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此住位名住所者。
若從增勝。
則以深般若住于真如。
即複由此而為行願之所住處。
若從通說俱住上之菩提心家故。
住處梵本名為俱羅。
此雲家也。
家即家族。
是以舊譯名為種性。
即四種性中習種性也(文)。
疏上出十住體。
一所依三昧。
二約本即住處。
三克性真俗二境悲智二心也。
而三賢十地。
皆以菩提心為體。
而菩提心即有三種。
直心·深心·大悲心也·十地真心增也。
故名解等也。
四種性者。
抄無釋。
本業六種性中。
先四種性欤。
此文十住以菩提心為體。
無種子為體之義……八十經菩薩住處甚深廣大等(雲雲)。
六十經菩薩種性(雲雲)。
疏文委細可見。
仁王經下卷說。
十三法師。
如次三賢十地也。
一習種性。
二性種性。
三道種性○十三觀佛菩薩。
上卷五忍中伏忍。
三賢說。
又三種性也。
璎珞經說六種性。
一習種性。
二性種性。
三道種性。
四聖種性。
五等覺性。
六妙覺性也。
疏三下所引取義。
指事雲。
元曉師釋仁王三性雲。
習種性者。
前十千劫修習信心。
信心成就得佛種性。
從因立名名習種性。
是在十解性種性者。
得生空觀。
法性現心。
現心之性為行所依。
從本立自名性種性。
正在十行○此三位中。
已得如來種性法身故立種性。
不同瑜伽地持所說二種種子名二種性。
彼與果德為本性義。
位在未得發心已前。
又釋本業六種性雲。
六種種性。
即是一心。
是心隐時名如來藏。
是心顯時說名法身。
如是法身為種性體○是佛體性故名種性○次釋别名。
于十千劫。
修習信心。
信心成就。
方便種性故。
于十住名習種性。
十行位中。
久習成性。
成性之行情順種性。
從行自性名性種性。
此二種性。
不同瑜伽地持所說二種種性。
不可相監。
案雲。
章家之意如章可知(文)集成雲。
又經下二會前後種性之言。
亦具性習○亦是互舉者。
經舉現行。
論舉種子(雲雲)折雲。
又經下言發心者。
即十住中初發心住也。
經說性種即在十行故。
在發心後。
論中既具種性者。
方能發心故知在前(文)
複古雲。
亦經下○經說發心後者。
性種性當十行故○論在前者。
良以從外凡修信滿時。
成種性發心故○以其下釋。
顯得位即劫成故在三賢位中。
經說在後。
若起現行必依種子。
是故說言依性起習故。
論說在前(文)。
章得位已去是第二住等(文)。
疏三下雲。
依瑜伽四十七說十二住○一種性住。
二勝解住。
三極喜住○十二最上菩薩住。
第二即是三賢。
第三已去。
如次十地(雲雲。
取義)。
至行位章可抄。
章心雲初住已上三賢位第二勝解行住也。
知第一種性住之位具性習。
至初住成菩薩種性(為言)。
十。
問。
宗家心。
習種性之位者通初住以上欤。
進雲。
章文得位以去。
是第二住故等之解釋。
性習二性位。
不通初住已上見。
付之。
唯識論中。
出習所成種。
聞所成等熏習所成釋。
總以三惠熏習。
為習種性之體見。
是以述記中。
釋勝解行地。
發心已去。
未入初地名習所成故(文)。
何況演義抄中。
引唯識論。
習種性通見道已前見。
加之先德心(真興)。
習所成種。
又通地上見雲何。
答。
習種性之位分雖及異釋。
依顯義者。
地前總名習種性位也。
文義如難勢。
但章文得位已去等者。
非謂習種性不通勝解行住。
且付十二住之建立。
第一種性住。
第二名勝解行住事。
初住以上。
菩薩之正位故。
舍種性住之名。
第二住移。
若初住以前不具性習。
何登正位。
若不登正位者。
何名第二住心也。
瑜伽等心。
十二住門。
與性習二性配立。
既别門也。
不可相關。
次先德之心者。
以地上新熏無漏之種子。
名習所成事。
是亦别途義門也。
不可相違。
難雲。
有串習行已位到堪任等(雲雲)。
有以習成處定先有性等(雲雲)。
此所解釋習所成之位。
終初住見如何。
答。
當章文。
習種位分雖不分明。
抄十一(上)引唯識第二雲○又雲。
其聞熏習非唯有漏。
聞正法時。
亦熏本有無漏種子。
令漸增上。
展轉乃至出世心。
釋曰。
生出世心者。
即是見道○正同生瑜伽三十五種姓品論○一本性住種性。
二習所成種姓(雲雲)。
此釋習種位通見道已前見。
加之。
演秘等中。
通見道已前之義分明也。
爾者串習行已等者。
必習種之位。
非限初住已前。
就菩薩種性顯位。
串習行已釋也。
尋雲。
輕毛十信。
性習二性何攝乎。
答。
當章心。
習種性攝見。
但西明師。
輕毛位性種性。
十行已上習種性(雲雲)。
燈第七。
引破之可見。
大乘義章十二(下)雲。
如地持說○一種性住。
所謂習種及與性種二解行住。
三淨心住(文)。
此七地門義也。
行位章私記雲。
大乘義章雲。
十一住義。
出地持論(瑜伽菩薩地也)行成之所名之為住。
又成不退亦名為住之義。
開合廣略不定。
今據一門具論十三名字是何。
一種性住。
所謂習種及與性種。
佛種建立堅固不壞。
名種性住。
二解行住(文)。
唯識第九雲。
謂具大乘二種性者。
略于五位漸次悟入。
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
謂聞法界等流法。
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
要具大乘此二種。
方能漸次悟入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