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以如實修揀于愚法者。
即終頓二義所明四心也。
言無量者。
俱舍雲。
無量有情。
為所緣故準此釋。
衆生緣四無量約凡夫。
二法緣四無量約二乘也。
法執上修四無量也。
第三無緣四無量者。
是唯約大乘。
今如實修四無量者。
三無緣四無量也(為言)。
十。
問。
若不信此法○無有此處爾者。
法華開三顯一義直終教義。
無差異欤。
今終教法門不信此法者。
此法引合意如何又法華意。
更爾前羅漢果得程聖者應可得信法華。
知彼人未得已證上慢類也。
未證實果之故也。
若實得羅漢果人。
不信此法之無有此處雲經文也。
爾者。
此經意爾前之位。
愚法二乘不許證羅漢果。
爾者難辨之答。
随宜轉用可得意也。
諸師引之如此。
其證多之。
今例同終教義引之許也加之。
大品等引證之。
大都彼經始教所依經故。
終教當段難引用。
今依便宜以義意轉。
今終教義成也(為言)。
十一。
問。
普超三昧經雲。
如此大乘中亦有三乘。
即為三藏此文意如何答。
此經文意。
聲聞不知緣覺行體之故。
聲聞人以緣覺法不可度人。
緣覺不知菩薩六度修行故。
以菩薩法不可度人也。
是等愚法聲聞可雲欤。
然菩薩于三乘行體實修實行處分明知見故。
或以聲聞度人。
或于緣覺度人。
或說菩薩法度人也。
此菩薩所說三藏。
大乘中三藏名也。
彌勒菩薩為補處大士五部輪說益衆生。
即今如瑜伽力顯揚等論中所說三乘法門是也。
十二。
問。
不共般若即華嚴經欤。
不思議經又華嚴經欤答(雲雲)智論第一百雲。
問曰。
若爾。
法華經諸餘方等經。
何法囑累喜王諸菩薩等此問意。
以般若囑累阿難。
以何意法華并華嚴經以囑累喜王菩薩等耶問也。
此問答論文有二段文。
第一文雲。
有人言。
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文)此論文。
以法華囑累喜王菩薩問答也。
聲聞人不在者。
至法華說會者。
二乘根機緣純熟高勝之機故。
皆是漸悟菩薩故。
聲聞人不在釋欤。
或又五千增上慢。
皆廢座故雲爾欤。
又第二段文雲。
又如佛說不可思議解脫經。
五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
或時得聞而不能用。
是故囑累諸菩薩(文)此論文。
上問華嚴含問之故。
華嚴囑累菩薩之由答也。
五百阿羅漢聾盲類。
即是本會說相也尋雲。
華嚴中。
有或時得聞之類乎答。
師雲。
是未會說相也。
其故。
舍利弗引六千比丘文殊處至。
然文殊對彼六千說十大法門。
舍二乘名得菩薩稱道理。
圓經不共表相故。
雖聞而不信用事表也一義雲。
或時得聞者。
文殊順行經也雲料簡在之。
師雲。
此義難信用。
又雲。
問曰。
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
而以般若囑累阿難。
而餘經屬累菩薩此問意。
抑何法甚深勝般若有。
即般若經阿難囑累。
今此法華華嚴等大乘經以囑累菩薩耶。
其意難辨雲問意也。
此問答論二段文在之。
又第一段論文雲。
答曰。
般若波羅蜜非秘密法。
而法華等諸經。
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文)此答意。
法華是般若勝故菩薩囑累由答也。
先問法華處答論文也。
又第二段論文雲。
複次如先說般若二種。
一者共聲聞說。
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
非九地所聞。
何況新發意者。
複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文)此答意于般若有淺深。
