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钞下卷第一

首頁
    相違欤尋雲。

    今章雲。

    是此方便故。

    從此而流故(文)抑此見此雲從此雲此言指圓教欤。

    若指圓教者。

    更雲從此而流故。

    上别教豈從圓教流可雲哉。

    若依之。

    從此言指别教雲者。

    是此方便故雲。

    豈以别教可雲方便哉答。

    若此義意者。

    是此方便故此指圓教。

    從此而流故此指别教。

    可心得之欤。

    此料簡。

    未足信用之者欤。

    一義雲。

    同别二教者。

    于圓教中分之故。

    是此從此言。

    總圓教雲此也。

    是故今圓教前雲頓教已下諸教指也。

    圓教别教迄前雲非也是師主私料簡也(雲雲)。

     十九。

    問。

    祖師依何文。

    建立如此五教義欤答。

    祖師自開顯法界知見故。

    于此唯一法界一心。

    開示此五義門也。

    别始不可待聖教判也。

    然于如此知見處。

    一代教量差别以。

    心自内合分。

    毫無差事。

    心目之内所觀五數義。

    随無不五教教量也。

     二十。

    問。

    抑今甚深緣起一心者。

    是何物乎答。

    師雲。

    于此甚深緣起一心。

    古來在兩義。

    一義雲。

    甚深緣起者。

    是已上五義門指也。

    一心者。

    即所依之一心也。

    一義雲。

    甚深緣起者。

    上法界緣起自在無窮緣起也。

    此法界緣起所依一心今一心雲也問雲。

    一心義兩義無不同也答。

    以五義緣起。

    甚深緣起義即狹也。

    若以法界緣起心得。

    甚深緣起義即廣轉也。

    是故。

    師主以後義可為正義問。

    就初義于五義緣起甚深之義如何答。

    是即法界中五義故。

    若無一義者即餘義随不成。

    是故五義融通義。

    道理亦相成欤。

    是以今章雲。

    五義相融唯一心轉也此釋。

    分明以五義為甚深緣起義見問。

    就後義。

    以五義為甚深緣起者狹。

    以法界緣起為其深緣起者廣雲事不明。

    其故。

    若以法界緣起為甚深者。

    更彼法界緣起者。

    五義中第五圓教一義也。

    然以五義為甚深者。

    五義通為甚深故。

    尚見廣。

    爾者此五義心于緣起論廣狹料簡未信用。

    爾者如何答。

    于圓教中。

    有體義兩門然五教相對時。

    前四教相待。

    性海圓明即入緣起等談邊。

    是為所具義。

    雖然。

    圓教外非謂有能具。

    此圓教中所安立甚深緣起之所依一心法界為能具也意約體。

    所依一心法界約義。

    性海無礙等義。

    即是圓教中法門故。

    圓教為末為所具。

    圓教為能具為本。

    互有道理也。

    但于難勢者。

    此下恐有脫文尋雲。

    答。

    趣尚不明。

    今答趣。

    一心法界即廣轉義。

    法界緣起五義門甚深緣起廣雲義未聞也。

    元一心者亦法界緣起尚廣故非今所論。

    如何答。

    一義雲。

    今章甚深緣起者。

    設以五義緣起甚深雲。

    若法界緣起雲。

    更不可有寬狹欤。

    其故。

    今五義門。

    約法通收之時。

    直是一法界中五義緣起雲即法界緣起。

    圓教意約性德論緣起雲義。

    豈是非法界緣起乎。

    是古來異義此二得緣起。

    更不可有寬狹者欤。

    當座私案義可尋之。

     二十一。

    問。

    答約法通收之時。

    名義必可無礙。

    然于性德中非雲論五義門。

    豈有從名無顯義之義乎答。

    師雲若依餘教意者。

    皆所诠而非能诠。

    名外有義。

    然今依一乘義雲之者。

    能诠即所诠。

    即如今經題名等者。

    雲大方廣等。

    經大以當遍義得大名也。

    是故今大名大常遍法界故。

    更名外無義。

    是全名攝義之義也。

    今小乘所與攝義從名門者。

    即今圓教中。

    攝義從名義也遍法界中賴耶名。

    從小乘說之。

    故佛意密益益。

    無不足。

    雖然小乘有局機。

    更是遍法界賴耶名事不知。

    冥名是無盡法界名故。

    耳聞之者。

    于外以感見聞。

    答此内外熏發。

    三周得悟聲聞。

    于法華會座開一乘大悟也(為言)。

     二十二。

    問。

    小乘意。

    以六識三毒為所依心識。

    然以四種賴耶為所依心識事。

    未談之心雲何釋所依心識體。

    雲攝義從名門乎答。

    以于阿賴耶識。

    但得其名義。

    為所依心識事。

    望大乘已去義。

    以四種賴耶。

    為小乘心識雲也。

    若依小乘當教分者。

    以六識三毒。

    為所依故也。

    當教心。

    以賴耶為所依心識事不知。

    冥雲之者。

    為所依也。

    當教心不知故。

    談賴耶名計也。

    譬。

    愚法小乘實第七識惑斷不知故不斷思如尋雲。

    所依心識。

    必不依當教所談者。

    如何始教所依心識。

    望終教以具分為所依義。

    不許之乎答。

    小乘總不知賴耶義故。

    以名為心識所依之義成也。

    然始教更于賴耶得一分義故。

    以賴耶為所依之上。

    不可依一分具分也。

    所說賴耶名義。

    為所依心識。

    是即當章本意也。

    其上二教賴耶無二故也一義雲。

    小乘直以六識三毒為所依心識。

    始終二教以第八賴耶為所依心識。

    然此賴耶。

    頓教唯一真心心得為所依。

    圓教此賴耶即性海圓明心得。

    為一乘所依心識也尋雲。

    若以六識等為所依者。

    如何今章雲攝義從名門乎答。

    有異義。

    以六識名等一為所依心識也。

    是以折薪雲。

    攝二義體。

    從假說一心名以生滅不生滅二義。

    從六識假名。

    為心識也。

    若爾者。

    今攝義從名者。

    以賴耶名非為所依心識也尋雲。

    以六識從假說一心名釋意如何答。

    小乘雲。

    心能導世間。

    心能遍攝受談。

    依衆生。

    共業感器界。

    依衆生别業生有情也。

    談似唯識義。

    實是一切境界心外法故更非唯識之義。

    是故于六識之分。

    假說建立一心名鬥也。

    若爾者。

    今攝義從名雲。

    從假說一心名談之欤尋雲。

    以六識從一心之名事。

    必非所依義。

    然今攝義從名門者。

    是就所依心識論之也。

    是故六識從一心名。

    今章所依心識雲義大不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