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眷屬(文)。
同經下雲(釋義品)。
爾時佛告敬首菩薩。
汝先言雲何義相者。
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義相今當說(文)。
又雲(同品)。
佛子。
發心住者。
是人從始具縛凡夫。
未識三寶聖人。
未識好惡因之以果。
一切不識不解不知。
佛子。
從不識始凡夫地。
值佛菩薩。
于教法中起一念信。
便發菩提心。
是人爾時住前。
名信想菩薩。
亦名假名菩薩。
亦名名字菩薩。
其人略行十心。
所謂信心·念心·進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
複有十心。
所謂十善法。
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
是人複行十善。
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
受六天果報。
上善有三品。
上品鐵輪王化一天下。
中品粟散王。
下品人中王。
具足一切煩惱。
集無量善業。
亦退亦出。
若值善知識學佛法。
若一劫二劫。
方入住位。
若不爾者。
常沒不出。
住退分善根如上說。
佛子。
發心住者。
是上進分善根人。
若一劫二劫。
一恒二恒三恒佛所。
行十信心信三寶。
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一切行一切法門皆習受行。
常起信心。
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
不生難處。
常值佛法。
度多聞慧多求方便。
始入空界住空性位。
故名為住。
空理智心習古佛法。
一切功德不自造。
心生一切功德故。
不名為地。
但得名住○是故佛子。
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
亦行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故名中十行○是故佛子。
從真實心入衆生空無我空。
二空平等無别。
一觀相一合相。
學習百千萬億般若波羅蜜空觀故。
回易前後心心。
觀唯明明寂滅。
長養上地明觀法故。
回因向果。
複以無量心不舍不受故。
十回向法如是○佛子。
是三十心義釋無量無邊。
非一切凡夫所能思量。
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之所遊路。
佛子。
汝先言雲何名地。
佛言地名持。
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
亦名生。
成一切因果故名地。
佛子。
舍凡夫行生在佛家。
紹菩薩位入聖衆中。
四魔不倒。
有無二邊平等雙照大信始滿。
習學無生中道第一義谛觀。
上至二地三地乃至第十一地。
明觀法門心心寂滅法流水中。
一相無相二身無方通同佛土故。
名歡喜地○佛子。
菩薩爾時住大寂門中品忍觀。
功行滿足登大山台。
入百千三昧。
集佛儀用唯有累果。
無常生滅心心無為。
行過十地。
解與佛同。
坐佛坐處○似佛非佛。
一切佛等故。
威儀進止一切法同。
住是百千三昧中。
如是佛行故。
入金剛三昧。
一相無相寂滅無為。
故名無垢地。
佛子。
妙觀上忍大寂無相。
唯以一切衆生緣生善法。
亦自持一切功德。
故名佛藏而寂照一切法。
自佛以下一切菩薩照寂。
是故佛子。
吾昔第四禅中。
為八億梵天王說寂照。
如來無色無心而寂照一切法(文)。
又雲(大衆受學品)。
佛告。
佛子。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
于其中間不得故殺生。
若有犯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賢聖法。
不得犯。
能持不。
其受者答言能(文)。
不故偷盜戒·不故淫戒·不故虛诳語戒·不故酤酒戒·不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戒·不故悭戒·不故瞋戒·不故自贊毀他戒·不故謗三寶戒。
皆有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之文。
可知之。
又雲(同品)。
佛子。
是信想菩薩。
于十千劫行十戒法。
當入十住心(文)。
又雲(集散品)。
爾時佛告敬首菩薩及此會十四億那由他人大衆。
汝聞上四十二賢聖因果明觀法門。
一切大衆皆應發三菩提心○佛子。
爾時十方無極佛刹一切大衆。
聞佛說璎珞中六入法門。
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無垢地·妙覺地。
各各發無量菩提心。
還歸本國(文)。
問。
探玄記中雲。
又七緣發心準辨(文)。
爾者今此七緣發心者。
唯限不退類欤。
答。
不限不退類也。
兩方。
若唯限不退類者。
今此七緣發心者。
出智印經·起信論說。
而披彼經論說。
尋七緣發心退不退相。
不限不退類(見)。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中。
釋初發心住相。
引今此七緣發心。
知唯限不退類雲事。
如何。
答。
今此七緣發心者。
實出智印經并起信論說。
故探玄記餘處雲。
或七緣如智印經·起信論等(文)。
清涼大師餘處釋雲。
又起信論·智印經。
有七因緣。
如彼應知(文)。
而勘智印經文。
舉如佛菩薩發菩提心。
正法将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
見諸衆生衆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
菩薩教餘衆生發菩提心。
布施時自發菩提心。
見他發意随學發心。
見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若聞發心之七緣發心畢雲。
如佛菩薩發菩提心。
正法将滅為護持故發菩提心。
見諸衆生衆苦所逼起大悲念發菩提心。
發此三心。
能為諸佛菩薩護持正法。
又能疾得不退轉地成就佛道。
初三緣發心不退轉定。
又述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
後四緣發心可退轉(見)。
随起信論中。
明諸佛菩薩教令發心。
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之初三緣發心。
結如是信心成就得發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
釋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