七般若阿難囑累。
華嚴是般若中尤甚深故名不共般若。
不共說聲聞秘密要法也。
是故華嚴菩薩囑累也是更有何法問。
華嚴經菩薩囑累由問故如是答也尋雲。
若爾者。
今二段論文。
一師以法華華嚴兩經先約法華答之。
次約華嚴答之欤。
上更有何法問答。
約二師義。
二複次得意欤如何答雲。
一義雲。
一師意義也。
法華華嚴二經菩薩囑累由約法華約華嚴兩段分别答之欤一義雲。
二複次也。
第一師答法華不答華嚴。
第二師答華嚴不答法華也師以先義可為正義師雲。
論十地大菩薩者約行布釋之也。
若約圓融者。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
或十信終心作佛得果故。
五位皆圓經為所被得意也。
今論九地所聞。
乃至。
初地所聞。
各各不同釋此意欤。
十三。
問。
今章雲。
若言說大品等時。
一音異解。
得小果故有三乘者(雲雲)此文意如何答。
破一音異解義。
一乘小乘外。
證有别三乘也尋雲。
三乘外無别一乘小乘等者。
彼所被師如何得心乎答。
彼師意雲。
如來以一音演說大品經。
三乘機各異解得三乘果。
然菩薩所知邊别結集是雲。
一乘教。
或二乘所知邊結集是雲小乘教也。
然三乘異解皆同時邊。
是結集。
依此義名三乘教也若如此得意者。
别三乘外。
一乘及愚法小乘等有無之得意故。
引此師義破之尋雲。
若爾者。
今師能破意。
如何可得意乎答。
大品經是為三乘各别一機。
别說三乘教法之故。
非一音異解義勢也。
般若所得法門。
同是無生空理。
同于無生空理。
三重不同。
所被機又三人淺深在之。
如來對此三機說三重般若故。
非一音異解義也。
若說大品一經之處。
異解菩薩所知邊結集名一乘。
或異解得小果邊結集名小乘教雲者。
如何花嚴說會異解不得小乘果乎。
若說增一經之時。
如何異解得大果機無之乎。
以之準知。
三乘外别有一乘。
又有小乘。
是故一乘三乘小乘三宗各别事。
更不可有疑者也。
十四。
問。
教理可知者。
此文意如何答。
教理準上殊勝門。
又準上明二乘有三種中。
第二二乘段可得意也其文雲。
同是菩薩所乘故或俱是小乘故雲。
準此理融一乘合大乘。
合愚法同回心也雲。
此文意也。
十五。
問。
上明三乘有三種然隻有二種無一種标釋不同。
是何意耶答。
一義雲。
孔目章雲。
二三通三二此文意二通三。
三通二可得心也。
若合二雲語勢三雲語勢通故。
乘語便雲三也。
是又複古記意也。
彼記意。
以本祖解釋為證也一義雲。
第三段缺漏可得心。
傳者誤此第三段書落欤。
一義雲。
第二段中别科。
亦有三段。
此三段中。
第三段以。
遠總科第三段也。
遠列科第三段成也是總别兩異釋也。
他師釋義有此例。
觀經定善義第三在之。
彼宗學者。
可尋之無量乘者如何答。
問答抄有釋略之。
融本末已下
十六。
問。
會融無二同一法界爾者。
是同教義釋欤答。
一義雲。
同教義釋也。
有二門已下。
重以二門釋不二義也。
第一門。
三乘即一故不二也釋第二門一乘即三故不二也釋。
次即不壞權已下。
上二門重以道理釋成也。
是故一三融攝體無二也者。
上會融無二同一法界總标結歸也。
一義雲。
會融無二同一法界者。
未是同教義。
其故會融無二義。
别教法門中。
或總該萬有雲。
或本來悉是彼一乘法雲。
皆是會融無二義。
而别教義非同教義也。
是故會融無二言。
即同教三一合論。
難得意故。
有二門已下。
漸三一合論所因出兩門立也。
即第一泯權歸實。
即是唯别教也。
第二攬實成權。
即是唯三乘也。
以此兩門為同教一乘所因也。
次初即不壞權已下。
唯别唯三所因以。
全三一合論位。
即名同教義釋成也。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