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教。
三十八。
問。
今章雲。
彼立三聚法抑三聚之義。
是積集義欤。
如何答。
聚集義也尋雲。
如何以無為可名聚耶答。
無為有三無為。
三種合集名一無為。
猶有聚集義也。
三十九。
問。
抑于我有幾種類耶答。
我有三種。
一即蘊我。
即是凡夫我也。
二離蘊我。
是外道所計我也。
三非即非離蘊我。
即犢子部所計我也尋雲。
凡夫我。
外道我。
利鈍不同如何答。
外道我利根也。
外道最利故。
蘊體一一推度。
更五蘊我即無之。
是故我是離蘊有之計也。
重意。
蘊中不見我。
是利根故也。
四十。
問。
于外道所計離蘊我。
可立大小耶答。
爾也。
我大小有三重。
一大同虛空我。
二旋轉身中我。
三随身不定我也尋雲。
彼二義意如何答。
旋轉身中我者。
我量即是極微量也。
此我如極微。
六根旋轉。
五蘊主宰。
令成大我也。
是更非即蘊。
次随身不定我者。
所诠我大小者。
人身量不同依也。
若人五尺有。
我又又可五尺。
若人一丈。
我即可一丈等。
如此可得心也。
四十一。
問。
今章雲。
立五法藏此中于無為如此立藏名耶答。
藏者收義也。
一無為言處攝三無為也。
是故雲藏欤。
大疏一雲。
今總收一代時教。
以為十宗。
第一我法俱有宗。
謂犢子等。
彼立三聚。
一有為。
二無為。
三非二聚。
非二即我。
又立五法藏。
謂三世為三。
無為為四。
第五不可說藏。
我在其中。
以不可說為有為無為故。
然此一部。
諸部論師。
共推不受。
呼為附佛法外道。
以諸外計雖殊皆立我故鈔四雲。
第一宗中先立理。
謂犢子部等者。
等取餘四部。
謂此道所計中總有五全或一少分。
言五部全者。
一犢子部。
二法上部。
三賢胃部。
四正量部。
五密林山部。
故總為五部同計。
言一少分者。
泰法師雲。
更等取經部中根本經部。
不等末經部。
以本經部亦執有勝義我。
非即非離即計菩薩出離生死。
故名勝義(文)。
二法有我無宗已下
四十二。
問。
薩婆多等意。
于三世法體。
許生滅義欤。
如何答。
昔兩寺共。
于法體不許生滅義。
于功能許生滅雲。
東大寺。
近代聖禅僧都之比。
學者評議雲。
于佛教。
乍雲有為因緣法。
争設雖體也不許生滅義乎。
若一向不許生滅者。
如何異無為法耶。
改談之也。
當時三井寺計。
如昔于法體無生滅雲傳難雲。
兩義共不明。
若于法體有生滅雲者。
如何光疏雲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于彼但望用說耶。
若當世東大寺學者。
如何會此文耶。
若于法體無生滅雲者。
如何薩婆多論雲體非常故用亦無常耶。
爾者。
三井寺學者。
如何會此文耶答。
三井學者。
體非常故文會雲。
攝用歸體故。
雲體非常故也。
意以用生滅攝法體見。
體即有生滅。
是用不離體故也。
次東大寺學者。
會四相于彼但望用說文雲。
俱舍論二十三。
頌曰。
何破用雲何無異者。
便壞有雖未生滅。
此法性甚深也又雲。
許法體恒有。
而說性非常。
性體複無别。
此真自在作(文)此經部破薩婆多也。
如外道說自在天作世間問。
一雲。
謂能生能長心心所法故。
為處是能長彼作用又雲。
此宗諸法體皆本有四相。
于彼但望用說。
非體論頌疏第一雲。
依薩婆多宗。
法體前不可言生。
但生其用耳已上準此等釋。
諸法生滅約功用論之。
于法體中。
更不可有生滅見。
三井義順欤。
又雲體非有故。
用亦無常此釋順東大寺義也大疏雲。
二法有我無宗。
謂薩婆多等。
彼立諸法不離色心。
或立三世無為。
或分五類。
皆無有我。
以無我故。
異外道計抄四下雲。
疏二法有我無宗等者。
○今初。
