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宗分六宗。
今大乘中。
一教内崇尚故多。
是故宗又不同。
于一教中。
無違诤故也。
教必不依崇尚故。
始門終門合為一教。
宗即約所崇尚故。
當教中所宗一門。
是故宗即無不同。
上于後四教難勢重重。
教時合始終為一教故。
以教為廣勿論也。
雖有始門終門。
于彼四教。
未立八教為四教故。
知教廣宗狹雲事。
理在絕言也。
殊于圓教中立四宗。
或不立二宗雲事。
誠于圓教有四法界及同别不同。
圓教中。
所崇尚隻一事事無礙法界故。
餘法界殊非所崇尚。
是故宗即無不同。
教雲時不依所崇尚之義故。
四法界。
及同别等義。
合為三教也同别無礙為一圓教釋等祖師之趣此意也。
大疏一上雲。
十圓融具德宗。
謂事事無礙。
主伴具足。
無盡自在故。
抄四下雲。
疏十圓融具德宗。
廣如義分齊。
五十三。
問。
以此十宗。
相攝五教事。
如何答(雲雲)大疏一上雲。
然此十宗。
後後深于前前。
前四唯小。
五六通小大。
後四唯大乘。
七即法相宗。
八即無相宗。
後二即法性宗。
又七即始教。
八即頓教。
九即終教。
十即圓教(文)師雲。
師意第三無去來宗通大乘雲。
順大乘過未無體故也。
五十四。
問。
乘教開合者。
乘教二共開合欤答。
師雲。
此章有三科。
第一教開合。
上諸師立教會也。
第二以教攝乘故。
就教開合乘。
第三又約教本末相收義明。
是教開合也。
問。
乘教者如何答。
師雲。
一義。
乘是所诠。
教是能诠也。
一義乘是約機。
教即約法也問如此于乘教開合。
是何所表耶答。
上為欲知真金。
先舉銅赤。
欲知真金五教十宗故。
先舉銅赤諸師立教也。
然既諸師立教知畢。
次立五教十宗矣。
今乘教開合上。
諸師立教總相會通也。
第一會一音教師。
第二會屈曲平等二教。
第三會四乘教。
第四五會天台四教欤。
五十五。
問。
本末镕融唯一大善巧法者。
此文心如何答。
一義雲。
上四字。
約本末圓融義。
總為一教也。
下六字。
總如來一代大小諸宗。
皆是如來大善巧實語。
更無二教。
約此義總為一教也。
于清涼禦釋者。
别無二種。
如來一大善巧義以為一教也。
五十六。
問。
本教中。
可攝法花同教義乎答。
于法華本有二重。
一攝末本。
二所歸本也。
初攝末本。
是末教中可屬。
次所歸本是合别教中可攝也。
所演是全别教故也。
法華攝于餘經歸華嚴故釋此意欤。
大疏一上雲。
第四總相會通曲分為二。
先通會諸教。
後會化儀前後。
今初。
諸德立教各自所據。
今雖立五。
亦會取諸說。
略有五重。
一或總為一。
謂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
一音所演。
則前之二師立一音者。
不失道理。
二或開為二。
此更有三。
一對小顯大。
初是半字。
後四皆滿。
則無違二藏等言。
二對權顯實。
則前二是三乘。
後三為一乘。
則不違法華四乘。
三者又三四二教。
雖則泯二異前。
對三顯一。
曲巧順機。
後一直顯本法一向不共。
如智論說。
此同印公平道屈曲。
三或分為三。
初一小乘。
次一三乘。
後三一乘。
或唯後一是不共一乘。
智論指此以為不共。
大品等經。
共二乘說故。
此三亦順四乘抄三上雲。
第四總相會通中。
文多易了。
随難則釋。
言三者又三四二教雖則泯二異前者。
三即終教。
四即頓教。
此之二教。
俱一乘。
故雲泯二。
則異前始教存三乘也。
而言雖者。
雖明一乘。
由是對三顯故。
同前二教亦入屈曲之數。
則前四教皆屈曲收。
後之一教方是平等。
