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钞上卷第三

首頁
    意。

    此唯别唯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是同教一乘義也。

    此三别合論義非隻融會無二釋強非同教義也。

     十七。

    問。

    章雲。

    雖具存壞等此文意如何答。

    師雲。

    意存壞共盡非。

    于三乘存。

    一義終即盡。

    壞一義盡非次雖具隐顯雲。

    于一乘顯一義終不可盡。

    隐一義非不盡也。

     十八。

    問。

    今章雲由此镕融有其四句已下文。

    于融本末一科作四句欤。

    總一乘義一章總結欤答。

    一義雲。

    融本末内作之。

    第一問當科泯權歸實内第二句。

    攬實成權門第三句初即不壞權乃至。

    而不礙一第四句。

    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文)意體無二非三非一。

    是故設同教法門。

    直得法體即同果海也若然當門中建立也。

    一義雲。

    今科四句。

    是即總一章總結也。

    第一句上分相該攝兩門也。

    第二句即分相中所引三乘。

    該攝中所融三乘也。

    第三句同教分諸乘融本末兩科也。

    第四句即上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雲者是也(為言)師以後義可為正義(雲雲)尋雲。

    就第一義。

    抑今文至第四句雲。

    非一非三。

    如上果海(文)融本末一科内。

    何處直說果海乎。

    既上果海雲。

    是豈非指當是不可說文處欤。

    如何答(雲雲)。

     十九。

    問。

    并如别說者。

    指何章疏乎答。

    師雲。

    起信别記也。

     教義攝益第二略之 古今立教已下 二十。

    問。

    圓音章雲。

    四音義。

    略作四門分别。

    一舉義。

    二決擇。

    ○初中有二。

    一謂如來能以一音。

    演說一切差别之法。

    所謂貪欲多者。

    即聞如來說不淨觀。

    如是等。

    乃至一切。

    故名圓音。

    是故華嚴經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二謂如來一音能同一切差别言音。

    謂諸衆生各聞如來唯已語故。

    華嚴經雲。

    一切衆語言法。

    一言演說盡無餘○第二決擇者。

    或有說言。

    如來于一語業之中。

    演出一切衆生言音。

    是故。

    令彼衆生各聞已語。

    非謂如來唯發一音。

    但以語業同故。

    名曰一音。

    所發多故。

    名雲圓音。

    或有說言。

    如來唯發一梵音。

    名為一音。

    能為衆生作增上緣。

    令其所作感解不同。

    故名四音。

    非謂如來有若幹音。

    或有說言。

    如來唯一寂滅解脫離相言音。

    名為一音。

    而諸衆生機感力故。

    自聞如來種種言音。

    故名圓音。

    非謂如來音有一有多。

    問。

    此上三說。

    何得何失。

    答。

    若别偏取。

    三俱有失。

    何者。

    初說但多。

    無一音故次唯一語。

    無多音故。

    後唯無性。

    非音義故。

    如實義者。

    三說合為一圓音義。

    何者。

    若彼多音不即一音。

    此但多音。

    非是圓義。

    以彼多音即一音故。

    镕融無礙。

    名作圓音。

    若彼一音不即一切。

    但是一音。

    非是梵音。

    以彼一音即多音故。

    融通無礙。

    名一梵音。

    若此等音。

    不即無性同真際者。

    是所執故。

    非如來音。

    以彼音等。

    離作故。

    無性故。

    如響故。

    所以法螺恒震。

    妙音常寂故也(文)。

     二十一。

    問。

    今章第一師。

    一音教者。

    彼圓音章三義中。

    當何義耶答。

    一義雲。

    菩提流支是一音異解師也。

    是故。

    今圓音章三中。

    當第二義也尋雲。

    若爾者。

    如何清涼。

    依菩提流支。

    立大小并陳義。

    當圓音章第一義也。

    依羅什三藏。

    立一音異解義。

    是當圓音章第二義也。

    如何。

    乃至圓覺疏抄等如是。

    準之答。

    皆是傳者誤如此雲也。

    今章并探玄記。

    皆一徹依菩提流支。

    立一音異解義事分明也。

    一義雲。

    人法影略也。

    答菩提流支略不釋大小并陳義。

    次舉一音異解法。

    略不出羅什三藏之故。

    人法互舉影略也。

    諸師如此。

    其例在之。

    若如此得心者。