言等者。
等取餘二半。
謂此計都有三全一少分。
謂一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此即上座部。
宗輪論雲。
同說一切有。
故亦等取也。
三多聞部。
宗輪叙多聞部雲。
餘義多同一切有部。
并不立我。
計法有實故。
言少分者。
化地部末計。
彼雲。
過去未來并皆實有。
亦有中有。
一切法所知所識故名有法無我。
三法無去來宗已下
四十三。
問。
過未無體現在有體用義大乘如何異耶答。
過未無體義。
大乘更無異。
就現在有體用義。
大小不同也。
今法無去來宗意。
現在上體用者。
俱是體用即實有也。
更不可雲似法之故也。
大乘心。
現在上體用者。
依他如幻似有。
更不可談實有。
差異不待言也(為言)大疏一(文)雲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
說有現在及無為耳。
其過未之法。
體用俱無鈔四下雲。
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者。
先标宗。
說有現在下釋。
而雲等者。
等取六全一少分。
謂。
都七全一少分。
同有此計。
一大衆部。
二雞胤部。
三制多山部。
四西山住部。
五北山住部。
六法藏部。
七飲光部。
宗輪論叙制多·西山·北山雲。
餘義多同大衆。
叙法藏亦爾。
叙飲光雲。
餘義多同法藏。
故上七部。
類同此計。
言一少分者。
取根本化地部。
彼雲去來世無現在無為是有。
北京素公雲。
以前義故。
四分律法藏部義。
及四阿含僧祇律。
大衆部義。
并是第三法無去來宗也(雲雲)。
四現通似實宗已下
四十四。
問。
說假部經部成實三部。
三科相望。
判假實一同哉答。
說假部意。
三科相望。
在蘊實。
在界處假也雲事。
如今章。
次經部成實意。
必非三科相望義。
隻明假實不定義計也。
雖爾。
俱出現法上。
通假實之義。
即當章現通假實義不違。
是故章雲。
成實論等經部師。
亦即此類。
結釋此意也尋雲。
成實。
經部。
假實不定一義同也可雲乎答。
成實論意。
元是數論師弟子故。
入佛法後猶外道習。
教論師四微能造四大所造義立也。
爾此師意。
四微是能造故。
以之為實體。
四大所造故。
以之為假法也。
假實不定義。
經部師弟子故順此義。
建立能造所造相對。
假實談成實别義也。
次經部論師意。
以四大為能造。
以四微為所造也。
雖爾。
依能造所造。
不可分别假實也。
設能造所造極微見邊。
即是細實也。
此能造四大種。
所造四微。
和合所成。
似和合法。
雲假法也。
重意。
此能造四大。
所造四微。
名八事也。
此八事位。
即能造所造俱是極微極微望。
所造四大種極微。
即是假法心得也難雲。
若爾者。
經部成實兩義。
假實大不同也。
何以清涼大師。
釋其成實論雲入佛法時。
經部攝故耶答。
總當章現通假實中。
似實談有三義不同。
一說假部意。
約三科論假實也。
如今章。
二成實論意。
約能造所造論假實也。
約三科不論假實也。
三經部師意粗假細實義也。
不依能造所造。
不約三科也。
雖爾。
經部。
成實。
于似實義門不同現通假實道理。
三義更不同無。
是故合三師。
為當門建立也問。
經部師意。
于三科無假實分别義雲事。
道理難辨。
其故。
俱舍論光記第一雲。
毗婆娑宗。
蘊等三門。
皆是實法。
經部所立蘊處是似。
唯界是實。
今論主意。
以經部中說略一聚言。
許蘊是假餘二是實。
此等釋豈約三科非分别假實耶。
若爾者。
經部師意。
不可限粗假細實一義見。
如何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