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熏抄第四

首頁
    業不思者。

    标體顯德。

    謂此普賢圓融之行。

    具德越情。

    名不思議○廣如法界究竟如空者。

    顯前不思之相○又釋。

    前行業當觀相善決定。

    不思當真實善決定。

    法界當勝善。

    如空當因善。

    學三世等當不怯弱。

    餘同前會釋(文)。

     花嚴經十九雲(十行品)。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行不可思議。

    與法界虛空界等。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文)。

     疏四下雲。

    初中先标行體難思。

    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

    與法界下。

    顯難思之相○若取論勢。

    菩薩行為總句。

    餘皆是别。

    不可思議即真實行也。

    彼約地前不見。

    此約凡愚叵思。

    亦名真實行布。

    位中無真如觀故。

    無觀相行。

    二與法界等即是勝行。

    亦是佛本故。

    三與虛空等即因行也。

    是無常因亦未得地智。

    阙常果因也。

    四學三世佛而修行者。

    是不怯弱行。

    未能順理。

    真實救護故。

    無大行。

    餘同前會(文)。

     鈔十一上雲。

    疏不可思議即真實行者。

    例後十地六決定中。

    有真實善決定。

    彼經雲不可見。

    今以不思議當之。

    言無觀相行者。

    彼雲無雜無帶相之雜故。

    今約地前。

    猶帶如相故。

    無無雜之言。

    言故無大行者。

    大行合雲遍一切佛刹普能救護一切衆生。

    今無此言(文)。

     刊六雲。

    初中二。

    先标雲菩薩行不可思議。

    後顯不思議相○又準十地論釋。

    菩薩行同彼觀相善。

    不可思議同彼真實善。

    與法界等同彼勝善。

    與虛空等同彼因善。

    學三世佛修行同彼不怯弱善。

    餘皆同前十住中釋(文)。

     花嚴經十六雲(金剛種菩薩回向品)。

    告衆菩薩言。

    佛子。

    是菩薩摩诃薩不可思議大願。

    悉普救護一切衆生。

    菩薩摩诃薩立此願已。

    修學三世諸佛回向(文)。

     玄七雲。

    前中二。

    先總标。

    二悉普下。

    别辨不思。

    大願者。

    總标起。

    謂期求名願。

    深廣名大。

    出過份量名不思議。

    此是普賢自體無障礙願。

    具盡法界無限德用。

    如下此品所說。

    諸德總在此一大願句内故。

    雲不思議○下别普救等。

    明利他廣大。

    學三世等。

    顯自利廣大。

    各具前十義。

    可知。

    又此中初是觀相。

    次大善後不怯弱。

    六決定中有三也。

    餘義同前釋(文)。

     花嚴經二十三雲(十回向品)。

    告諸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诃薩有不可思議大願充滿法界。

    普能救護一切衆生。

    所謂修學去來現在一切佛回向(文)。

     疏五上雲。

    今初若直就經文。

    應分為三。

    初句總标願體。

    難思怖求名願。

    即具攝普賢無盡願海。

    深廣難思。

    二充滿下。

    顯難思相。

    謂體充法界故難思議。

    用普救護故稱為大。

    又約體。

    深不思議。

    又深廣無礙名不思議。

    又體相用三。

    并充法界。

    随所遍處無不救護。

    實難思議。

    三所謂下。

    釋成難思。

    以行同佛故。

    若取論勢。

    亦初句是總。

    下三句别。

    一充滿法界即是勝願。

    以是一切佛根本故。

    二普救一切即是大願。

    順作利益故。

    三所謂學佛回向是不怯弱。

    願決定入佛大願故。

    亦未入地故。

    無觀相又真實願。

    大悲增故。

    加前行住大願利益。

    而住行中有無常愛果因。

    今此阙者。

    大悲既增。

    唯願救護。

    不欲自求菩提果故(文)。

     鈔下二上雲。

    前三句中。

    釋第二句。

    自有四句。

    一以體釋不思議。

    以用釋大。

    二雙約體用釋不思議。

    三體用雙融釋不思議。

    四約三大相融釋不思議(文)。

     刊七雲。

    别句中。

    初一德普。

    謂覺滿法界故。

    舊經無此句。

    二句用廣。

    一利他。

    謂救護衆生故。

    二自利。

    謂學佛回向故。

    初一名。

    次一體。

    次一用。