故順印公。
此三亦順四乘者。
初一小乘。
次一三乘。
此二皆是三乘教攝。
以初小乘即三乘中之小乘故。
後三是一乘故為四乘也(文)問。
以乘攝教之義。
如何不作之乎答。
無之。
義自有之問。
絕相一乘下。
如何不雲雲雲乎答。
頓教中。
無法相差别故。
雲雲不釋也問。
如以意等(雲雲)此約始教(文)爾者。
八意一乘。
不通終教已上乎。
若不通。
如何上同教一乘種類中。
舉此八意證一乘乎答。
此八意一乘。
性相通論故。
一乘義以諸教配屬時。
以八意屬始教無失。
總此八意一乘合說密意顯了二重故。
通終教及圓教之條勿論也。
五十七。
問。
小乘中三。
始别終同。
以俱羅漢故爾者。
以有入寂由。
如何不釋始終同義耶答。
小乘中三俱入寂故。
其義亦不遮也。
今章出一邊計也問。
始教中三。
始終俱别。
以有入寂故彼教意。
不許始别終同義欤答。
若約不定性之類者。
可有始别終同義也。
今約定性故。
雲有入寂故也。
五十八。
問。
終教中三。
始教俱同并成佛故(文)爾者。
可有始别終同之義耶答。
複古記一雲。
三終等者。
始同者聞般若同觀性空故。
終同者。
并成佛故。
探玄又有近異遠同三。
謂。
初以三乘方便引之。
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
名力士經大般若等諸大乘教。
于中雖有權實不同。
皆具三乘。
以約始終一類此世定故。
如是說者則終教自具四句。
一始同終别三。
同聞般若等故始同也。
皆為三人所得故終别也。
以終教亦收共教三乘故。
二始終俱别三。
以大品等通說三乘法。
通益三人則谛緣度别。
是三法始别也。
通三人得益是終别。
雖有權實。
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
未過八萬劫等未回心故。
三始别終同三。
終此世根性異。
未至無餘位。
不發心。
須說二乘引令入道。
谛緣度不同始别。
又以八六四二萬十千劫醉三味酒始别。
酒消然後覺終同也。
四始終俱同三。
始同聞同觀也。
終同者以許回心作佛也師雲。
之講說此記之趣問。
終教同教俱是始終俱同。
約理平等故。
今同教始終俱同。
約四法開會故不同也。
彼陶練一乘機類之類也問。
諸教相攝兩門意如何答。
初門中于圓教中。
唯一圓教者。
是約普眼機自證所知。
以實映權即方便相盡也。
是故不見餘教也。
次或具五教等者。
是從三入一之類故。
一一經前四教。
其後入别教。
故雲或具五教也。
其上同教者。
三一合論故。
同别教含别教。
同三乘含三乘故。
三乘及别教以所具初不可類之。
十重唯識總具十門。
亦同教說釋。
準之可會之。
師雲講說正義次頓教中唯一。
終教中或一。
始教中或一。
是皆當教當教。
自分自分當機也。
是直進類。
頓教中具四。
終教中或三。
始教中或二。
是皆回小入大機也。
非直進類。
各望當機當機。
當教已前教以入。
當教攝方便也。
次以末歸本義。
準之必可見之問。
是則諸教已後。
是一章總結欤答。
爾也。
上所明諸教差别總标唯一大善巧法結歸也(為言)問。
本末句結成網雲釋意如何答義宛第三雲。
釋曰。
諸教本末句結者。
應成六句。
謂。
一小乘唯相。
二頓教唯性。
三法相宗要多性少。
四終教相少性多。
五空宗中非性非相。
六圓教中全相全性。
是以性相相參。
六句交織。
故雲結成教網。
以此攝化不墜含靈故。
雲無不周盡。
故此經雲。
張大教網。
置生死海。
度人天魚。
置涅槃岸。
此之謂也(文)師雲。
以此記講之。
是故今記置也。
建武元年六月七日記之
華嚴宗靈波