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見義。
無未曾見義也尋雲。
若爾者。
七智豈非見道乎答。
此見道攝也。
八忍屬見道。
中間所攝七智無故屬見道也尋雲。
以何正位知雲無未曾見義乎答。
同斷迷理惑見道第十六心以道類智以為修道準知。
于解脫道智者。
更無未曾見義雲事。
道理極成者欤。
餘七智見道攝事者。
八忍被攝故也尋雲。
抑疑得者。
是何物乎答。
疑者。
猶預谛理義也。
今疑得者是正非煩惱。
隻心中可猶預谛理之得是也。
此無間道位。
疑得相應故。
無決斷智。
推度惠相應雲。
即此意也。
今得者。
一向不相應中随一也。
大乘習氣雲似。
但習氣是非不相應也問。
凡位者。
就智斷熟不熟論之。
然今三界九地等。
異生依業感煩惱所受果報依地也。
今何以此為位乎答(雲雲)。
二十六。
問。
三界九地十一地等。
就能治教立之欤。
如何答問。
十一地者如何答。
俱舍雲。
欲靜慮未至。
中閑。
無色。
名十一地。
以此為十一地。
師雲。
未師舉十一地中入滅盡定。
此義可尋也。
二十七。
問。
章雲至忍位得不退故此不退信位證念四不退中當何義乎答問。
于忍位有上中下。
此上中下皆合為不退欤。
答。
師雲。
今師爾也。
二十八。
問。
幹惠等十地三乘共經之欤答。
智論中。
于第九菩薩地。
此義不同也。
第一從幹惠。
至已辨地見。
天台等意。
智論此文依。
菩薩共幹惠等十地可經雲義成也。
宗意約是漸悟菩薩釋可心得也。
二乘初位。
幹惠第七已辨。
二乘種性。
回心至第九菩薩地雲義。
就此類從幹惠至已辨地釋也。
第二歡喜第十地雲菩薩地。
第三從初發心金剛心名菩薩此類更不經幹惠等之類付釋之也。
今師意。
即同此義欤問。
現身者現在雲事欤。
分段身雲現身。
欤答。
師雲。
分段身雲現身也問。
第九地者。
宗意可通漸悟頓悟之二類耶答。
依智論三釋。
漸頓之二類義不同。
若依從幹惠至菩薩地之釋者。
二乘一往者。
初從幹惠至已辨地。
證二乘自乘之果。
以後。
回心入大乘之類。
第九菩薩地雲也。
若依此義者。
可限漸悟也。
就智論第一釋。
約漸悟雲料簡。
折薪記意也第二第三釋。
皆是約頓悟類也。
若爾者。
三義共自宗意。
菩薩從幹惠地。
通至十地類在之可心得也問。
今回心教者。
稱實聲聞藏。
假立聲聞藏中何乎答。
師雲。
皆稱實聲聞藏也尋雲。
幹惠等十地。
豈是稱實聲聞藏乎。
既三乘共說之故也。
如何答。
幹惠等十地三乘共雖說之。
更是為二乘所建立也。
為菩薩非立之欤。
今章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漸次修行至佛果等釋意。
更無豫義欤。
若爾者。
幹惠等十地。
稱實聲聞藏所攝也。
二十九。
問。
章雲。
彼說菩薩十地差别如何不說資加二位耶答。
資加二位。
回心教中所建立名目也。
今歡喜等十地。
二乘不共位相也。
是故今簡之。
彼說菩薩十地釋也。
一義雲。
直進菩薩者。
上幹惠等十地中第九菩薩地。
是唯以歡喜等十地為菩薩位相也。
今約此十地差别釋也尋雲。
此回心教建立也。
如何直進中證之乎。
答。
上十地間望二乘建立回心教雲也。
今不望二乘就第九一地。
建立菩薩即直進位也。
三十。
問。
章雲。
見是故梁攝論雲。
如須陀洹道前有四位。
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若廣以菩薩道前四十心為能似者。
須陀洹道前四位者。
所有道前位相取可為所似四位也。
如何答。
師雲。
法相人師。
于此文說三釋也。
第一釋三賢為三。
四善根合為一四位雲也。
第二釋。
四位名廣取如上。
但其四位中第四四善根取雲意也。
是言總意别釋也。
第三釋四代攝論中。
餘本無之。
準餘本是誤也但宗意即不爾。
既道前四位雲。
抑道前位中何物。
是四位。
其故既道前四位言。
便豈非四善根耶。
例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雲如其上真谛梁論疏中。
四位者即四善根釋。
不可及異論者欤問。
别立四善根屬第二僧祇欤答。
屬初僧祇也。
三十一。
問。
章雲。
答有二意故(文)此文意如何答。
第二釋有兩釋中第二為機淺故雲者。
是二乘機淺雲也。
意所引二乘即淺故。
能引直往無力似小乘也尋雲。
第二兩釋。
如何可心得乎答。
初為引小故釋。
引小義通終教欤雲疑。
次為機淺故釋終教直往。
更引小乘義無之。
所引二乘純熟高勝。
似小乘道理無之。
是故此始教二乘機即淺故能引無力淺義。
三十二。
問。
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者。
何程善根等雲已成就乎答。
五停心。
總别念處位雲已成就欤。
菩薩已成就者。
十信雲已成就也。
未成就反之可得心也問。
三品欲樂者。
如何答。
經論知識處所熏習善根。
有厚薄不同故。
于欲樂有三品不同也。
三十三。
問。
三品加行者。
如何答。
若依集成意者。
恒時尊重二加行。
共不具足。
是雲下品加行也。
于二加行随一具足。
是雲中品加行也。
二加行具足是雲上品加行也。
此義引般若燈論為證據也。
如此料簡。
同于一位上。
則能行人可有三人不同也一義雲。
七方便雲下品加行。
見道雲中品加行。
修道雲上品加行也尋雲。
若以七方便。
總名下品加行者。
加何今章釋猶往惡趣耶。
四善根中暖頂二位。
猶往惡趣義。
于忍位已上者。
既雲忍不堕惡趣。
豈是總退位乎答。
此四善根中。
且就暖頂二位。
猶往惡趣釋計也問。
以地前總說習退義。
為下品成就者。
例二乘七方便總為退義以可為下品成就乎答。
師雲。
例準如此可有心得義也。
古在如此義。
但未勘分明證據也問。
不退者。
其相如何答。
于不退有已得未得不同已得不退者。
于自他所得法。
永不退轉也。
設雖自地法。
于未得者。
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