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雜問品)雲。
問曰。
欲界中具十煩惱。
色無色界除嗔餘殘一切。
是事雲何。
答曰。
彼中亦有嫉妒等。
何以知之。
經中說。
有梵王語諸梵言。
汝等勿詣瞿昙沙門。
汝但住此。
盡老死邊。
是名嫉妒。
有嫉妒故。
亦應有瞋(文)。
問薩婆多義。
答成實自義欤。
西明仁王疏雲。
然嗔煩惱諸宗不同。
若依薩婆多○唯在欲界。
依經部宗。
瞋通三界。
今依大乘瑜伽說薩婆多。
今依此經。
同經部說。
或可此經随轉理門。
或可此經文言總意别。
謂三有中欲界有嗔故。
言三有瞋等據實不通上界(文)。
成實論第十二(雜問品)雲。
身邊二見是諸見本。
雲何無記(文)。
破薩婆多身邊二見唯無記義。
十使皆不善之義釋成也。
大乘義章。
此義不定。
上界所有所無記中取性無明性雖不善。
非起不善系屬上界。
若論現起。
十使不善系屬欲界。
彼成實中欲界不善得寄起故(文)。
寄起者借起也。
此問上界十使若不善者為系上界屬下地欤。
此義不定等答也。
燈七雲。
論此于無覆無記性中等者。
問所知障中有法恚愛。
法恚即嗔。
雲何無記。
答。
有二解。
一雲望煩惱障。
說嗔唯不善。
望所知障即是無記。
二雲。
法恚亦是不善。
若爾應縛感異熟。
答。
雖是不善。
望義有别。
不明為縛。
今不感果。
二解前正。
論說無記不通不善(文)。
問。
三界見修煩惱總有幾數欤。
答。
章總有一百二十八(雲雲)。
又唯識第九雲。
煩惱障者。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随煩惱(文)。
抄十三(上)引唯識了雲。
見修今辨有一百二十八(文)。
付之唯識(第六)雲。
然迷谛相有總有别。
總謂十種皆迷四谛。
别謂别迷四谛相起。
二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二見唯果處起别。
空非我屬苦谛故(文)。
付此文。
述記六(末)燈第五等四句。
故燈雲。
然迷谛相别有總有。
别總有四句。
一數總行别。
二行總數别。
三數總行總。
四數别行别(雲雲)。
數者十煩惱。
行者四谛欤。
假令四谛各有有十煩惱雲數總。
各迷自谛雲行别。
謂苦谛下十煩惱但迷苦谛下行相等也。
依此第十一數總行别之義。
雲百二十八也。
若依餘句者。
不定也。
述記六(末)雲。
然立一百二十八煩惱。
唯依數總緣者說。
若唯依總行相數别說。
便無一百二十八故(文)。
燈第五雲。
問。
一百二十八依何者立。
答。
依數總行别并修道惑(文)。
但此四句疏燈釋義幽玄故。
故本宗猶上古難義(雲雲)。
故不能委記有抄雲。
治承二年興福寺權别當藏俊為題者。
十題之中新作四題之内送此題。
而自宗才雖有百二十八之綱要。
無委釋故。
相尋本宗研德之處。
無分明之指南之間。
返此題了。
題者雲。
此之條非貴房之恥。
即自宗猶無知此題意趣之人。
若爾者。
法相難義欤(雲雲。
取義)。
問。
俱生煩惱約四谛可算欤。
答。
章文不約四谛也。
付之折雲。
其俱下此不約四谛者。
前未見谛故。
四谛為所迷。
由見谛已證于初果。
但俱生正障三界。
所以欲界惑潤欲界七反生死。
上二界惑潤上二界生死。
斷此惑已方證阿羅漢果。
故約三界以分生也(文)。
師雲。
若依薩婆多。
見惑迷理修惑迷事故(雲雲)。
若依大乘。
十煩惱中貪瞋癡慢四唯迷事。
餘六迷理。
但約相應互通迷事理故。
分别起十多分迷理故。
經四谛俱生六中身邊二見唯迷理。
餘四唯迷事。
故約多分不配四谛。
或随轉小乘故。
不配四谛(雲雲)。
六卷私記六雲。
問。
煩惱所知二障分别理事如何。
答。
且約煩惱障。
見所斷惑多分迷四谛理故。
名理惑。
然少分有事惑。
修所斷惑通事理惑。
謂與五見俱起惑迷谛理故。
名理惑。
獨頭行貪等迷粗事故。
名事惑。
若約一地分别。
前八品惑一向事惑。
第九品惑理事間雜惑也。
所知障準之可知(雲雲)。
此又修惑多分迷事之義也。
六。
問。
于所知障百二十八頭數可有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無頭數者。
二障是同體相依之法也。
煩惱既有百二十八頭數。
所知何無欤。
是以清涼大師。
頭數與煩惱障同判給。
若依之雲爾者。
所知障是唯無記微細之法也。
何可有頭數不同欤。
爰以唯識論中。
煩惱障之中百二十八根本煩惱釋。
所知障段不出頭數。
依之撿當章前後。
全無出所知障釋百二十八之義。
加之清涼大師解釋之中。
所知障。
細無多品類釋給。
如何答。
唯識論中釋所知障。
舉見疑無明愛恚慢等十煩惱體。
而所知障既廣迷四谛修道之五部。
縱雖微細法。
何無百二十八之不同欤。
是以清涼大師引唯識論文了。
見疑已下辨于頭數與煩惱障同(雲雲)。
但清涼大師所知障細無多品類之解釋。
會唯識煩惱百二十八雲所知但标見疑無明愛恚慢等不雲百二十八。
煩惱障粗有多品類所知障細無多品類等釋也。
心煩惱障粗顯易了法故顯頭數。
所知障微細一類無記故不顯頭數雲心也。
不妨所知障有微細百二十八頭數也。
問。
于所知障地地九品之别可有欤。
答(雲雲)。
兩方也。
若雲無者。
同體煩惱既有九地九品之别。
所知何無欤。
是以唯識論中九地九品别可有見。
若依之雲爾者。
他宗人師解釋中。
不可依地而立品數(文)。
如何。
答。
菩提院雲。
凡有漏法善無覆猶有品數。
雖無系縛他法之力。
地地被系故。
必有品數也。
故所知随煩惱可有品數不同也。
但至疏文者。
演秘釋雲○心雲。
煩惱地地有粗細品數。
粗先斷細後斷。
所知障不爾故。
無品數者。
對煩惱粗論之。
有品數者。
随煩惱分之(雲雲)。
已上法相同學抄義也。
自宗心可準例欤。
唯識第十雲。
所知障種○通緣内外粗細境生品類差别有衆多故(文)。
述記十(末)雲。
論所知障種至有衆多故。
述曰○六識中者。
行相有九品故。
品類差别有衆多故。
所以諸地分分别斷(文)。
義林第二章雲。
俱生所知障并習氣亦有九地八十一品(文)。
六卷私記第六雲。
煩惱障粗顯法爾一地有九品體。
所知障微細非定依地有九品體。
但随所障有粗細。
能障行相亦有九品也。
煩惱障體有九品。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