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性義上。
一。
不動種性聲聞三品有無。
二。
小乘教多人佛性有無。
三。
六處殊勝。
四。
習種性漏無漏。
五。
始教本覺解性。
六。
具種性者性習二性。
七。
瑜伽性習二性同時。
八。
堪任位。
九。
經論二種性同異。
十。
習種性位分。
十一。
新熏五性位分。
十二。
新熏不定性。
種性義。
抄三上雲。
佛種從緣起者。
然有二義。
一約因種。
因種即正因佛性○體因曰性相似名種故。
開中雲。
如稻自生稻不生餘谷此屬性也。
萠幹花粒其類無差。
此屬種。
二果種性。
開中雲。
佛報唯佛其理不差。
即性義也。
說法度人類皆相似。
此種義也。
果之種性緣真理生故。
雲從緣起(文)。
三乘之種性得名。
準例之。
退思等六種性。
俱舍論二十五雲。
言退法者。
謂遇少緣便退所得。
非思法等。
言思法者。
謂懼退失。
恒思自害。
言護法者。
謂于所得喜自防護。
安住法者。
離勝退緣。
雖不自防亦能不退。
離勝加行亦不增進。
堪達法者。
彼性堪能好修陳根。
速達不動。
不動法者。
彼必無退。
此六種性。
先學位中。
初二阙恒時及尊重加行。
由根有異故有差别。
第三唯有恒時加行。
第四唯有尊重加行。
第五具二。
而是鈍根。
第六利根。
具二加行。
退法種姓非必定退。
乃至堪達非必能達。
但約容有建立此名故。
六羅漢通三處界有(文)。
付退有種果。
退法無種姓退。
不動姓無種果退故。
中間四種有種姓退。
果退通前五種姓。
頌曰。
四從種姓退五從果非先者。
退付論雲。
學無學道所成堅故○世出世道所成堅故○若住此位後修練根。
所得思等四種種姓。
彼從此姓容有退理。
二先位中住思等姓。
必亦無退。
此所得果。
唯先法有果退義○是故定無退預流果(文)。
問。
于何位立六種姓耶。
答。
雖通凡聖。
小乘教心。
依修得定性故。
無學為本。
通諸位也。
于解脫分位。
初修得也。
俱舍論二十五雲。
學異生亦六。
練根非見道。
論曰。
有學異生種姓亦六。
六種應果彼為先故(文)。
婆娑第七雲。
順解脫分亦有六種(文)。
寶師釋。
一切衆生法爾心中有六種姓(文)。
但六足論中。
立有涅槃性無涅槃性人故。
薩婆多心。
立無性有情欤(雲)。
俱舍論義(雲雲)。
可尋之。
光二十五雲。
婆娑第七雲。
順解脫分亦有六種。
謂退種姓乃至不動種姓(文)。
一。
問。
不動性聲聞可有上中下三品耶。
答。
舍利弗既下品也。
不可有三品。
付之。
清涼大師解釋中。
付不動性聲聞可有三品(見)。
如何。
答。
抄十三上釋欤。
彼付一乘悟入。
分上中下三根。
非小乘三根。
不可準例也。
疏五(下)第九回向處者。
一根知一切根。
此有二義。
一約理融。
二約事别。
謂如一人有多乘根性。
一一乘中有無量品。
如聲聞中。
有信行法行等。
此二通有退思護住等上中下根。
随于一品。
複有信等種種善根之異(文)。
抄十三(上)雲。
言此二通有退思護住等者。
信行至羅漢有前五。
見至羅漢為不動等。
即等取湛達不動。
就前五中。
自有上中下。
據法花中。
則不動羅漢。
亦有上中下三根。
聲聞悟不同故。
五百千二百亦稱下故(文)。
問。
法花三因聲聞皆悉不動性欤。
答。
又十三(上)引俱舍二十五。
釋六種姓。
文義同俱舍故。
不繁引。
退(下下)思(下中)護(下上)住(中下)堪達(中中)練根不動(中下)本來不動(上下)鄰喻(上中)佛(上上)婆娑二十五義折所引。
二。
問。
小乘教心。
可有多人同時有佛性之義耶。
進雲。
章文說佛一人有佛種性(雲雲)。
付之。
彌勒菩薩補處菩薩也雲事。
阿含經所說也。
豈無佛性耶。
又準佛性論。
分别部。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義(見)。
加之探玄記中。
釋俱舍論一切菩薩坐金剛座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者。
賢劫千菩薩(雲雲。
文)。
既同劫中有千菩薩(見)。
何況入大乘論中。
引阿含經。
六十菩薩同時成佛雲。
雲何。
答。
佛性限佛人者。
且約薩婆多宗。
同時多佛不成之義也。
唐朝盛流布宗故。
小乘教者。
多分出薩婆多義也。
若依薩婆多意者。
縱雖有多人佛性之義。
約成佛唯一人之義邊故。
釋說佛一人有佛種姓也。
次分别部者。
以三乘空理名佛性。
必非如來性欤。
又部計既别也。
可有多人佛性多佛并成之義欤。
賢劫千菩薩等釋。
且小乘教中。
唯無七佛不立三劫三千之佛雲事。
肝要抄論義也。
縱七佛千佛無多佛并成之義故。
雲一人有佛性也。
次入大乘論。
尋雲。
小乘教心。
佛性者性得修得中何耶。
要問(下)雲。
若依毗昙薩婆多諸部說者。
則一切衆生。
無有性得佛性。
但有修得佛性(文)。
章說佛一人有佛種性。
然非是彼大菩提性(雲雲)。
佛性論第一雲。
小乘諸部解執不同。
若依分别部說。
一切凡聖衆生。
悉以空為其本。
所以凡聖衆生。
皆從空出故。
空是佛性。
佛性者即大涅槃。
若依毗昙薩婆多等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