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所說。
事随理融。
随說法處。
即是當中。
縱極上際傍至大輪圍山。
亦有十方互為主伴。
以融為眷屬。
本數非多。
十方界融。
亦準于此(文)。
鈔七下雲(無釋)。
刊四雲。
問。
餘聖教說。
諸四天下相望。
但有東西南北。
何故此中說有十方。
答。
世界方所常定不異。
約教說彼有盡不盡。
依此經說。
夫一四天下在中為主。
則十方四天下為伴。
餘互相望亦爾。
如細孔相望。
四天下現爾。
刹土亦然。
世界細名從此而立(文)。
問。
探玄記中雲。
娑婆此雲堪忍(文)。
爾者依悲華經意名堪忍故。
如何釋之耶。
進雲。
探玄記雲。
悲華經雲。
是中衆生嗔癡等過。
梵王忍之故為名也(文)。
付之。
依探玄記釋勘悲華經文。
問。
何因緣故名曰娑婆。
答。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是故彼界名曰忍土。
是以文句中引悲華經雲。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文)。
若爾文句所引符彼經文。
探玄記所判豈非緻相違哉。
答。
探玄記所引實似背悲華經現文。
尤為難思。
但大梵王是娑婆世界主故。
娑娑世界衆生起貪瞋癡等過。
大梵王專忍受之故。
探經文意如此所判欤。
玄四雲。
娑娑此雲堪忍。
悲華經雲。
是中衆生貪瞋癡等過。
梵王忍之故為名也。
放缽經(雲雲。
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文句二雲。
娑婆此翻忍。
其土衆生安于十惡不肯出離。
從人名土故稱為忍。
悲華經雲。
雲何名娑婆。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
亦名雜。
雜九道共居(雲雲。
文)。
疏記二輔正記二無釋。
玄贊二雲。
梵雲索诃。
此雲堪忍。
諸菩薩等行利樂時。
多諸怨嫉衆苦逼惱。
堪耐勞倦而忍受故。
因以為名(文)。
悲華經五雲(諸菩薩本授記品)。
爾時寶藏如來告火鬘言。
善男子。
未來之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
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祇劫。
後分之中。
此佛世界。
當名娑婆。
何因緣故名曰娑婆。
是諸衆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
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文)。
問。
清涼大師引涅槃經師子吼品說。
明恒河七類人相。
爾者第七類中可取獨覺菩薩耶。
答。
不取獨覺菩薩耶。
兩方。
若不取獨覺菩薩者。
獨覺菩薩已離分段生死。
第七類中何不取之哉。
是以辰旦人師述涅槃經師子吼品所說恒河七類人相雲。
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文)。
若依之爾者。
清涼大師解釋中。
今此第七類唯限如來。
不通獨覺菩薩見。
如何答。
思涅槃經師子吼品意。
恒河者譬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而獨覺菩薩設雖離分段生死。
未盡變易生死故。
第七類中不取之也。
故補正記雲。
又師子吼品明恒河生死河中七人。
以生死河亘于變易。
唯佛得度。
餘悉河中(文)。
何況見演義鈔中所引涅槃經師子吼品文。
說第七類人雲。
彼岸山者喻于如來。
受安樂者喻佛。
常住大高山者喻大涅槃(文)。
此文意。
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旨甚分明也。
是以章安大師。
依此品說。
釋第七人即是佛。
道暹師引此經文解。
今住極位高大之山。
驗此而論是佛位也。
說師一同之釋。
誰可疑之哉。
但于辰旦人師定判者。
是補正記釋也。
既為化宗末師釋。
不可依用之。
若強會通之者。
披一段釋。
上述唯佛得道餘悉河中。
成第七類人唯限如來之義畢。
下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之釋。
忽不可緻相違。
故推此釋意雲。
即是四果為一故。
觀四方以譬四果為四人。
述聲聞四果譬第四遍觀四方人畢。
不釋五六法譬。
雲合支佛菩薩佛為第七人。
意自第五至第七。
如次支佛菩薩佛釋也。
非雲第七類中亦取支佛菩薩。
全不可背師子吼品經文欤。
此會通者。
去建長二年。
後鳥羽院禦八講。
宗性對長俊法印。
用此論義之時。
下座智圓法印談義之趣也。
此義雖可然。
頗違合之标言為第七人人結文欤。
華嚴經十二雲(四聖谛品)。
諸佛子。
所言苦集聖谛者。
彼歡喜世界中○或名無底(文)。
疏三上雲。
集名無底者。
煩惱深故。
非習道學。
浮沉而不已(文)。
鈔八上雲。
疏非習道學浮沉而不已者。
亦涅槃三十二師子吼品。
恒河七人之意。
習道是法學。
浮是喻。
經中因師子吼問。
若一切衆生乃至闡提定有佛性。
即當定得無上菩提。
何以一切衆生不得涅槃。
若有佛性力。
雲何須修習八正道等。
佛便贊歎。
為舉此喻。
佛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如恒河邊有七種人。
若為洗浴恐怖賊寇。
或為采花則入河中。
第一人者入水則沒。
何以故。
羸無力故。
不習浮故。
第二人者雖沒還出。
出已複沒。
何以故。
身力大故則能還出。
不習浮故出已還沒。
第三人者沒已即出。
出更不沒。
何以故。
身重故沒。
力大故出。
先習浮故出已即住。
第四人者入已便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遍觀四方。
何以故。
重故則沒。
力大故還出。
習浮則住。
不知出處故觀四方。
第五人者入已即沒。
沒已還出。
出已即住。
住已觀方。
觀方已即去。
何以故。
為怖畏故。
第六人者入已即去。
淺處則住。
何以故。
觀賊遠近故。
第七人者既至彼岸登上大山。
無複恐怖。
離諸怨賊。
受大快樂。
善男子。
生死大河亦複如是。
有七種人。
畏煩惱賊故發意欲度。
此下則是義引經文。
謂出家被衣。
随逐惡友聽受邪法。
撥無因果。
即一闡提。
沒生死河。
不能得出。
是第一人。
第二人者。
欲度生死斷善根故沒。
親近善友得信心故出。
又遇惡友複斷善根故複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