    後一釋成。

    故十行中先征。

    方此釋意。

    以同三世佛所願故。

    此願行一一深廣滿法界等。

    一雲。

    此中四句。

    準十地釋。

    總明回向斷位之體。

    初句名觀相善。

    二名因善。

    三大善。

    四不怯弱善。

    若從總句。

    總名為願。

    十住十行唯有此三。

    無大善也。

    此無十地勝善真實善也。

    餘義同前十住中說(文)。

     花嚴經二十五雲(十地品)。

    告諸菩薩言諸佛子。

    是諸菩薩願決定。

    無有過。

    不可壞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遍覆一切十方諸佛世界衆生。

    為救度一切世間。

    為一切諸佛神力所護。

    何以故。

    諸菩薩摩诃薩。

    入過去諸佛智地。

    亦入未來現在諸佛智地(文)。

     十地論一雲。

    經曰。

    起三昧已。

    告諸菩薩言。

    諸佛子。

    是諸菩薩願善決定。

    無雜不可見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覆護一切衆生界。

    佛子。

    是諸菩薩乃能入過去諸佛智地。

    乃能入未來諸佛智地。

    乃能入現在諸佛智地○論曰○善決定者。

    此善決定有六種。

    一者觀相善決定。

    真如觀一味相故。

    如經無雜故。

    二者真實善決定。

    非一切世間境界。

    出世間故。

    如不可見故。

    三者勝善決定。

    大法界故。

    一切佛根本故。

    如經廣大如法界故○四者因善決定有二種。

    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

    是因如虛空。

    依是生諸色。

    色不盡故。

    如經究竟如虛空故。

    二常果因善決定。

    得涅槃道。

    如經盡未來際故。

    五者大善決定。

    随順作利益他行。

    如經覆護一切衆生故。

    六者不怯弱善決定。

    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

    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

     玄九雲。

    二别名者。

    一觀相善決定。

    謂彼正智照理名觀。

    契同一味名相。

    此當體得名。

    二真實者。

    即實智離倒惑之過。

    證理不虛故。

    相形立名。

    三勝者。

    過劣故。

    具勝德故。

    亦當相及形他立名。

    四因者。

    謂能成果故。

    從功能立名。

    五大者。

    普被群生情無限局。

    體目得名。

    六不怯弱者。

    謂因入果德。

    情無怯懼。

    此從心境立名。

    五釋文中○别中六内。

    一正智真證不同帶相觀。

    以不雜無明之過故名一味相也。

    二以超出世間可壞之法故名真實。

    真實故非世智所見。

    三明此智同彼所證法界具諸勝德○四為因義。

    一為生因。

    生菩提有為果。

    二為行因。

    行涅槃無為果○五大悲益物普周生界。

    故雲遍覆亦名大也○六上入佛境故雲不怯(文)。

     花嚴經三十四雲(十地品)。

    普告一切菩薩衆言。

    諸佛子。

    諸菩薩善決定。

    無雜不可見。

    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

    盡未來際遍一切佛刹。

    救護一切衆生。

    為一切諸佛所護。

    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文)。

     疏六上雲。

    後别中。

    此善決定有六種。

    即經六句○一無雜者。

    即觀相善決定。

    真如觀一味故。

    謂正體緣如境。

    智一味為觀之相。

    則無帶相之雜。

    二不可見者。

    是真實善決定。

    非一切世間境界。

    出世間故。

    謂此真智超出世間可壞之法。

    故名真實。

    真實故非世間所見。

    三廣大如法界者。

    勝善決定○四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是因善決定。

    此有二種。

    一成無常愛果因。

    是因如虛空。

    依是生諸色。

    色不盡故。

    二常果因。

    得涅槃道故。

    故經雲。

    盡未來際○五遍一切佛刹救護一切衆生者。

    大善決定。

    随順作利益他行故。

    即普覆名大○六為一切下。

    是不怯弱善決定。

    上入智地不怯經故。

    論經阙于一切諸佛所護一句。

    但雲入智地不怯弱。

    若順此經。

    雲由佛護故入智無怯。

