抄雲。

    以無違兩字會通之(雲雲)。

    但宗家處處能破者。

    唯破為定三時也。

    全非師資之相違。

    又曲于當章文加料簡者。

    今章文一時前後說。

    前後一時說。

    如世間印法(文)。

    付此文可有不壞前後之義欤。

     指歸雲。

    夫以常恒之說遍前後際而無涯。

    況念劫圓融豈辨其時分○初唯一念者。

    謂于一刹那中。

    即遍如前。

    無盡之處頓說如法無邊法海。

    二盡七日者。

    謂佛初成道于第二七日。

    普遍前後際說此經法(文)。

    三遍三際以後三世念念念劫圓融重重等之義也。

    十門尋雲。

    初唯一念者。

    成道最初一念欤。

    第二七日最初一念欤。

    答。

    有初七日不說故。

    第二七日最初一念也(雲雲)。

    雖然準少五下之釋。

    初唯一念者。

    成道最初一念也。

    所謂約實圓融之義也。

     疏一上抄一下等。

    依時十門多同旨歸故不引。

     玄第二雲。

    始成正覺下雲。

    菩提留支雲。

    花嚴八會中前之五會是佛成道初七日說。

    第六會後是第二七日說。

    以十地經初雲第二七日故。

    又有人說。

    第八會是後時說。

    以彼文中有鹫子等五百聲聞并後時度故。

    此等所判恐不順文。

    以初七日定不說法。

    十地論雲。

    何故不初七日說。

    思惟行因緣行故。

    既言思惟。

    明知非說法。

    設有救隻不說十地非不說餘法者。

    則不得言思惟也○故知。

    初七定非說耳。

    又第八會亦非後時。

    何得于一部經先已說半。

    中說餘經後方更續。

    豈令佛無陀羅尼力不能一念說一切法。

    祇園鹫子并是九世相入○是知。

    此經定是第二七日所說(文)。

    尋雲。

    菩提留支立後時花嚴欤。

    答。

    抄一上等菩提留支立後時花嚴(見)難雲。

    今玄雲。

    又有人說。

    第八會後時說等之釋起盡。

    後時有人之所立(見)。

    如何。

    答。

     大疏一下雲。

    第三别明時分者○初言尚總幾日之初。

    九會之文同此初不。

    略為三解。

    一約不壞前後相說。

    才成初七說前五會。

    第二七日說十地等。

    第九一會乃在後時。

    以祇園身子皆後時故。

    常恒之說不妨後時。

    雖能頓說有所表故。

    初五信解行願最在初故。

    故皆雲不離道樹。

    第六會因地證位居其次深。

    故無不起菩薩樹言。

    法界極證最在于後故。

    亦顯二乘絕見聞故○若爾世親那雲初七不說但思惟行因緣行耶。

    世親才見十地。

    即為論釋。

    或則未窮廣文。

    或則知見有異未全克定。

    菩提留支意大同此。

    二順論釋。

    九會皆在二七日後。

    二七非久亦名始成。

    三約實圓融釋。

    皆在初成一念之中。

    一音頓演七處九會無盡文○祇園身子。

    蓋是九世相收。

    重會之言亦猶燈光涉入故○此經十地之初無二七之言。

    二七之言順别機故。

    故諸經論。

    顯初說時有多差别○時既不定說亦不同。

    皆根機所宜見聞有異。

    約佛赴機無時不說。

    望機無感。

    未曾有說。

    登地恒見常說一味之經○無涯之說不應局執故。

    應總攝以為十重。

    如前已辨(文)。

    鈔五上雲。

    疏略為三解下○三解之中初之一解征初遠近。

    近在一念。

    答初通局。

    局初五會。

    第二解初在二七之後而通九會。

    第三解取前師一念之初。

    取後第二師通于九會。

    就初解中○十二遊經○第五年度身子目連○常恒之說說無息時。

    後時不說。

    豈名常說○疏二順論釋可知。

    疏三約實圓融者。

    即藏和尚意○二此經十地下。

    引十地經證無二七。

    三故諸經論下。

    會諸教時明二七言非為揩定。

    并随機故(文)。

    玄第九(十地品)多同第二卷義故不引。

     疏六(上)雲。

    爾時者○論經别行故标二七。

    今經攝在大部。

    但雲爾時。

    即是初會始成正覺時也。

     抄十三(上)無委釋。

     疏雲。

    序雲。

    無違後際暢九會于初成(文)。

     鈔一(上)雲。

    然有兩說。

    各是一師之義故。

    以無違兩字會通。

    謂菩提留支則以前五會○賢首則以初成頓說九會之文。

    今疏會雲。

    賢首既旨歸雲。

    常恒之說前後際而無涯。

    則在後時無過。

    故雲無違後際。

    後際即通第九會。

    在後時取故○上來分于三時。

    約所表故。

    初成頓說。

    約圓融故(文)。

    會解記雲。

    少各是一師意者。

    若留支即初成但說五會。

    初成之言不該後四。

    賢首則初成頓彰九會。

    故探玄不詳留支初七日說。

    亦不許有人第九會。

    在後時故。

    彼破雲。

    以初七日定不說法○據此賢首以二七日同時頓演九會。

    何故今雲賢首則初成頓說○又賢首既不詳初七日有說。

    而旨歸那雲初唯一念二盡七日。

    即亦許初一念頓說。

    如何會通。

    今謂賢首非不許最初一念頓說。

    但不許初七别說前五爾。

    若約論定文。

    初七不說。

    若約法定義。

    一念頓說○以留支定别三時故不許也○故知。

    疏主亦用賢首意會取故引旨歸證之。

    所以須會取留支者。

    不壞行布故(文)。

     三。

    問。

    本末二教相望可有同時同處說耶。

    答。

    當章并玄記等中。

    不出同時同處之義也。

    付之。

    梵網經既于菩提樹下。

    最初制立菩薩戒藏經文初結者。

    晨旦人師多分依十地論第二七日判。

    如何。

    答(略文義不詳同時同處之義)。

    一義雲。

    今章出同時異處異時異處二義事。

    依末教多分說相。

    約行布表法之一義。

    若委料揀可有四句。

    先雖可有異時同處之義。

    與同時異處表法同故不釋之。

    次同時同處說學者雖不詳之。

    以道理思之。

    宗家疏主同以十門釋說時說處之時。

    處自菩提樹下至帝網。

    時自一念盡三際重重也。

    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