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為諸緣故非無常(文)。
是體用互奪義也。
私記雲。
真如實際言語道斷不可說常無常(雲雲)。
是緣起際者。
緣起實際真如。
得心也。
章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事。
大般若三百八十一相好名字等分明也。
又唐經瞿婆人知識處三十二相名列。
即疏抄唐經大般若對會之。
委細釋之。
又相海小相大品處。
探玄疏抄等釋之。
又孔目第三有三十二相章八十種好章。
問。
何故相好定三十二八十之數欤。
答。
探玄十五(相海品)雲。
智論第五雲。
問。
菩薩相何以故三十二不少。
答。
有言。
以端正不亂故。
若小則不端正。
若多。
身相亂。
又觀佛三昧經。
佛生世間示同人故。
說三十二相。
為勝諸天故。
說八十種好。
為諸菩薩說八萬四千相。
以菩薩修八萬四千諸度菩薩行故。
上約三乘等說。
若一乘。
此十蓮花藏塵數相為普賢等說者。
以修普賢無盡行海故(文)。
問。
三十二相可通五教欤。
當章起盡不通圓教(見)。
付之孔目第三雲。
三十二相通凡夫小乘三乘一乘。
但淺深異○終教即如一乘無盡(文)。
又釋八十種好雲。
人中不具。
諸天分有。
小乘實具。
初教即空。
終教即如。
一乘無量(文)。
章付所為以三十二相八萬四千等配釋小始終等。
孔目付所通相好亘五通也。
問。
回心教心可談三身相好欤。
答。
章前後但談化身(見)。
付之孔目第四雲。
我說三佛。
一法身佛。
二報身佛。
三化身佛。
此之一義當回心教。
何以故。
由小乘人不立法身。
此依攝論(文)。
報化身三小通談。
但其義異也。
法身者。
依攝論。
三十二相即入法身功德義也。
故回心教。
釋也
問。
十地能化有十重寬狹。
爾者相好随可有多少欤。
答。
章。
報身相好八萬四千(雲雲)。
不出多少。
付之○答。
準入大乘論等。
雖身座等量異十重。
相好皆八萬四千也。
斷八萬四千塵勞。
修八萬四千波羅蜜故。
成八萬四千相好也。
問。
終教心。
他受用身具幾相好欤。
答。
章。
指八萬四千相好。
此約直進及終教等說(雲雲)。
付之。
起信論雲。
複次真如用者○二者依于業識。
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法身。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文)疏下雲。
依業識者。
十解以去菩薩能解唯識。
無外諸塵。
順業識義以見佛身故。
雲報身○身無分齊故。
雲無量色。
依身有相。
相亦無邊。
依相有好。
好亦無邊○能依無邊故。
所依土田亦複無邊(文)。
八萬四千者終教初門。
無量相者終教門也。
三十二相即空事。
折雲。
如金下。
即如來說三十二相○對法論等者。
等取雜集論等。
對法論雲。
示現三十二大丈夫相○釋曰。
既雲示現故即空義也(文)。
金锵馬麥事。
智論興起行經等說也。
文廣故取義抄。
智論雲金锵。
興起行經雲木锵。
經雲。
佛入羅閱祇城乞食。
有一剛木者。
行木迸至佛邊。
佛為避難踴身虛空。
乃至有頂。
木锵猶随逐。
還羅閱城。
木将猶随左趺上入。
佛為衆說因緣。
昔有兩價客。
各有五百徒衆。
在波羅奈國。
入海采寶。
兩客诤船格戰。
第二客殺害第一客。
其第一者提婆達多并五百弟子是也。
第二客者即佛并五百羅漢是也(雲雲)。
尋雲。
彼剛木者。
昔提婆徒衆欤。
雲何。
答。
馬麥又出興起行經四分律等。
佛依婆羅門請。
蘇婆國毗蘭若樹下三月夏安居。
而婆羅門依魔障竟不至供養。
時有闆馬人。
驅五百疋馬至毗蘭若。
住三月。
即分馬麥一夏供佛僧。
說因緣曰。
過去婆葉佛時。
槃頸摩跋城中有婆羅門。
名因提耆利。
五百童子。
時國王大臣請供佛僧時。
有一病比丘。
名曰彌勒。
不往供養畢諸病僧食。
梵士聞食香美。
便起妒心曰。
此沙門應食馬麥。
不應此甘馔之供。
告諸童子。
童子同語。
梵士即佛身。
童子即五百羅漢。
病比丘得彌勒佛。
以是因緣餘業故○(文)。
已上依折薪引抄之。
三十二相各出因事。
抄六上稱揚贊德分主水神段。
指智論三十二瑜伽四十九涅槃二十九等。
以持戒施心不動。
得足下平滿。
于父母和上師長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養供給。
得千輻輻相等也。
或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等義也。
廣故不引。
探玄十五(相海品)雲。
四出因者。
依智論。
此三十二相俱以布施為因○二依瑜伽持地。
俱以持戒為因○(文)。
是付通因釋也。
各出因之義抄六(上)可見。
心三十二相之福嚴金锵惱皆報苦因。
爾者可雲報身。
何于化身有此相欤。
問也。
折雲。
問何下。
此中有二問。
一問。
化身何得酬于往業。
二問。
化身何得出彼前因○答為下。
答初難。
有二所以○如大下。
答第二難(雲雲)。
此記科尤委細也(雲雲)。
羅漢餐沙(雲雲)。
百緣經第十雲。
給孤獨園有婆羅門。
其妋産兒。
容貌弊惡。
飲母乳時能使乳敗。
唯以[西*和]蜜塗指令乳得濟軀命。
因為立命字曰黎軍支。
季長薄福食未得飽。
見諸沙門入滅乞食滿缽而還念言。
我今詣佛求作沙門食能得飽。
即諸祇洹。
佛即告言。
善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