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一)

首頁
    。

    以此理通(文)。

     章從業種并體而生(雲雲)。

     唯識論第八雲。

    複次生死相續。

    由諸習氣。

    然諸習氣總有三種。

    一名言習氣。

    謂有為法各别親種。

    名言有二。

    一表義名言。

    即能诠義音聲差别。

    二顯境名言。

    即能了境心心所法○二我執習氣。

    謂虛妄執我我所種○随二我執所熏成種。

    合有情等自他差别三有支習氣。

    謂招三界異就業種○應知我執有支習氣。

    于差别果是增上緣(文)。

     抄八下雲名言種者。

    唯識第八雲。

    複次生死相續○各别因緣。

    釋曰。

    言各别親種者。

    三性種異故。

    能诠義聲者。

    揀無诠聲。

    彼非名故。

    名是聲上屈曲。

    唯無記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種。

    然因名起種。

    名名言種。

    顯境名言。

    即七識見分等心非相分心。

    相分心者。

    不能顯境故。

    此見分等實非名言。

    如言說名顯所诠義。

    此心心所能顯所了境。

    如似名能诠義故。

    親辨果體即由名言。

    若無業種不招業樂。

    如種無曰終不生芽故。

    此名言由業引起。

    方受當來異就之果苦樂報(文)。

     表義唯第六。

    顯境通七轉。

    我執通六七。

    有支前六識也。

    述記八本釋表義名言雲。

    唯第六識。

    能緣其名。

    能發其名。

    餘皆不緣。

    亦不能發(文)。

    又釋我執熏習雲。

    因我執故。

    相分之中亦熏五蘊種。

    即名言種由熏我執種。

    合自他别故立之也(文)。

     又雲。

    有謂三有支者。

    因義分義。

    即三有因生善惡趣差别因也。

    通前六識皆有此熏(文)。

     問。

    親辨自果因緣正名言種也。

    又論文三熏習初名言熏習雲道理雲。

    又便尤舉名言可等餘二熏習。

    何章文雲從業等種辨體等欤。

    一義雲。

    次下答問答。

     問。

    唯識論中。

    釋前後異熟果相續之義。

    有曰。

    複次一福等三業。

    二三熏習。

    三十二因緣。

    四二種生死也。

    此四義。

    皆釋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之頌。

    何故當章但舉三熏習欤。

    答。

    唯識論中。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等(文)。

    長行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出四。

    複次四義。

    共釋業習氣與二取習氣。

    謂福等三業業習氣。

    色心心所等種子二取習氣。

    謂又十二因緣者。

    惑業苦三道也。

    業業習氣。

    惑苦之種。

    即二取習氣也。

    次二種生死者。

    漏無漏二業為因。

    即業習氣煩惱所知二障為緣。

    即二取習氣也。

    故四義共。

    以業種名言種子等。

    為生死相續之因緣也。

    爾者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

    不可限三熏習了通論四義也。

    問。

    辨體而生者通八識欤。

    答。

    唯識論意。

    諸業習氣者。

    引滿二業。

    異熟者。

    真異熟并異熟生總别二報也。

    雖然當章心。

    且真異熟賴耶付釋之。

    章異熟報識為諸法依(文)。

     異熟識得名事。

     論第二雲○即前異熟及異熟生名異熟果。

    果異因故(文)。

    依名言種。

    八識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

    果似因故。

    酬善惡業種生無記果故。

    雲果異因也。

     述記二末雲。

    言異熟者。

    或異時而熟。

    或變易而熟。

    或異類而熟。

    或異熟因所招名異熟果(文)。

    問。

    付第八識。

    有阿賴耶阿陀那等之諸名。

    何故舉異熟為諸法依欤。

    答。

    阿賴耶名不通八地已上。

    二乘無學等位。

    異熟名通菩薩金剛心二乘無餘。

    以前阿陀那名通具縛乃至佛果故。

    取中舉異熟名也。

    又異熟者。

    第八識果相故。

    對上辨體而生也。

     唯識論第二雲。

    一謂異熟。

    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文)。

     述記二末雲。

    不言初以狹故。

    不言後以寬故。

    寬狹何事遮不說也。

    此中意說熏習位識。

    若說寬時。

    佛無熏習說即無用。

    若說狹時。

    八地以後猶有熏習便為不足○故說異熟識。

    是多異熟性。

    寬狹皆得(文)。

     又唯識論第二。

    唯真異熟體。

    具所熏之四義。

    為諸法種子依。

    故知。

    異熟報識為諸法依(雲雲)。

     五。

    問。

    轉識賴耶相望。

    可有互為因緣之義欤。

    答。

    可有親因緣之義也。

    付之。

    親辨自果種子因緣。

    必具性決定等六義。

    而本轉既異體也。

    不可有引自果之義。

    加之轉識通三性。

    第八限無記。

    爾者本轉二識相望。

    全性決定之義阙如何。

    答。

    先章文。

    從業等種辨體。

    而生之時。

    以七轉識為賴耶因緣之義可有之。

    異熟報識為諸法依者。

    第八為七轉識因緣也。

    是以大疏(三上)雲。

    以上八識為能所熏展轉為因(文)。

     抄八(下雲)七熏八種。

    七是八因。

    八含七種。

    八是七因(文)此等解釋。

    本轉二識。

    互為因緣義分明也。

    但于難勢者。

    法相宗深義口傳重重也。

    且一往會之者。

    諸法種子賴耶相分也。

    此相分種子。

    若望能熏轉識通三性。

    望能持第八唯無記也。

    故唯識論雲。

    諸有漏種。

    與異熟識體無别故。

    無記性攝。

    因果俱有善等性故。

    亦名善等(文)。

    故第八識相分。

    作七轉識之親因。

    而不失引自果性決定義。

    次六七二識緣第八之時。

    六七所變相分。

    被自體分力熏第八識見相分種子。

    而此六七所變能熏相分。

    或随本質收第八識。

    或随能緣收六七。

    已有随本質故。

    具引自果義。

    又六七緣第八所變相分是帶質境。

    故從情從本判性不定也。

    若随六七通三性。

    若随本質無覆後無記也。

    是故六七所變相分。

    望第八識有性決定也。

    以轉識○分望第八體。

    以第八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