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见闻抄上卷第二

首頁
    乘。

    度脫三十六億衆生是時二百天子。

    心欲退轉阿耨○菩提者。

    從諸天子聞是語已。

    及聞文殊師利法王子。

    不思議功德勢力更以深心發阿耨○菩提。

    不複随先退轉。

    之名淨月藏既文殊化為聲聞。

    示現入無餘涅槃。

    度脫衆生。

    即說此事教化。

    有懈退心之菩薩。

    不令退轉雲事。

    此經文分明也。

    何雲從一類好威衆生乎答。

    此經文還成答者聞色。

    謂二百菩薩有懈退心。

    欲舍菩提行取二乘道。

    但彼菩薩意。

    謂若不能菩薩種性人退成小乘。

    縱雖有懈怠心。

    不可得舍菩提行取二乘道爾。

    佛既謂若退轉則成二乘人。

    故我今欲舍佛道入緣覺涅槃(雲雲)文殊雲。

    佛諸菩薩。

    若有退轉則作二乘者。

    即非實類菩薩。

    我為化度緣覺種性衆生。

    所示現之權形也。

    故現入滅非畢竟滅。

    隻是以本願故。

    入滅盡定者也。

    何執此化現。

    即謂實類菩薩退堕作二乘(為言)彼經意如是。

    故委細論之。

    略有三意。

    一者此經遷怯弱菩薩執菩薩種性人退作二乘。

    彼玄贊遷不定性二乘執無餘涅槃是究竟永滅。

    二者此經為佛所說菩薩退作二乘者。

    為文殊化現令所化菩薩直知是化現。

    彼玄贊不實類形會所化謂同類也。

    三者此經明為緣覺種性衆生。

    所化之涅槃是畢竟滅。

    更不還生彼玄贊雲。

    後彼從起現受佛記故如此經。

    全非玄贊之潤色也。

    師雲。

    初一頌明其所為。

    次一頌明其所由。

    其所為者。

    即所被機。

    所由者約法顯一乘之由也。

    所诠所為所由其義雖異。

    俱是說一乘由故。

    以之為十義。

    爾者莊嚴論。

    先正明其所由故。

    約法位說八意為一乘。

    次約所為機說二意為一乘。

    諸攝論。

    今莊嚴所由。

    雖前後不同。

    但是十義。

    是故為十義無失難雲。

    抑八義者。

    正約其所诠法體說一乘。

    即彼一頌是。

    初一頌約不定性機攝之即初二意是也。

    若爾者。

    性宗意。

    謂不定性為機欤答。

    師雲。

    爾也。

    設雖華嚴法華涅槃意。

    離機說法無所用故。

    故設雖說一乘。

    離機不可說之。

    是故以不定性。

    為一佛乘機也。

    先法華會座聲聞等。

    皆如是不定性也。

    對無性定性機非說一乘。

    一第機不熟故也。

    三周得悟聲聞。

    豈是定性人乎。

    釋約所說法。

    說定性無性皆成之義計也。

    抑法華·華嚴中。

    何處以定性無性之機。

    對待彼有說此經哉。

    是故雖性宗意也。

    對機說法機。

    約不定性故。

    如相宗不可有相違也。

    是以梁攝論中雲。

    前偈為了義說。

    後偈密義說(文)前偈為了義。

    約所被機雲之者。

    不定性機也。

    此誠開悟道義。

    其義現前顯了也。

    依之雲。

    為了義也。

    後偈為密義者。

    隻約法說一者。

    同一乘道理。

    開悟得道義。

    眼前不顯著。

    是故雲為密義也。

     尋曰。

    法華論授受記于四聲聞于法華定性豈不得受記乎。

    又無餘已後。

    勸發無上正真道意說。

    定性何不得度乎答。

    師曰。

    法華論決定上慢诽謗輕賤逆緣其益雖甚深正以此機非可所為無餘已後回心等準之。

    向畜生如雲汝是畜生。

    雖無餘脫。

    聲入毛吼。

    速成菩提緣。

    隻此經勝益也。

    豈以之為正機乎。

    是故雖一乘宗意也。

    以不定性意。

    可為所被正也(為言)。

     二十一。

    問。

    定性無性皆成之義。

    性宗意。

    屬何意趣可意得乎答。

    師雲。

    法無我等因可屬也問。

    何不攝第十句乎答。

    師雲。

    第十對一乘教熟機說之故。

    以無性定性不為所為。

    爾定性無性此機屬法釋之故法無我等故說一乘。

    其中可收也。

    隻此第十究竟說一乘之一句。

    此文能能入意可了簡也。

    諸論此一句。

    于法華雲無二亦無三。

    雲法華最第一。

    若而亦不無三乘之句。

    于一佛乘分别說之故。

    三行不同。

    非無其道理。

    是故雲也尋雲。

    此八義章。

    約始教。

    約同教。

    其義可全同欤答。

    師雲。

    爾也。

    隻約同教得意門佛乘以入意見之者。

    皆一佛乘之義也。

    以第十一句。

    見上諸義者。

    于三乘中。

    佛乘貫通也是故屬同教。

    若約諸機執情取之者。

    即判為始教無相違尋雲。

    約同教之時。

    何除第十一句乎答。

    顯了一乘故。

    直體顯了一。

    非同教攝末之義。

    是故除也。

     二十二。

    問。

    果論雲定性說一乘。

    是非第十一義意趣乎答。

    一義雲。

    彼論化故者。

    是二意樂下複次得意故。

    二意樂中别義也。

    合二意及化為一義。

    以定性說一乘。

    為一義者。

    成十義欤。

    一義雲。

    今定性說一乘者。

    即餘論雲。

    諸佛說一乘。

    即是此句也。

    上不定性機引入。

    悉為令成菩薩種姓故。

    為定性說一乘也。

    以此意。

    可了簡也師雲。

    莊嚴論八意者。

    秘密義可同梁論料簡也。

    但約法說之者。

    一乘義隐密。

    是故雲八意也。

    實此八意中。

    以第八為顯了一乘。

    餘為秘密問。

    若爾者。

    如何無性攝論雲。

    依此密意。

    佛說一乘。

    二頌顯示乎答。

    彼論唐三藏所譯。

    造論者意。

    存三乘真實義故以一乘為密意也。

    是以世親攝論中。

    以何意趣佛說一乘。

    同是此玄奘所譯故。

    以一乘為密意也莊嚴論。

    并梁攝論。

    對人别故。

    以密意意趣。

    言廣無令蒙二頌明知(文)是弘論者所存也(為言)探玄記雲。

    攝論十義說一乘。

    皆同深密會釋。

    此等釋。

    望弘論者意釋也。

     建武元年五月二十日華嚴宗靈波記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