    今菩提流支所立義。

    當圓音章第一師義也。

    一義雲。

    師雲。

    清涼廣盡諸家立教故。

    于一音教分兩重别。

    故委釋之。

    大小并陳。

    一音異解。

    不同在之。

    宗家略述十家故。

    于一音教。

    别不立二得。

    是故今章。

    一音教中。

    二師義合可得意也。

    或先舉菩提留支。

    略羅什義欤尋雲。

    若分者。

    今章雲。

    随根異解。

    故有多種不同。

    此文如何可意得耶答。

    佛音遍陳大小。

    随小機聞小乘邊。

    大機聞大乘邊。

    故随根異解釋。

    全不可成相違也二依誕法師等問。

    或雲延法師。

    或雲護法師。

    或雲誕法師。

    今章如此三義。

    如何答。

    延法師者誤。

    言邊随落也。

    護法師者書誤也。

    誕者本以可為勝也。

     二十二。

    問。

    依楞伽經何文。

    立漸頓二教耶答。

    演義抄六雲。

    衆悟如日照等者。

    楞伽經中。

    有四漸四頓。

    今唯用一。

    彼經。

    大惠白佛言。

    世尊雲何淨除自心現流為頓為漸。

    答中。

    先明四漸。

    後說四頓。

    漸。

    經雲。

    佛告大惠。

    漸淨非頓。

    一如庵摩羅果漸熟頓。

    如來淨除衆生自心現流。

    亦複如是。

    漸淨非頓(此喻十信)二如陶家作略。

    漸成非頓三如大地。

    漸生非頓四如習藝。

    漸熟非頓(十向)上之四漸。

    約于修行未證理故。

    下之四頓。

    約已證理故。

    一明鏡頓現喻。

    經雲。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

    亦複如是。

    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界(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頓照喻。

    雲。

    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

    如來為離自心現流習氣過患。

    衆生亦複如是。

    頓為顯示不思議最勝境界(喻八地已上)三藏識頓知喻。

    雲。

    譬如藏識頓分别知自心現流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諸依。

    佛亦複如是。

    頓熟衆生所處境界。

    以修行者。

    安處于彼色究竟天(此喻報佛)四。

    佛光頓照喻。

    雲。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

    自覺聖趣亦複如是。

    彼于法相有性無性要見妄想。

    照令除滅(亦喻法報前喻頓成。

    此喻頓照文)。

     二十三。

    問。

    此四漸四頓。

    是約地前地上别論之。

    若依之立漸頓二教者。

    以地前為漸教。

    以地上可名頓教乎答。

    菩薩地前行行漸修非頓。

    亦漸名義以三乘等先小後大義成許也。

    以地前非可名頓教。

    初地已上。

    一行一切行。

    八地已上一切行一行等道理。

    義亦少對小乘。

    又其上既名頓。

    知是唯頓非漸義。

    即頓教為誠證(為言)一義雲。

    更假四漸名立漸教。

    假四頓名立頓教許也。

    更不假地前地上等義勢也。

     二十四。

    問。

    遠法師者。

    是半滿二教師也。

    如何。

    今漸頓二教師中出之乎答。

    彼師實如難。

    雖立半滿二教。

    大乘二教。

    大乘中又立漸頓二教也。

    此邊且同誕師立教也。

    然此遠師誕師立教舉破之也五依護身法師雲。

    護身寺雲寺名也。

     二十五。

    問。

    第四真宗教。

    第五法界宗。

    如何異乎答。

    第四真宗教者。

    專以佛性顯宗故限有情。

    第五通情非情一切境界也尋雲。

    真宗名通依正。

    佛性名局有情如何不名佛性宗。

    立真宗稱耶答。

    今真宗者佛性名真宗也。

    佛性即真故也六依耆阇法師等(文)師雲。

    是即耆阇寺雲寺得名也。

     二十六。

    問。

    第三不真宗。

    第四真宗。

    更是法喻别無不同。

    如何異乎答。

    師雲。

    第三即約俗谛為一教。

    第四約真谛立一教也。

    更法喻不同非尋雲。

    第四第五。

    如何不同乎答。

    第五真谛中約不空法德。

    别立一教也問。

    南嶽大師意。

    立四教欤答。

    如問答抄。

    一特違至教失。

    二大無三藏失。

    三亂涉大乘失。

    清涼加一難。

    第四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