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
或學他發心之後四緣發心。
判如是等發心悉皆不定。
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任此等經論文。
後四緣發心可有退類雲事不明也。
是以探玄記餘處雲。
又起信論·智印經有七因緣發心。
謂三賢四退。
如彼應知(文)。
演義抄餘處引起信論全文。
成初三緣發心不退後四緣發心可退之旨也。
但于探玄記中釋初發心住相。
引今此七緣發心故可限不退類雲難者。
泛明發心相故。
雖引今此七緣發心。
其中亦有退菩提心類事。
非強所遮欤。
重難雲。
起信論所說七緣發心中。
第四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之者。
可有退菩提心之類雲事。
不可然。
見瑜伽論(三十五)文。
明四緣發心中第一發心雲。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事。
既見聞已便作是念。
無上菩提具大威德。
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所見所聞不可思議神變威力。
由此見聞增上力故。
于大菩提深生信解。
因斯發起大菩提心。
是名第一初發心緣(文)。
而至下文。
判此四緣四因四力發心退不退相雲。
若諸菩薩依上總别四緣四因。
或由自力或由因力。
或總二力而發心者。
當知此心堅固無動。
四緣之中。
第一見諸佛等神變威力發菩提心之者無退(見)。
若爾與起信論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之者有退雲文。
豈不相違耶。
答。
瑜伽論四緣發心之中。
第一類雲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者。
見諸菩薩不可思議甚奇希有神變威力。
深生信解發菩提心故。
永不退之也。
起信論中雲見佛色相而發其心者。
隻見諸佛相。
多不生深重信解發菩提心故。
遇惡緣時退之也。
故宗□起信論疏(下)雲。
一觀佛色。
二供大衆。
三劣友勸。
四學他發。
此等并非菩薩悲智之心故退失也(文)。
十住毗婆沙論雲。
餘菩薩教令發心。
見菩薩所行發心。
因大布施發心。
若見若聞佛相發心。
是四心多不成。
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文)。
此文意。
亦才見佛相好許發菩提心之者。
根本微弱故。
不成佛道雲也。
重難雲。
見起信論疏釋。
出不退發心緣雲。
一他力。
二自力(文)。
案此釋意。
以諸佛菩薩教令發心雲他力。
以或以大悲故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之二緣。
雲自力也。
而瑜伽論(三十五)中。
以自力或因力為不退緣。
以他力或加行力為退緣也。
若爾以他力為不退緣雲釋。
豈不背瑜伽論□哉。
答。
案瑜伽論意。
于四緣四因之中。
尤可有自力他力。
四因之中。
第二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初發心因者。
是他力發心也。
即當起信論諸佛菩薩教令發心之緣。
豈非不退發心之中有他力緣耶。
爰知四緣四因發心甚重發心故。
不由自力他力。
皆是不退發心也。
此外四力之中。
第一自力第三因力者。
甚重發心故不退也。
第二他力第四加行力者。
淺近發心故有退雲也。
重推之。
瑜伽論他力發心有退者。
當起信論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心或學他發心之類。
加行力發心有退者。
于現法中初親近善士聽聞正法。
見佛色相供養衆僧發菩提心之類也。
當起信論見佛色相而發其心。
或因供養衆僧而發其心者也。
重意雲。
瑜伽論中。
他力發心有退者。
四緣四因之外他力發心也。
更非四緣四因中之他力。
起信論不退發心之中。
諸佛菩薩教令發心者。
當瑜伽論四因中第二又諸菩薩賴佛菩薩善友攝受之類也。
是以彼攝四力之中他力哉。
如此得意之時。
全非相違欤。
重難雲。
見瑜伽論(三十五)(文)。
釋四力中第三因力雲。
今暫得見諸佛菩薩。
或暫得聞稱揚贊美。
即能速疾發菩提心。
況睹神力聞其正法(文)。
而因力發心者堅固不退之類也。
若爾起信論中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之者有退雲文。
豈非相違哉。
答。
見瑜伽論具文。
釋四力中第三因力雲。
又諸菩薩宿習大乘相應善法。
今暫得見諸佛菩薩。
或暫得聞稱揚贊美。
即能速疾發菩提心。
況睹佛力聞其正法。
是名第三初發心力(文)。
案此文意。
雖同見諸佛相好發菩提心。
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之者。
依宿習善根力。
不退菩提心也。
非宿習善根之人。
于現法中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審谛思惟。
見諸佛相好發菩提心。
加行之力既淺近故退之也。
起信論中。
見佛色相而發其心者有退菩提心者。
即此意也。
尋雲。
起信論中。
述諸佛菩薩教令發心之者不退菩提心之旨。
爾者智印經意同之欤。
答。
智印經中。
說七緣中第四發心雲。
四者菩薩教餘衆生發菩提心(文)。
而至下文雲。
後四發心剛強難伏不能護法。
此第四發心可有退(見)。
十住毗婆沙論(三)中。
餘菩薩教令發心之者有退雲事。
亦同之。
爰知起信論等意與智印經不同也。
重難雲。
演義抄(九下)中。
引起信論諸佛菩薩教令發心不退(見)之文畢雲。
智印經中亦同于此(文)。
若爾何雲起信論意智印經說不同哉。
答。
七緣發心之中。
三緣不退。
四緣可退之義。
起信論說智印經文。
其意同故。
演義抄中引合之□。
然而于其中有少分異事。
更非所遮欤。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
此菩薩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妙色具足尊重難遇。
或睹神變。
或聞說法。
或聽教誡。
或見衆生受無量苦。
或聞如來廣說佛○求一切智一向不回。
玄五雲。
前中初六句。
舉發心所依緣○又七緣發心準辨。
又一向不回者。
簡異外凡也(文)。
疏三下·演義抄十三·刊定記五(無釋)。
玄十七雲。
或四緣發心。
如瑜伽·地持。
或七緣。
如智印經·起信論等。
并如前說。
今顯十緣以明無盡(文)。
疏九上·演義抄十九下·刊定記十四(無釋)。
花嚴經七雲(賢首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