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七)

首頁
    義。

    若初得道名為預流。

    則預流名應目第八。

    若約得果名預流。

    則倍離欲全離欲者至道類智應名預流。

    下答意明。

    初得果故名為預流。

    以超斷者不定初得(文)。

    第八者或約苦法智或見道十五心。

    如上抄。

     抄十(下)雲。

    言預流者。

    俱舍雲。

    諸無漏道總名為流。

    初預此流故名預流。

    謂斷見道煩惱盡忍智具足故(文)。

     問。

    付凡位斷人。

    且欲界修惑一二乃至五品斷之類可有欤。

    答。

    一品斷二品斷乃至五品斷等之斷可有也。

    付之清涼大師必無斷第二不斷第三(雲雲)。

    答。

    必無斷第二等者。

    初果上斷道事也。

    不可亂凡位斷也。

    少十下(如下引)。

    抄十三(上第九回向處)雲。

    論雲且依見道十五心位。

    建立衆聖有差别者。

    頌曰。

    具修惑斷一。

    至五向初果。

    斷次三向二。

    離八地向三。

    釋曰。

    梵行品已引取意不同。

    今複引之。

    謂于前時未以世道斷欲修惑。

    名具修惑。

    此為一人。

    或有漏道斷。

    于一品至五品即為五人○至見道中名初果向。

    趣預流果故。

    若斷六七八品。

    名為次三。

    此有三人。

    至見道中。

    名向第二果也(文)。

    尋雲。

    今章超越證人外道欤。

    七方便離欲之人欤。

    答。

    但雲超越一來等。

    可通二種也。

     問。

    凡位已伏俱生種子以見道智合斷欤。

    起别治道欤。

    答。

    章入見道時即永斷前所伏故(文)。

    付之。

     集雲。

    問。

    俱生分别入見道時。

    為同斷别斷。

    答。

    有二說。

    一測師雲。

    二惑既異而起二道别斷。

    先起一無間斷分别。

    次起一無間斷俱生。

    二慈恩雲。

    一智能斷雖有粗細。

    皆是煩惱障。

    而由加行願力一智能斷(文)。

     尋雲。

    欲修八品斷人。

    見道得第二果時。

    第七第八品種子見道斷欤。

    伏下八地人。

    入見道得第三果之時。

    例爾也。

    答。

    述記六雲。

    一雲見道起二無間。

    一斷見惑起解脫道已。

    複起無見道斷前所伏修道之惑等已。

    方起相見道。

    二雲由加行時先已伏故。

    一無間道與分别俱斷。

    此為正義(文)。

    二障義雲。

     問。

    見道十五心限初果向欤。

    通前三果向欤。

    答。

    章引瑜伽通前三果向(雲雲)。

    付之大乘章中。

    以超越前十五心判初果向(雲雲)。

    可勘。

    答。

    章所引瑜伽并俱舍論。

    以十五心通前三果向。

    大小一同性相也。

    但淨影涅槃義記釋雲。

    見道三果共向故。

    雖超越者。

    判初果向也(雲雲)。

    可勘彼文。

    疏九(下)雲。

    又智論中有八人地。

    若約超斷容具二三果向。

    謂具修惑及斷一至五皆初果向。

    斷次三向二。

    斷九乃至八地惑盡。

    至苦法忍即為第三向也(文)。

     抄十九(下)雲。

    俱舍雲。

    具修惑斷一。

    至五向初果。

    斷次三向二。

    離八地向三。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文)。

     問。

    大乘心付超越證入可立相見道欤。

    答(雲雲)。

    若雲立相見道者。

    見章文起盡。

    真見道之後即得第二果等。

    未見相見道之位分。

    若依之雲不立者。

    俱舍等中立十五心見道。

    瑜伽等中于二乘三十六心相見道(雲雲)。

    答。

    見道配立雖大小異。

    大乘之中二乘雖二種。

    十六心相見道事。

    雜集論等之定判也。

    次第超越頓出離等。

    皆十六心相見道之義可有也。

    但當章文略相見道位分故。

    真見道次刹那即得初二果等見。

     尋雲。

    二乘相見道初果之内立之欤。

    又二種十六心俱初果向欤。

    答。

    燈既聲聞至第十六建立初果(雲雲)。

    上下八谛前十五心。

    見道第十六心修道見。

    抄十九(下)雲。

    智論八人亦初果向通十五心。

    而若約超斷容餘果向(文)。

     燈七雲。

    問。

    大乘真見斷二障。

    據彼總别立三心。

    二乘真見斷障。

    應亦别總立二心。

    答。

    瑜伽說六現觀。

    既通三乘現觀。

    智論現觀之中。

    辨此三心。

    故許小有亦複無妨。

    又解。

    不許。

    二乘唯觀安立谛故。

    此非安立。

    二乘不作。

    若許作者。

    何故諸部小乘之中皆不說有二真見道。

    若爾初十六心諸部亦無。

    豈可不作。

    若亦不作。

    遠離集第九彼雲安立者。

    謂聲聞等随自所證已得究竟。

    為欲令他亦了知故。

    乃至安立道谛。

    謂于諸谛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

    如是等既爾。

    何故諸部不說初十六心。

    但有上下十六心耶。

    答。

    約不愚法。

    依大乘教中聲聞乘法。

    作安立觀。

    諸部小乘多約愚法。

    依彼小教故。

    不能作。

    問。

    若爾三心亦應如是。

    答。

    雜集論中但說安立。

    不說聲聞作非安立。

    勝鬘經亦雲。

    聲聞○智有作。

    二解任情。

    問。

    聲聞菩薩有真相見。

    獨覺亦入相見道不。

    答。

    有二解。

    一雲。

    亦入。

    若爾聲聞至第十六建立初果。

    緣覺既入。

    何不立果。

    答。

    加行期心有差别故。

    聲聞期出心暫息故。

    緣覺不出。

    即入修道不暫息故。

    又如菩薩雖至十六。

    亦不制果。

    二雲。

    不入○二說前勝(文)。

    又雲。

    問。

    未知二乘具作二種為随作一。

    答。

    不愚法者作二十六。

    愚法之者作彼十六。

    或廣慧者作二十六。

    非廣慧者但作上下(文)。

    準此等解釋。

    獨覺不出觀。

    猶立相見道。

    聲聞何不立欤。

     八。

    問。

    超前三果得第四果類可有欤。

    答。

    此類不可有也。

    付之超越證果之機根萬差也。

    何無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之類乎。

    是以涅槃經中。

    須跋陀羅即座證第四果。

    菩薩處胎經中。

    或有衆生從凡夫地不向信地法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雲雲)。

    如經文無诤。

    從凡夫地直至羅漢見。

    依之慧忍大師廣賢聖章中釋超越一來不還菩薩超中二果之種類畢。

    瑜伽對法更有一種超前三果。

    如彼廣說(雲雲)。

    更有一種超前三果之解釋。

    明指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之類見。

    如何。

    答。

    有漏道不伏非想之煩惱雲事。

    大小一同性相也。

    是以智論中凡夫于有頂處不得離欲。

    更無上邊故(文)。

     俱舍論中阿羅漢果必無初得見道。

    無容斷修惑故。

    世道無容離有頂法故。

    文定。

    依之當章文并清涼大師處處解釋(抄十九下十下等)。

    出二乘機根種類之時。

    全不出之。

    但涅槃經被彼後分說案一段始終上說。

    爾時須跋陀羅從佛聞說大般涅槃甚深妙法。

    而得法眼乃至深信豎固。

    即從如來欲求出家(雲雲)。

    而諸論中多分法眼淨益者初果也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