    言佛護者。

    智造佛境。

    佛智照故。

    佛所護與入智地反覆相成(文)。

     鈔十三下雲。

    疏一無雜等者。

    文總有四。

    一牒經。

    二即觀相善決定者。

    論主立名。

    總中開出故有善決定。

    三真如觀一味相故者。

    即論釋也。

    真如觀釋。

    觀一味相釋。

    相理絕妄情。

    說之為真。

    諸法體同。

    目之為如。

    照理名觀。

    名觀體狀故名觀相。

    四謂正體緣如下。

    疏釋上。

    論正體緣如縛釋真如觀○疏二不可見者。

    牒經。

    是真實善決定者。

    論立名也。

    非一切世間境界出世間故者。

    是論釋義○疏三廣大如法界者。

    牒經。

    勝善決定。

    即論立名。

    此明行德。

    行合法界随義廣大故為勝○疏是因善決定者。

    是論立名。

    二此有下。

    論釋○疏大善決定者。

    此句标名。

    二随順下。

    論釋相。

    三即普覆名大者。

    疏釋論名○疏六為一切下。

    是不怯弱善決定。

    文三。

    初論立名。

    于深能入故不怯弱。

    二上入下。

    論釋。

    三論經下。

    疏釋論會經。

    言與入智地反覆相成者。

    智造佛境。

    即入智地故得佛護。

    此以入智佛成佛護。

    由得佛護得入智地。

    即佛護成智地(文)。

     刊九雲。

    後别中六。

    一不雜者。

    是觀相善決定。

    謂真如觀一味相故。

    此即正體緣如。

    境智一味。

    不帶相觀。

    故雲不雜。

    二不可見者。

    是真實善決定。

    謂非一切世間境界。

    出世間故。

    此即超世可壞法。

    故名真實。

    三廣大如法界者。

    是勝善決定。

    四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者。

    是因善決定。

    此有二種。

    一成無常愛果因。

    此因如虛空生諸色色不盡故。

    二常果因。

    得涅槃道故○五遍一切佛刹救護一切衆生者。

    是大善決定。

    謂随順作利益他行。

    六為一切諸佛所護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智地者。

    是不怯弱善決定。

    謂入大地菩薩證佛無漏聖性之分。

    佛無分别智。

    明所照故。

    名諸佛護。

    由此故名入三世諸佛智地。

    即複由此入佛智地得諸佛護故不怯弱(文)。

     孔目三雲(本分中六決定章)。

    六決定者。

    一觀相善決定。

    真如觀一味相故。

    如經無雜故。

    二真實善決定。

    非一切世間境界。

    出世間故。

    如經不可見故。

    三勝善決定。

    有此六義。

    一大法界故勝。

    二一切佛根本故勝。

    三法相差别法爾故勝。

    四真如觀勝凡夫二乘智故勝。

    五順大教故勝。

    六是無漏故勝。

    故地論雲。

    大法界故。

    一切佛根本故。

    法相義故。

    真如觀勝諸凡夫二乘智故。

    說大乘法法爾故。

    白法界故。

    四因善決定。

    因有二種。

    一成無常愛果因善決定。

    是因如虛空。

    依是生諸色。

    色不盡故。

    二常果因善決定。

    得涅槃道。

    如經盡未來際故。

    五大善決定。

    随順作利益他行。

    如經覆護一切衆生故。

    次前善決定。

    此願世間涅槃中非一向住故。

    六不怯弱善決定。

    入一切諸佛智地不怯弱故。

    如經佛子是諸菩薩乃至入現在諸佛智地故。

    此六決定是十地體。

    通十地故。

    亦通十住已來。

    故經雲。

    十住中有五決定。

    十行亦同。

    除大善。

    十回向有三決定。

    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

    此之廢興。

    顯位高下增微故。

    通義可知。

    此義通彼修生及本有。

    非彼三乘及小乘所知。

    普賢性起在此位中。

    何以故。

    同是證故。

    餘義如别章。

     建治元年(乙亥)十一月三十日(酉時)于笠置寺般若院之連房抄之畢自去春三月十七日于東大寺尊勝院以探玄記第五卷為充文勤修三十講畢自同二十三日雖始當卷抄出老耄過法病患侵身之間至于秋比不終其功之處同八月四日夜多年同宿兒童力命丸于興福寺林小路不圖過災難無過被殺害之間戀慕之悲淚潤袂追修之作善銘肝之餘同九日曉忽出南都舊房葬籠當山古砌三業一心之誠專其志百日三時之行終其勤之今思出微功之不終淚底所染筆也願以此善根并資彼得脫矣。

     右筆華嚴宗末葉前權僧正宗性(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